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今日要聞

馬晶譚立英夫婦30年鋪就衛星激光通信路

fun88网页下载 來源:黑龍江日報2024-06-25 我要評論(0 )   

年輕時的馬晶(左)與(yu) 譚立英。 圖片由哈工大提供如今的馬晶和譚立英正在調試設備。 本報記者蘇強攝□本報記者衣春翔韓雪趙一諾為(wei) 探尋宇宙的奧秘,我國發射一顆又一顆衛...

年輕時的馬晶(左)與(yu) 譚立英。 圖片由哈工大提供

如今的馬晶和譚立英正在調試設備。 本報記者蘇強攝


□本報記者衣春翔韓雪趙一諾

為(wei) 探尋宇宙的奧秘,我國發射一顆又一顆衛星穿梭於(yu) 茫茫太空。怎樣讓衛星快速實時地給我們(men) 傳(chuan) 回海量信息?這是一直以來困擾著人類的難題。在哈爾濱工業(ye) 大學有一對教授夫妻——馬晶和譚立英,他們(men) 用近30年歲月的堅守,隻為(wei) 攻克這一世界難題。

“數十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人驚奇”,可以說是馬晶和譚立英兩(liang) 位教授最真實的寫(xie) 照。他們(men) 的研究在短期內(nei) 很難獲得成果,為(wei) 了這一新的研究領域,馬晶和譚立英錯過了很多個(ge) 人發展的機會(hui) ,但他們(men) 卻說,“我們(men) 研究這個(ge) 領域,就是想為(wei) 國家做點兒(er) 事,我們(men) 希望研究成果能夠在中國、在龍江得到應用。”

正是馬晶和譚立英近30載的辛勤耕耘,才實現了高軌衛星對地高速激光雙向通信試驗的圓滿成功,鑄就了聯天通地信息高速公路,開創了我國衛星激光通信發展的新局麵,標誌著我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chuan) 輸這一技術尖端領域走到世界前列,為(wei) 後續天地一體(ti) 化信息網絡國家重大科技工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饑寒亦不知,利害亦不計,忠誠踐行航天夢,複興(xing) 使命化於(yu) 心,馬晶和譚立英,鋪就的是漫漫天光路。

緣起——普通教師挑戰世界難題

星地激光通信屬於(yu) 衛星激光通信網絡的一個(ge) 組成部分,就是將衛星和地麵用激光鏈接起來,形成星地信息高速公路,進行數據的傳(chuan) 輸。

(下轉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為(wei) 搶先建立衛星高速信息公路,在空間信息領域掌握主動權,20世紀60、70、80年代,美國、歐洲、日本先後啟動該項目,全力進行衛星激光通信技術的研究,而那時中國這一領域尚屬空白。

1978年,還是大學生的馬晶和譚立英還不會(hui) 想到,這一空白將由他們(men) 來填補。

馬晶和譚立英二人承擔這個(ge) 課題的過程,充滿了戲劇性:由一篇“不知天高地厚”的碩士論文開始。

時光倒流到1991年,當時,譚立英正在準備碩士論文的選題。為(wei) 選擇一個(ge) 有創意的課題,她專(zhuan) 門去北京圖書(shu) 館查閱相關(guan) 資料,其中有一些關(guan) 於(yu) 衛星激光通信文獻資料讓她眼前一亮,她預感到航天新領域將是國家發展所需要的。並且這個(ge) 領域在國內(nei) 是空白,要是選擇這個(ge) 課題,其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可想而知。

得知譚立英的選題,導師直搖頭,他們(men) 不相信一個(ge) 在職碩士研究生能夠駕馭如此尖端的課題。有人提醒——方向雖好,但難度太大了。老師們(men) 也委婉地勸說:“你能否換一個(ge) 方向,這個(ge) 方向很難畢業(ye) 。”衛星激光通信到底有多難?早於(yu) 中國進行衛星激光通信研究的日本,曾這樣形容——它相當於(yu) 在東(dong) 京用激光瞄準80公裏外富士山上一個(ge) 不規律的移動針眼,而美國的科學家當時則表示,至少要2020年,這項技術才能得到應用。

這些好心人的勸阻,反倒激起了譚立英的鬥誌,選擇這個(ge) 課題的念頭更加堅定:“中國需要衛星激光通信,我就要做好衛星激光通信科研工作。”

譚立英的這個(ge) 選擇,參加論文開題的老師幾乎都反對,但獲得了一個(ge) 人的支持,他就是譚立英的丈夫馬晶。

馬晶的專(zhuan) 業(ye) 是應用物理,當時,剛剛結束歐洲做訪問學者的經曆,回到國內(nei) 也正在確立自己的科研方向。當他看到譚立英的科研方向,覺得很有前景,也非常具有挑戰性。

馬晶決(jue) 定與(yu) 愛人一起,選擇這個(ge) 具有前瞻性的課題。“如果沒有譚立英,我可能做全息物理,會(hui) 有實驗室,有設備,有團隊,但是不會(hui) 是開拓者。而在激光通信這個(ge) 領域,我們(men) 是開拓者。”馬晶說。

這一年,馬晶35歲,譚立英34歲。

成就——碩士論文打通星地光路

譚立英的碩士論文答辯是1995年完成的,但完成的過程卻是無比艱辛。

“當時從(cong) 哈爾濱到北京圖書(shu) 館查資料,要坐幾十個(ge) 小時的火車,為(wei) 了節省經費,天天吃方便麵,一個(ge) 泡麵盒要反複用好幾次。”譚立英說,當時他們(men) 兩(liang) 個(ge) 的工資才幾百元,科研條件也很艱苦,實驗室是借的學校地下二層的一間屋子,而設備不是從(cong) 別的課題組那裏借來的,就是撿一些別人報廢的設備組裝的。

對譚立英而言,這項研究早已超越了單純的畢業(ye) 論文的意義(yi) ,衛星激光通信的研究還要繼續做下去,而馬晶,也早已經把這個(ge) 當成了畢生追求的事業(ye) 。

但困難再一次擺在了他們(men) 麵前。

前期的研究已經讓他們(men) 傾(qing) 其所有,自家多年積蓄的兩(liang) 萬(wan) 多元已經全部花光,如果繼續投入,真的就要傾(qing) 家蕩產(chan) 。1995年秋天,譚立英背上20袋方便麵,來到當時的航天部爭(zheng) 取支持。

“真是兩(liang) 眼一摸黑,找誰都不知道,隻能在樓道裏來回溜達……”譚立英回憶說,幾經輾轉,她找到了中國衛星測量、控製技術的奠基人之一,“兩(liang) 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陳芳允院士。

在了解了馬晶和譚立英所做的工作之後,陳芳允激動地說:“你們(men) 做得非常好!國家需要激光通信,也一定會(hui) 支持你們(men) 的研究工作。希望你們(men) 能繼續做下去,不要有任何顧慮。”

1996年哈爾濱工業(ye) 大學向他們(men) 提供了5000元的科研基金,支持前期項目探索研究,解了燃眉之急。1997年他們(men) 獲2.5萬(wan) 元的航天基金支持。同年,他們(men) 獲得了航天五院8萬(wan) 元的預研基金支持。有了這些支持,更堅定了他們(men) 的研究信心。

2001年~2010年,在多方大力支持下,哈工大衛星激光通信研究團隊進展迅速:

——完成了衛星激光鏈路的終端樣機;

——研發了衛星激光通信地麵動態演示驗證測試係統;

——研製了國際上首套集成化衛星激光通信終端高精度測試校準儀(yi) ;

——建立了衛星激光通信重點學科實驗室。

2011年10月25日6時,是馬晶和譚立英夫婦永生難忘的日子,也是中國衛星激光通信發展的曆史性的一刻。海洋二號衛星搭載的光通信設備,成功進行了星地激光鏈路捕獲跟蹤試驗。回顧整個(ge) 試驗的過程時,馬晶、譚立英夫婦仍十分激動。“試驗結果超出了我們(men) 的想象,海洋二號衛星距離光通信地麵的最大距離近2000公裏,以每秒7.8公裏的速度運行,你連一、二、三還沒有數完,我們(men) 的終端設備就已經準確捕獲光信號,開始向地麵傳(chuan) 輸數據了,試驗就這樣成功了!”

對衛星在軌工程遙測數據的判讀和分析表明,我國首次自主創新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星地激光通信星上終端性能優(you) 於(yu) 國際同類產(chan) 品水平,星地激光通信鏈路係統綜合技術居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性能處於(yu) 國際領先。

這一年,馬晶55歲,譚立英54歲。

新高——圍地球建一個(ge) 光網絡

2017年4月12日,載有馬晶譚立英團隊研製的激光通信終端的高軌衛星發射入軌,進行國際首次高軌衛星與(yu) 地麵間雙向5Gbps高速激光通信試驗——從(cong) 距離近4萬(wan) 公裏的軌道上實現星對地、地對星,精度遠高於(yu) 針尖對麥芒的兩(liang) 束光相互牢牢鎖定,始終精確對準並實現通信。

8月16日,如此高難度的任務完成後,譚立英再次熱淚奔流。這標誌著我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chuan) 輸這一航天技術尖端領域走在了世界前列,為(wei) 後續天地一體(ti) 化信息網絡國家重大科技工程等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也意味著我們(men) 建立了一條上通天下對地的雙向信息高速公路,使我國的信息技術實現了“萬(wan) 裏眼、順風耳”。

譚立英介紹,從(cong) 2012年立項到2017年發射成功,曆時近5年。“這個(ge) 科研曆程是非常耗心血的,每一個(ge) 細節都是決(jue) 定成敗的關(guan) 鍵。”譚立英說,因為(wei) 項目要求的精度特別高,所以每一步、每一環都需要特別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對待,甚至是一條線接得是否準確,螺孔轉得是否合理,轉的力度大小、螺絲(si) 擰得鬆緊都可能影響到這個(ge) 係統的成敗。

馬晶和譚立英表示,他們(men) 的成功,除了國家、省裏以及學校給予的大力支持,也離不開他們(men) 的團隊。他們(men) 說,哈工大一直有團隊協同創新攻關(guan) 的傳(chuan) 統。“像我們(men) 團隊,就是把多個(ge) 不同學科近百人聚集在一起,做一件難度很大、很難出成果的事情。但所有的人都兢兢業(ye) 業(ye) ,沒有抱怨。這樣的團隊文化,是我們(men) 願意留在哈工大,留在黑龍江做研究的重要原因。”

實際上,我省很多青年專(zhuan) 家,都是在這樣的團隊方式的科研攻關(guan) 中,由“鳳雛”變成了“鳳凰”。如今,我省為(wei) 馬晶和譚立英這樣的科研創新人員提供了更多施展才華的舞台。

2016年,馬晶、譚立英夫婦帶領科研團隊創辦了哈工大衛星激光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當時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還是不足的,因為(wei) 作為(wei) 知識分子,我們(men) 覺得做學問、做技術是我們(men) 的長項,但不願意經商做企業(ye) 。”譚立英說,直到在科技創新創業(ye) 大廈,親(qin) 耳聆聽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熱情的鼓勵,徹底改變了她和馬晶的思想觀念。

“今年5月投產(chan) ,可年產(chan) 百餘(yu) 台套衛星激光通信終端,這在世界範圍內(nei) 還是首家。”如今,談起產(chan) 業(ye) 化,譚立英有信心做全世界最好、最先進的產(chan) 品。因為(wei) ,經過20多年的相互磨合,馬晶和譚立英不僅(jin) 培養(yang) 了一支過硬的科研團隊,也培養(yang) 了衛星激光通信產(chan) 品的產(chan) 業(ye) 生產(chan) 鏈。

但現在的一切在馬晶和譚立英看來,還僅(jin) 僅(jin) 是序曲,“下一步的任務更艱巨,我們(men) 的目標是在太空圍著地球建一個(ge) 光網絡,實現全球實時高速通信,讓我們(men) 國家整個(ge) 信息傳(chuan) 輸能力處於(yu) 巔峰的地位。”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