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攀上衛星激光通信領域世界之巔--記哈工大航天學院教授馬晶譚立英夫婦

fun88网页下载 來源:黑龍江日報2024-06-16 我要評論(0 )   

□本報記者彭溢到哈爾濱工業(ye) 大學航天學院采訪博士生導師譚立英教授,是在周六。她告訴記者,團隊開會(hui) 多半都在周六,因為(wei) 平時大家都很忙,所以采訪也安排在了這天。今年...




□本報記者彭溢

到哈爾濱工業(ye) 大學航天學院采訪博士生導師譚立英教授,是在周六。她告訴記者,團隊開會(hui) 多半都在周六,因為(wei) 平時大家都很忙,所以采訪也安排在了這天。

今年初揭曉的2017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譚立英教授負責的“高軌同步軌道衛星星地雙向高速激光通信”項目榜上有名。哈工大教授馬晶成功入選2017年度“國防科技工業(ye) 十大創新人物(團隊)”。2017年,馬晶、譚立英教授團隊負責的國際首次高軌衛星星地雙向高速激光通信試驗獲得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chuan) 輸這一航天技術尖端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為(wei) 後續天地一體(ti) 化信息網絡國家重大科技工程等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執著堅守 打破天方夜譚

衛星在太空中獲取的海量數據如何實時傳(chuan) 輸回地麵?用激光光束在空間架設傳(chuan) 輸“光纜”。27年前,哈工大34歲物理係教師譚立英的這一大膽設想,不僅(jin) 普通人認為(wei) 是“天方夜譚”,連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也都望而卻步:“方向雖好,但難度太大了。”

世界各國爭(zheng) 奪的製空權、製海權、製天權歸根結底是製信息權。而當時我國空間信息傳(chuan) 輸麵臨(lin) 反應不及時的困境,急需建立空間實時信息網絡。

(下轉第三版)

馬晶(左)、譚立英夫婦。

本報記者蘇強攝


(上接第一版)“咱們(men) 一起來做!”麵對祖國的需要,丈夫馬晶放棄了原有的研究方向,給了譚立英堅實的依靠。

或許,在上個(ge) 世紀90年代初,他們(men) 夫妻倆(lia) 就堅信:用激光連通衛星與(yu) 衛星及衛星與(yu) 地麵的信息是能夠實現的夢想。

沒有外界的支持,就意味著沒有科研經費來源。他倆(lia) 從(cong) 學校借來一間簡陋的地下室,將實驗室報廢的儀(yi) 器撿來、重新組裝,拿出家裏的積蓄和微薄的工資向著心中的夢想邁進。

功夫不負有心人,夫妻倆(lia) 靠著簡陋的設備完成了衛星激光通信的概念研究和單元技術研究,並初步掌握了關(guan) 鍵技術。“兩(liang) 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陳芳允院士在了解他倆(lia) 的研究後,激動地說:“你們(men) 做得非常好!國家需要衛星激光通信,希望你們(men) 能繼續做下去。”此後,馬晶和譚立英陸續獲得了來自哈工大和航天五院的科研基金,他們(men) 的研究也逐步進入正軌,組建了哈工大衛星激光通信團隊。

辛勤耕耘鋪就漫漫天光路

“海洋二號”衛星工程項目2007年獲得國家立項批複,並確定在“海洋二號”衛星上進行星地激光通信試驗。馬晶任“海洋二號”衛星副總設計師,負責星地激光通信試驗,譚立英任星地激光鏈路係統總指揮。

在測試攻關(guan) 階段,夫婦倆(lia) 帶領團隊常常夜以繼日地一幹就是幾個(ge) 月。“樣機對振動和溫度都非常敏感,隻好選擇在後半夜調試。那時,大家經常整夜睡在實驗室裏,幾個(ge) 人輪流調試……”譚立英回憶道。

成功了,地麵終端成功捕獲到星上終端發出的光信號。2011年10月25日,我國首次星地激光通信試驗成功,“海洋二號”衛星與(yu) 地麵站之間的星地雙向激光通信實現了“對得準、捕得快、跟得穩、通得好”。馬晶、譚立英率領的哈工大衛星激光通信團隊因此摘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

積年累月度寒窗,鋪就漫漫天光路。時隔六年,馬晶、譚立英教授團隊再次創造了奇跡。2017年4月12日,載有團隊製造的激光通信終端的實踐十三號高軌衛星發射入軌。他們(men) 攻克了多項國際難題,在近4萬(wan) 公裏遠的衛星與(yu) 地麵站之間,攻克光束“針尖對麥芒”般的高精度捕獲難題,成功實現光束信號的快速鎖定和穩定跟蹤,且傳(chuan) 輸速率高、通信質量好,最高速率達每秒5吉比特,國際領先。

這個(ge) 巨大的突破,意味著我們(men) 建立了一條聯天通地的雙向信息高速公路,使我國的信息技術實現了萬(wan) 裏眼、順風耳。“整個(ge) 科研過程非常耗心血,每一個(ge) 小細節處理不當都可能導致顛覆性的失敗。”譚立英說,“項目要求的精度特別高,所以我們(men) 每時每刻對係統每一部分都要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去做,包括一條線接得是否準確,螺絲(si) 擰得鬆緊,甚至環境的潔淨度,對灰塵的處理等等,這樣才能確保我們(men) 上天的產(chan) 品能達到這麽(me) 高精度的性能。”

成果轉化促進航天科技軍(jun) 民融合創新

27載執著攻堅、自主創新,馬晶、譚立英教授團隊實現了衛星激光通信終端從(cong) 無到有、從(cong) 重到輕、從(cong) 高速到更高速、從(cong) 低軌到高軌的重大跨越,構建了高軌、低軌和地麵的激光通信試驗試用體(ti) 係。同時,該技術還將用於(yu) 天地一體(ti) 化信息網絡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任務,在帶動產(chan) 業(ye) 發展的同時,打造航天科技軍(jun) 民融合創新的新局麵。

對於(yu) 空間高速信息公路如何惠及民眾(zhong) ,譚立英舉(ju) 例說,“通過天上的信息流通,可以大幅提高民用通信係統的通信能力,使其信息網絡更暢通,以後老百姓使用就不會(hui) 卡殼了。”為(wei) 了加速成果轉化應用,2016年,馬晶、譚立英夫婦帶領科研團隊創辦了哈工大衛星激光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經過二十多年的相互磨合,他們(men) 不僅(jin) 培養(yang) 了一支過硬的科研團隊,而且也培養(yang) 了衛星激光通信產(chan) 品的產(chan) 業(ye) 生產(chan) 鏈。“公司大樓已建成,今年5月投產(chan) ,可年產(chan) 百餘(yu) 台套衛星激光通信終端,這在世界範圍內(nei) 還是首家。”談起產(chan) 業(ye) 化,譚立英眼中放光,在這方麵,她有信心,做全世界最好、最先進的。

雖然科研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的高度,但在馬晶和譚立英看來,這僅(jin) 僅(jin) 是序曲,“下一步的任務更艱巨,我們(men) 的目標是在天上圍著地球建一個(ge) 光網絡,實現全球實時高速通信,讓我們(men) 國家整個(ge) 信息傳(chuan) 輸能力處於(yu) 巔峰的地位,這就是我們(men) 的夢想。”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