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科技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全國40所高校院所被納入試點範圍,北京工業(ye) 大學(以下簡稱“北工大”)位列其中。
如今4年過去,北工大的賦權改革試點進展如何?科技成果轉化的成效怎樣?記者進行了探訪。
以賦權改革為(wei) 抓手,解除束縛創新創業(ye) 的“細繩子”
賦權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關(guan) 鍵環節。北工大技術轉移中心、北工大國家大學科技園常務副主任閆健卓解釋:“高校專(zhuan) 利絕大多數都是職務發明,專(zhuan) 利證書(shu) 上的所有權人是學校,科研人員隻是發明人或成果完成人,並非權益所有人。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如果專(zhuan) 利作價(jia) 入股,企業(ye) 未來分紅給發明人時會(hui) 遇到障礙。此外,由於(yu) 所有權不清晰,企業(ye) 融資等也可能遇到困難,不利於(yu) 長遠發展。”
以賦權改革為(wei) 抓手,北工大先後製定了《北京工業(ye) 大學科技成果轉化管理辦法(試行)》《北京工業(ye) 大學校屬技術轉移服務企業(ye) 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細則》等文件,明確了“先賦權後轉化”,即先賦予成果完成人知識產(chan) 權的所有權,學校與(yu) 成果完成人再以知識產(chan) 權共同作價(jia) 入股的方式,進行轉化。
該校研究員秦文斌便是這一政策的受益者。
半導體(ti) 激光器在工業(ye) 、醫療、照明、通信等領域應用前景廣闊。秦文斌所在的北工大先進半導體(ti) 光電技術研究所,長期致力於(yu) 高功率半導體(ti) 激光技術研發,相繼突破多項關(guan) 鍵技術。
作為(wei) 半導體(ti) 激光器成果轉化項目負責人,秦文斌帶領團隊做出了樣機,嚐試小批量生產(chan) 。但他深知,要想更好地為(wei) 產(chan) 業(ye) 服務,必須實現規模化生產(chan) ,在市場競爭(zheng) 中不斷優(you) 化、迭代產(chan) 品。
學校的賦權改革新舉(ju) 措,消除了秦文斌對成果轉化的後顧之憂。2021年9至12月,秦文斌團隊的11項激光技術先後完成了專(zhuan) 利評估、賦權變更與(yu) 作價(jia) 入股,團隊與(yu) 學校共同成立了北京工大亞(ya) 芯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團隊占所有權的85%,學校占15%。由於(yu) 產(chan) 權結構清晰,公司很快獲得天使輪投資,入駐位於(yu)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北工大科技園大廈。
“公司一期建設年產(chan) 能200台(套)激光器,獲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e) ’‘專(zhuan) 精特新中小企業(ye) ’等。”秦文斌介紹,“二期產(chan) 能規劃正在加緊推進,預計未來1到2年,激光器年產(chan) 能將突破1000台(套)。”
這個(ge) 項目是北工大賦權改革的首例。以推動該項目落地為(wei) 契機,北工大全麵梳理相關(guan) 配套政策,解除束縛創新創業(ye) 的“細繩子”。
為(wei) 統籌協調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北工大成立了由校長任組長的成果轉化(知識產(chan) 權)工作小組。今年7月,學校還成立了新機構——北工大技術轉移中心、北工大國家大學科技園。
北工大技術轉移中心、北工大國家大學科技園服務部主任殷曉強全程參與(yu) 了賦權改革配套文件製定,他告訴記者,為(wei) 保障賦權轉化落地,學校配套文件就出台了21項。
完善的全鏈條政策體(ti) 係,為(wei) 成果轉化合規實施提供了製度保障,激發了科研人員的創業(ye) 熱情。閆健卓說,目前學校有10多個(ge) 項目正在走賦權改革流程。
以校地企協同為(wei) 依托,“一站式”服務推進有組織轉化
走進北工大朝陽人工智能產(chan) 教融合基地——山河灣穀創新區,記者看到,該校無損檢測與(yu) 評價(jia) 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王賢賢、寧夢帥正操作多功能微磁力學性能檢測儀(yi) 測試樣品。“10台檢測儀(yi) 即將一次性交付用戶,對我們(men) 來說是重大突破。”王賢賢說。
測量零部件力學性能、判斷產(chan) 品是否達標,傳(chuan) 統方法靠抽樣做破壞性測試,不僅(jin) 存在漏檢風險,也增加生產(chan) 企業(ye) 成本。用磁學方法做無損檢測的技術,過去掌握在國外少數企業(ye) 手中。
在讀碩士研究生期間,王賢賢、寧夢帥等就嚐試研發多功能微磁力學性能檢測儀(yi) 。2021年做出樣機後,他倆(lia) 萌生了辦企業(ye) 、做轉化的念頭。2023年,他們(men) 成立了北京磁幀量儀(yi) 科技有限公司。由於(yu) 沒有資金租用辦公場所,他們(men) 就在學校的實驗室與(yu) 來訪的客戶交流。
“學校實驗室麵積小,難以規劃建設專(zhuan) 門的儀(yi) 器生產(chan) 線,帶客戶到這裏談業(ye) 務,總給人‘小作坊’的感覺。”寧夢帥說,“看樣機,用戶都覺得我們(men) 的產(chan) 品好,但由於(yu) 擔心產(chan) 品質量難以保障,一直下不了決(jue) 心購買(mai) 、使用。”
2023年10月,他們(men) 得知,學校與(yu) 北京市朝陽區合作籌建山河灣穀創新區。經過多輪評測和申報答辯,他們(men) 的創業(ye) 項目得到創新區認可,得以入駐並享受創業(ye) 扶持政策優(you) 惠。
為(wei) 什麽(me) 要建設山河灣穀創新區?閆健卓介紹,這是北工大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探索。“朝陽區有加強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布局的意願,學校有科技成果落地需求,屬於(yu) 優(you) 勢互補。”
閆健卓說,在學校做轉化,科研人員與(yu) 市場對接比較“零散”;建設山河灣穀創新區,以成建製方式組織科研團隊與(yu) 市場對接,在服務區域發展和產(chan) 業(ye) 升級的同時,因地製宜探索校地企協同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新生態。
在山河灣穀創新區,已有不少科研創業(ye) 團隊陸續入駐。“聚焦人工智能、機器人與(yu) 智能裝備等前沿技術,我們(men) 遴選了43個(ge) 團隊,今年8月底將完成入駐。”山河灣穀創新區建設辦公室主任劉秀成說。
山河灣穀創新區提供的不隻是空間。劉秀成介紹,創新區將提供從(cong) 公司注冊(ce) 、財稅管理、技術評測與(yu) 產(chan) 品設計、知識產(chan) 權運營到融資對接等服務,還有專(zhuan) 門的技術經理人提供幫助。
得益於(yu) “一站式”服務機製,王賢賢的公司順利找到了客戶。“作為(wei) 初創型小微企業(ye) ,我們(men) 沒有自己的銷售網絡,不容易得到用戶信任。多虧(kui) 了山河灣穀創新區,我們(men) 對接上了行業(ye) 領軍(jun) 企業(ye) ,產(chan) 品很快打開了市場。”王賢賢說。
“我們(men) 希望通過山河灣穀創新區的建設,探索出一套適配區域經濟發展、成熟高效的工作機製和運營模式,為(wei) 校地企協作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打樣’。”劉秀成說。
以轉化平台為(wei) 紐帶,探索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新模式
今年暑假,北工大機械與(yu) 能源工程學院副教授紀姝婷沒閑著,經常往返於(yu) 學校實驗室和北京智同精密傳(chuan) 動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智同”)的研發生產(chan) 基地。
2023年4月,北工大舉(ju) 辦首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促進大會(hui) ,與(yu) 會(hui) 企業(ye) 發布技術攻關(guan) 榜單,由北工大科研人員“揭榜”。紀姝婷團隊與(yu) 北京智同成功對接,合作研發生產(chan) 擺線齒輪加工機床。
紀姝婷說,大負載工業(ye) 機器人往往需要負重50公斤以上,其“肘關(guan) 節”必須要用到RV減速器。RV減速器需要高精度的擺線齒輪,但由於(yu) 缺乏高精度的加工刀具,國產(chan) 機床生產(chan) 不出高質量的擺線齒輪。
紀姝婷團隊與(yu) 北京智同合作,成功研製出加工擺線齒輪的刀具,並依托國產(chan) 機床,建立了高精度擺線齒輪加工工藝。該技術將高精密擺線齒輪的生產(chan) 效率提高了2至3倍,生產(chan) 成本減至1/3。目前,北京智同已將該技術投入應用,提升了國產(chan) RV減速器的產(chan) 品競爭(zheng) 力。
為(wei) 何要辦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促進大會(hui) ?“高校科技成果豐(feng) 富,但酒香也怕巷子深。”北工大黨(dang) 委書(shu) 記薑澤廷說,學校主動對接產(chan) 業(ye) 需求,打開校門,把企業(ye) 請進來,了解、使用北工大的專(zhuan) 利,推動更多科技成果應用落地。
根據規定,科研人員與(yu) 企業(ye) 合作,學校要按技術轉讓費的10%收取管理費。為(wei) 提升科研人員科技成果轉化積極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促進大會(hui) 上的“揭榜掛帥”項目,北工大免收管理費。
為(wei) 鼓勵企業(ye) 使用學校專(zhuan) 利成果,北工大還推出了“先使用後付費”的舉(ju) 措,由學校篩選出部分待轉化專(zhuan) 利,讓小微企業(ye) 先免費使用,轉化成功後再按約定支付專(zhuan) 利許可費。
基於(yu) 做成果轉化對接平台的經驗,2024中關(guan) 村論壇年會(hui) 期間,北工大主辦論壇首次設立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促進大會(hui) ,並攜手118家高校,集中展示了480項科技成果。
“未來,北工大將通過舉(ju) 辦科促會(hui) 等方式,繼續探索‘高校搭台、科技唱戲、企業(ye) 主體(ti) 、政府統籌、加強轉化’的新模式,促進科技成果投入轉化應用,著力塑造高校推動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新動能、新優(you) 勢。”薑澤廷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