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尤佳彬獲得博士學位,也結束了他在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先進激光技術研究所“跨界”研究的曆程。作為(wei) 燃料電池專(zhuan) 業(ye) 的博士,他在激光專(zhuan) 家的指導下,研製出一款燃料電池電堆激光檢測台。它能360度無盲區檢測電堆的表麵缺陷,分辨率小於(yu) 1微米,無論是精度還是效率,都遠遠優(you) 於(yu) 傳(chuan) 統的肉眼檢測。目前,這種設備已用於(yu) 上海文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將單極板來料檢測效率由30片/小時提升到80片/小時。
尤博士的“跨界”研究,源於(yu) 長三角國創中心與(yu) 文景能源的合作。去年,這家從(cong) 事燃料電池研發和製造的企業(ye) “出題”,希望解決(jue) 商用車燃料電池極薄雙極板的檢測和焊接技術難題。經過調研和需求對接,長三角國創中心促成了先進激光所與(yu) 文景能源的合作。去年6月,雙方簽訂了總價(jia) 值1000萬(wan) 元的合作協議,將激光技術應用於(yu) 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的製造和裝配。
達成研發合作後,一個(ge) 人才聯合培養(yang) 項目隨之啟動。在長三角國創中心的推動下,上海交大燃料電池研究所、先進激光所、文景能源三方攜手,以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批量生產(chan) 的缺陷檢測、表麵處理、裝配工藝的工程化研究為(wei) 方向,共同培養(yang) 兼具燃料電池、激光加工專(zhuan) 業(ye) 背景的人才,助力我國燃料電池製造技術進步和氫能應用。
尤佳彬博士在進行燃料電池電堆測試。
去年7月,16名交大研究生和博士後帶著課題進入先進激光所,探索將激光技術應用於(yu) 燃料電池部件切割、焊接、檢測等各個(ge) 環節。聯合培養(yang) 期間,長三角國創中心按照每人每年1.2萬(wan) —5萬(wan) 元的標準提供獎學金。
“我以前在交大做的是基礎理論研究,而激光所是一家企業(ye) ,在這裏要真刀真槍地解決(jue) 工程實戰問題,”尤佳彬告訴記者,“經過一年學習(xi) ,我和激光所的老師一起研製出燃料電池電堆激光檢測台,還提高了工程實踐和團隊協作能力,感覺收獲滿滿。”
如今,這些交大學子的激光技術研究成果已應用於(yu) 文景能源,轉化為(wei) 新質生產(chan) 力。在長三角國創中心主任劉慶看來,人才共培共享、人才轉移是促進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的關(guan) 鍵,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ye) 聯合培養(yang) 青年科技人才,可成為(wei)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ti) 製機製一體(ti) 改革”的一個(ge) 重要抓手。“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ti) ’專(zhuan) 章部署和統籌安排,黨(dang) 的二十屆三中全會(hui) 進一步對深化‘三位一體(ti) ’改革作出部署,讓我們(men) 科技和教育工作者備受鼓舞。”曾任重慶大學副校長、清華大學金屬材料研究所所長的劉慶說。
截至今年8月,長三角國創中心已通過產(chan) 教融合模式,聯合培養(yang) 研究生5884人。在與(yu) 上海交大、同濟大學、華東(dong) 師大等上海高校的合作中,長三角國創中心以龍頭企業(ye) 提出的產(chan) 業(ye) “真需求”為(wei) 課題,以下屬專(zhuan) 業(ye) 研究所和龍頭企業(ye) 為(wei) 合作平台,以高水平科研人員和企業(ye) 高級工程師為(wei) 導師,實行“雙導師製”並設立獎學金,培養(yang) 具有實操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帶動產(chan) 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坐落於(yu) 上海張江科學城。
劉慶介紹,有調查顯示,國內(nei) 應屆碩士、博士畢業(ye) 生入職企業(ye) 後一年內(nei) 的離職率高達40%以上。究其原因,主要是畢業(ye) 生應聘企業(ye) 時彼此不夠了解。校企合作培養(yang) 研究生,有助於(yu) 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研究生帶著產(chan) 業(ye) “真需求”課題,在企業(ye) 從(cong) 事技術研發1—2年,既能培養(yang) 工程實踐能力,又能深入了解這家企業(ye) ,有利於(yu) 人才與(yu) 企業(ye) 的“雙向奔赴”。
這方麵,全球聞名的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hui) 值得借鑒。這個(ge) 協會(hui) 下屬的70多家研究所都依托高校建立,由高校係主任或知名教授兼任研究所所長,研究所40%左右的研發人員是對應高校的研究生,研究所的課題大多來自企業(ye) 的技術需求,90%的研究生畢業(ye) 後會(hui) 去企業(ye) 工作。
“搭建鏈接產(chan) 學研的橋梁,組織研究生走進企業(ye) ,在高校教授和企業(ye) 研發負責人的指導下從(cong) 事產(chan) 業(ye) 技術研究,讓他們(men) 的研究成果被產(chan) 業(ye) 所用,是弗勞恩霍夫協會(hui) 的成功秘訣之一。”劉慶說,“我國高校在工科人才培養(yang) 上存在與(yu) 產(chan) 業(ye) 脫節的問題。我們(men) 也要搭建橋梁,讓更多的高校工科學生和教師走進企業(ye) ,深入了解產(chan) 業(ye) 技術發展的新動向,為(wei) 國家培養(yang) 出兼具研發創新能力和解決(jue) 實際問題能力的高質量人才。”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