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正值周六,記者來到哈爾濱工業(ye) 大學航天學院,在整潔明亮的辦公室裏見到了我國著名的“天路”締造者——哈爾濱工業(ye) 大學航天學院教授譚立英。在第九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hui) 召開之際,她說,相信本次年會(hui) 通過衛星應用領域的交流研討,將對黑龍江的衛星通信產(chan) 業(ye) 起到極大的促進和拉動作用。
2017年4月12日,載有譚立英教授團隊製造的激光通信終端的高軌衛星發射入軌,成功進行了國際首次高軌衛星與(yu) 地麵間雙向5Gbps高速激光通信試驗。在距地近4萬(wan) 公裏的軌道上實現了激光光束星地——地星的精準對接並完成通信。這一成功,標誌著我國在空間高速信息傳(chuan) 輸這一航天戰略尖端領域站在了世界之巔,也為(wei) 日後的天地一體(ti) 化信息網絡率先開辟了一條星地信息傳(chuan) 遞的“天路”。
打造“天路”建起天地雙向激光高速信息公路
高軌星地雙向高速激光通信成功的一刹那,一向沉穩幹練的譚立英教授也抑製不住內(nei) 心的激動,感慨之下揮筆寫(xie) 就一首《釵頭鳳》:淶水城,金山上,萬(wan) 裏激光針對芒。天蒼蒼,霧茫茫,三輝同光,七軸同向,難!難!難!……
通過空間激光通信,可以實現對語言、文字、數據、圖像等信息的高速傳(chuan) 輸,在理論上,可同時傳(chuan) 送1000萬(wan) 路電視節目和100億(yi) 路電話。
由於(yu) 激光的保密性強,還可在軍(jun) 工和高新技術等領域展開大量運用,因而譚立英教授團隊的這一成功意味著建立了一條上通天下對地的雙向信息高速公路,使我國的信息技術實現了萬(wan) 裏眼、順風耳,讓我們(men) 終於(yu) 也有了自己的“天路”。
迎難而上熱愛科研向著心中夢想邁進
三十幾年前,用激光光束在空間架設傳(chuan) 輸“光纜”在國人看來無異於(yu) 是天方夜譚。大家都說好,但沒有人願意嚐試。當時年僅(jin) 27歲的譚立英卻憑著一股子年輕的銳氣,選擇了迎難而上。起初,她和丈夫借來一間簡陋的地下室,將實驗室報廢的儀(yi) 器撿來重新組裝,拿出家裏的積蓄和微薄的工資向著心中的夢想邁進。而在之後的20多年裏,她也為(wei) 之幾近傾(qing) 其全部心力。在測試攻關(guan) 階段,更是常常夜以繼日地一幹就是幾個(ge) 月。“樣機對振動和溫度都非常敏感,隻好選擇在後半夜調試。那時,大家經常整夜睡在實驗室裏,幾個(ge) 人輪流調試……”譚立英回憶說。
為(wei) 了她熱愛的科研事業(ye) ,她從(cong) 不覺得苦,卻深知虧(kui) 欠家人許多。講起攻關(guan) 期間親(qin) 人的相繼離世,未能再給她機會(hui) 床前盡孝,剛強的她也不禁熱淚盈眶。但拭去淚水之後,譚立英仍然堅毅地說:“能為(wei) 國家的科研事業(ye) 做出貢獻,這是我人生最大的滿足。”
再創新高推進衛星通信技術產(chan) 業(ye) 化
如今,譚立英夫婦帶領科研團隊創辦的哈工大衛星激光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也成立兩(liang) 年有餘(yu) 。作為(wei) 一家有過硬的科研團隊、成熟衛星激光通信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生產(chan) 鏈的高科技企業(ye) 負責人,譚立英又有了新的夢想。她也想將自己團隊研發多年的導航激光測距項目再做進一步的推進,讓技術盡快實現在現實領域的應用,讓激光通信測距在導航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推進衛星通信技術的產(chan) 業(ye) 化。
一講到這兒(er) ,她的眼中便煥發出別樣的光彩。她說:“我們(men) 的目標是在天上圍著地球建一個(ge) 光網絡,實現全球實時高速通信,讓我們(men) 國家的信息傳(chuan) 輸能力處於(yu) 世界領先地位,這就是我們(men) 的夢想。在這方麵,我有信心,做全世界最好、最先進的。”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