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輩子為(wei) 了國家轉行多次,放棄自己的科研興(xing) 趣,我從(cong) 不後悔。我回來就是為(wei) 了報國的。”
這句話,出自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存浩。
言猶在耳,7月12日13時08分,張老走了,享年96歲。
國士遠去,光芒不滅。這位一生矢誌科研、心係報國的科學巨擘,從(cong) 風華正茂到暮年餘(yu) 暉,為(wei) 國家戰略所需,三次受命“改行”,轉換科研“賽道”,功勳卓著。
很難用一個(ge) 標簽概括這位老者,他並不局限於(yu) 某個(ge) 研究領域,準確地說,他奠基並開拓了多個(ge) 科研領域——他既是“追光者”,更是“發光者”。
為(wei) 中國摘掉“貧油國”帽子
1928年2月,張存浩出生在一個(ge) 科研世家。1950年,碩士畢業(ye) 於(yu) 美國密西根大學後,他於(yu) 當年10月回到祖國。婉拒了北京大學等4家著名高校和科研單位的邀請,他於(yu) 1951年春天來到東(dong) 北科學研究所大連分所(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前身)工作,從(cong) 此開啟了他輝煌的科研生涯。
1951年,張存浩接到第一項科研任務——水煤氣合成液體(ti) 燃料。
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尚未發掘大慶油田。為(wei) 使國家盡快摘掉“貧油國”的帽子,1951年到1958年,張存浩與(yu) 樓南泉、王善鋆等先驅不分晝夜、艱苦攻關(guan) ,創造性研製出高效氮化熔鐵催化劑,並建立了流化床水煤氣合成油工藝體(ti) 係。
最終,他們(men) 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每立方米水汽的乙烯及三碳以上產(chan) 品的產(chan) 率超過200克。這一數字遠超當時國際最高160克的水平,且關(guan) 鍵指標均處於(yu) 國際領先地位。
不到而立之年的張存浩,因此榮獲1956年首屆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這不僅(jin) 是張存浩科研生涯的第一個(ge) 艱巨任務,也是他攻克的第一道世界級科學難關(guan) 。
研製火箭推進劑
張存浩接到的第二個(ge) 科研任務是研製火箭推進劑。在上世紀60年代末,緊張的國際形勢迫使中國必須獨立自主地發展國防技術。
在那個(ge) 特殊時期,誰也沒有見過火箭,更不用說了解發動機長什麽(me) 樣。在這樣的背景下,張存浩臨(lin) 危受命,踏入火箭推進劑這一充滿挑戰的全新領域,成為(wei) 我國研究火箭推進劑和發動機燃燒的負責人之一。
他冒著生命危險,率領團隊在火箭試車台上做實驗,研製出液體(ti) 氧化劑噴注器等關(guan) 鍵部件。
在大量試驗的基礎上,張存浩與(yu) 合作者發展了固體(ti) 複合推進劑的表麵多層微火焰燃速理論,首次揭示了侵蝕燃燒現象中臨(lin) 界流速存在的根源。
這一成果,不僅(jin) 令美國科學家讚歎不已,還在1964年獲得錢學森的高度評價(jia) 。
攻克化學激光關(guan) 鍵技術
1960年,隨著世界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的問世,激光技術因其卓越的高亮度特性和無需強大電能的優(you) 勢,在軍(jun) 事和民用領域展現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激光技術已成為(wei) 國際科研的前沿熱點和國家重要的戰略研究課題。
1973年1月,在人財物匱乏的條件下,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成立“化學激光研究室”,張存浩擔任研究室主任。
那一年,45歲的張存浩,再一次“轉行”了。
“愈是新的、難的、前沿的研究,就愈不要怕。”張存浩和團隊開始了超音速氟化氫、氟化氘激光的研究工作。
在經曆了一段下放歲月後,重回崗位的他全力投入科研,率領團隊開展了我國第一個(ge) 重要的化學激光體(ti) 係研究。他帶領團隊攻克了化學激光關(guan) 鍵技術,研製出我國第一台連續波超音速化學激光器,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這之後,張存浩在化學激光領域不斷耕耘,成為(wei) 我國化學激光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他開拓了我國短波長化學激光的研究方向,1985年在國際上首次研製出放電引發的脈衝(chong) 氧碘化學激光器;1992年,他帶領團隊研製出我國第一台連續波氧碘化學激光器……
回首這段經曆時,張存浩曾言:“搞激光比搞火箭推進劑還難,主要是一無所有。資料、儀(yi) 器、設備樣樣都缺,光譜儀(yi) 、示波器什麽(me) 都沒有。”
研製化學激光的同時,張存浩還注重化學激光的機理和基礎理論研究。上世紀80年代,他帶領團隊開展了新“泵浦”反應和分子碰撞傳(chuan) 能動力學方麵的研究,並以此為(wei) 基礎,開創了我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
回顧60餘(yu) 年科研經曆,張存浩曆經多個(ge) 階段,從(cong) 事多項“跨界”研究,貫穿其中的主線是科技報國,急國家之所急。
學有古風、科研報國,雖非一生衷於(yu) 一事,他卻將畢生報於(yu) 一國。巨星隕落,但張存浩的科研報國精神,將浩然長存。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