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了,樓暗了。亞(ya) 洲目前最大的單體(ti) 摩托車生產(chan) 車間,在ERP係統(企業(ye) 資源規劃係統)的精準指引下,自動化機器還在一刻不停地轉著:
從(cong) 鋁錠到成型,再到精密加工,最後匯集到總裝,工業(ye) 原材料華麗(li) 變成一輛輛全新的摩托車,緩緩駛下生產(chan) 線……
這是位於(yu) 江門市江海區的廣東(dong) 大冶摩托車技術有限公司致力打造的“黑燈工廠”。用機器生產(chan) 機器,讓機器人成為(wei) 智能製造的主角,這種曾經在科幻小說裏才有的場景,如今真實地在這裏上演。
“機”遇時代,擁抱“黑燈”,江門正在迸發怎樣的火花?去年,我市印發了《江門市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逐步打造出一套具有江門特色的“9個(ge) 1”數字化轉型模式。不久前召開的市委十四屆七次全會(hui) 進一步提出,要“健全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體(ti) 製機製”,推動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數字化改造,支持企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探秘江門智能工廠,連日來,記者對我市家電、食品、摩托車、電子元器件、造紙及紙製品、汽車零配件、食品等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進行實地走訪,深度觀察“數字心髒”在新型工業(ye) 化浪潮下的強力脈動。
△江門市珠峰摩托車有限公司包裝產(chan) 線實現數字化升級。
占先“機”
江門哪些企業(ye) 正在“黑燈”?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中國製造2025戰略的深入實施,“黑燈工廠”的概念逐漸風靡全國。
“黑燈工廠”的概念源自英文“Dark Factory”,直譯為(wei) “黑暗工廠”,常被稱作“智能工廠”,指的是無需人工操作,車間內(nei) 的機器可以自動運作,即使在關(guan) 燈狀態下也能正常運行的工廠。這種工廠通過集成人工智能、物聯網、雲(yun) 計算、大數據、5G等前沿技術,實現了從(cong) 原材料到成品製作的全過程自動化。
江門中小企業(ye) 眾(zhong) 多,層級豐(feng) 富,總計超過2.8萬(wan) 家,占據了規模以上工業(ye) 企業(ye) 總數的近98%。據市工業(ye) 和信息化局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根據對部分製造業(ye) 企業(ye) 調查問卷,有近90%的企業(ye) 表示需要進行數字化改造,企業(ye) 數字化轉型意願較強。
搶占先“機”,江門哪些企業(ye) 正在“黑燈”?
“存量”企業(ye) 的抉擇
大冶摩托近年來對摩托車關(guan) 鍵零部件實現自主研發,並與(yu) 先進設備相結合,形成自動化生產(chan) ,全麵實現了降本增效。“智能工廠是我們(men) 獨一無二的設計,能夠減少勞動力開支,極大地提升生產(chan) 效率和質量,是我們(men) 邁向智能製造的重要一步。”大冶摩托總經理謝升說。
在大冶摩托的生產(chan) 製造區域,8條總裝線,分別生產(chan) 著不同產(chan) 品。其中,自動化焊接線車間機器人數量超過100台,自動化率高達90%,最新一代的噴漆車間由機器人噴漆,油漆利用率可實現最大化。
將鏡頭轉向江門新會(hui) ,走進維達紙業(ye) (中國)有限公司的廠房,車間內(nei) 的大屏幕正在實時顯示最新的生產(chan) 情況:四期高濃度磨漿機,運行中;四期1短纖磨漿機,停機中……通過傳(chuan) 感器采集數據、數據建模等數字化技術,傳(chuan) 統的紙業(ye) 製造也能找到科技創新與(yu)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互促發展的融合點。
在造紙產(chan) 業(ye) 鏈下遊,廣東(dong) 興(xing) 藝數字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健權早在8年前就意識到:“要不要做智能化改造,不是一個(ge) 選擇題,而是一個(ge) 必選項。”
那時,黃健權剛剛結束了在德國的考察學習(xi) ,見識了歐美先進的數字化色彩管理流程。震撼欣喜之餘(yu) ,他心裏清楚,麵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傳(chuan) 統行業(ye) 企業(ye) 如果不與(yu) 時俱進進行升級,就隻會(hui) 被無情淘汰。
2017年開始,從(cong) 印刷技術控製層麵進行數字化改造,再延伸到經營管理層麵,廣東(dong) 興(xing) 藝投入了上千萬(wan) 元資金,對生產(chan) 流程、生產(chan) 工藝等進行了一次全麵的“數字革命”,實現了“一屏觀全廠,一網管全域”的全程數字化管理,是全國首批實現全程數字化管理的印刷企業(ye) ,也是江門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第一家實現數字化印刷的民營企業(ye) 。
今年3月,由廣東(dong) 興(xing) 藝主導,總投資10億(yi) 元的興(xing) 藝智能製造數字化印刷產(chan) 業(ye) 園項目開工,規劃建設為(wei) 年產(chan) 世界領先水平,專(zhuan) 用設備研發生產(chan) 、生產(chan) 原材料供應、產(chan) 品成品直銷的高端綠色環保智能一體(ti) 化的包裝產(chan) 業(ye) 基地,朝著“黑燈工廠”加速邁進。
“增量”企業(ye) 的“投票”
與(yu) “存量”企業(ye) 由“智”提“質”,千方百計匯聚新質生產(chan) 力,重塑企業(ye) 高質量增長之路的路線不同,還有不少企業(ye) 選擇“另起爐灶式”的大踏步轉型。新“爐灶”,就安在江門。
麵對全球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浪潮,江門市天倬智能家居有限公司以全產(chan) 業(ye) 鏈為(wei) 特色,在江門唯一的國家高新區——江海區,投資興(xing) 建建築麵積達20萬(wan) 平方米的智能製造基地。
走進首期超6萬(wan) 平方米微波爐智能生產(chan) 車間,從(cong) 1樓到5樓,從(cong) 規模化運作的藍色機械臂到靈活行動的AGV機器人,110米的超長流水線,可實現“自動組裝、焊接、噴粉、跨樓層運輸、打包、運輸”等生產(chan) 全流程。
“流水線末端,每10秒就可以自動產(chan) 出一台微波爐。”該公司銷售經理唐貝介紹說,自10月8日試產(chan) 以來,已經生產(chan) 了6000台微波爐,出口了好幾個(ge) 貨櫃,“目前的設備年產(chan) 量300萬(wan) 台沒問題”。
唐貝說,公司“起家”其實是在東(dong) 莞和佛山,近幾年出於(yu) 自動化轉型需求,希望尋找“新寶地”,全麵布局全自動生產(chan) 基地,走遍珠三角最終選中了江門高新區。“在江門生產(chan) 基地,我們(men) 引進了一套高端的全自動生產(chan) 線,設備的先進水平幾乎媲美行業(ye) 龍頭。”
近年來,隨著江門開辟矽能源、新能源電池、新型儲(chu) 能等特色產(chan) 業(ye) 新賽道,越來越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龍頭帶著“新”生產(chan) 技術來到江門,為(wei) 江門整體(ti) 層麵的“升級”打下了新的地基。
在江門新會(hui) 智造產(chan) 業(ye) 園鳳山湖園區,坐落著國內(nei) 新能源電池龍頭企業(ye) 中創新航在大灣區基地集群的首個(ge) 布局項目——中創新航江門基地,擁有中創新航最先進生產(chan) 製造水平的生產(chan) 線,可生產(chan) 全球獨創的“One—Stop Bettery”(OS)係列最新型號產(chan) 品,續航可達1000公裏。
“這裏已經實現了‘黑燈工廠’作業(ye) 模式。”中創新航副總裁王小強介紹,整個(ge) 生產(chan) 車間擁有5條生產(chan) 線,全部投產(chan) 後每分鍾可產(chan) 出約100塊電池,可供0.7輛汽車使用,全年可供70萬(wan) 輛新能源汽車所需電池。
從(cong) 去年4月一期產(chan) 品下線以來,中創新航江門基地已成為(wei) 該集團發展勢頭最迅猛、產(chan) 能最高效的生產(chan) 基地之一。在其帶動下,天賜材料、科達利、精測電子等新能源電池、新型儲(chu) 能產(chan) 業(ye) 上下遊龍頭企業(ye) ,也帶著各自的“新”生產(chan) 技術落戶江門。越來越多智能工廠,出現在了投產(chan) 之初。
好“機”遇
多舉(ju) 措支持企業(ye) 數字化轉型
都說,黎明前的黑暗最難熬。但“黑燈”下的“機”遇,卻要在黎明前尋找。
上述企業(ye) 順利數字化轉型背後,離不開市級層麵的幾招“先手棋”:
——早在2018年,江門便成立了全省首個(ge) 地級市工業(ye) 互聯網聯盟,在越來越多企業(ye) 意識到“智能化改造不是選擇題而是必選項”的社會(hui) 背景下,江門著手通過一係列改革措施,推動更多企業(ye) 數字化轉型。
——從(cong) 2021年起,江門每年安排工業(ye) 互聯網發展專(zhuan) 項資金2000萬(wan) 元,支持中小企業(ye) 上雲(yun) 上平台,對符合條件的工業(ye) 互聯網標杆示範項目、產(chan) 業(ye) 集群試點等給予補貼,更是結合“鏈長製”的實施,走出了一條“鏈式”改造的特色路徑,推動金屬製品產(chan) 業(ye) 鏈、造紙產(chan) 業(ye) 鏈轉型案例先後入選2022年、2023年全國中小企業(ye) “鏈式”數字化轉型典型案例。
——2023年,江門印發《行動計劃》,進一步完善藍圖規劃,提出力爭(zheng) 到2025年打造5個(ge) 省、市級產(chan) 業(ye) 集群數字化轉型項目,培育80家工業(ye) 互聯網產(chan) 業(ye) 標杆企業(ye) ,累計推動超過2200家規上工業(ye) 企業(ye) 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施數字化轉型。同年11月,江門成功入選廣東(dong) 省中小企業(ye) 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
近三年,江門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成效顯著,新增9個(ge) 國家級、12個(ge) 省級、83個(ge) 市級共104個(ge) 製造業(ye) 數字化轉型示範項目,目前已有1700多家規上企業(ye) 進行了數字化轉型。
根據《行動計劃》,江門已組織對近700家企業(ye) 進行免費數字化診斷,為(wei) 企業(ye) 做出精準指引。同時,遴選近90家服務商的330款“小快輕準”產(chan) 品,為(wei) 企業(ye) 轉型提供豐(feng) 富的產(chan) 品和服務。目前,江門建立起了“政府—數字化牽引單位—企業(ye) —金融機構”四方對接協作機製,多渠道為(wei) 企業(ye) 數字化轉型提供融資支持。
市工業(ye) 和信息化局有關(guan) 負責人表示,我市部分企業(ye) ,如中創新航、大冶摩托等已經接近到達“黑燈工廠”標準,部分企業(ye) 的個(ge) 別車間已經完全實現“黑燈”,如維達紙業(ye) 的倉(cang) 儲(chu) 車間;還有一些企業(ye) 正在規劃建設“黑燈工廠”。
△江門市迪司利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的半自動智能車間。
擁抱“機”遇,企業(ye) 正在麵臨(lin) 哪些挑戰,又迎來了哪些新“機”?
麵對新能源汽車行業(ye) 增速放緩的形勢,中創新航抵禦風險的策略之一就是強化技術與(yu) 提升製造效率。為(wei) 此,江門生產(chan) 基地的生產(chan) 線在極簡設計理念下進行了多項創新改進。舉(ju) 例來說,在“原位無塵裝配”環節,通過將生產(chan) 流程緊湊化,避免了產(chan) 線過度延伸,這一優(you) 化舉(ju) 措直接減少了至少30%的工序。
在天倬智能家居,通過數字化打通產(chan) 業(ye) 鏈,雲(yun) 端數字化管控,微波爐單線生產(chan) 節拍達到10秒/台;引入全自動微波腔體(ti) 焊接線,可7秒完成一個(ge) 微波爐腔體(ti) 焊接成品,如今工廠生產(chan) 效率提升40%、缺陷率降低51%、資源綜合利用率提升18%,“降本、提質、增效”的目標進一步得到實現。
謝升認為(wei) ,“黑燈工廠”的優(you) 勢重點在於(yu) 兩(liang) 方麵。
其一,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市場,創新能力就是抗風險能力,隻有掌握自主品牌和加強研發能力,產(chan) 品的附加值和利潤才能得到提升。謝升表示,隨著自動化設備進場,ERP係統全線導入,數字化轉型解放了部分生產(chan) 線工人的雙手,為(wei) 研發部門騰出了更多人力和成本資源,大冶摩托得以有更多高素質人才加入,著手研發屬於(yu) 自己的產(chan) 品。
其二,在智能化浪潮下,“黑燈工廠”可以減少勞動力開支,提高企業(ye) 生產(chan) 效率和產(chan) 品質量,並能進行具有危險性的生產(chan) 作業(ye) 。讓機器代替人去完成高強度、重複性以及危險性的勞動,是大冶摩托邁向智能製造的重要一步。
“機”和人
加強高技能人才培養(yang) 勢在必行
第1次工業(ye) 革命,蒸汽時代由機器代替了人類的普遍常規勞動;
第2次工業(ye) 革命,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以後,機器取代人力變得更加普遍;
第3次工業(ye) 革命,很多微電子技術得以發展應用,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
第4次工業(ye) 革命,是以人工智能、能源、機器人、量子信息、生物技術等為(wei) 代表的智能革命。
縱觀人類每一次工業(ye) 革命史,不難發現:工業(ye) 革命的興(xing) 起往往伴隨著一係列社會(hui) 問題,其中就包括“機”和人的問題。
記者走訪企業(ye) 發現,“機器替人”影響因素主要來自兩(liang) 方麵:一是現實用工環境所迫,二是企業(ye) 向上發展、降本增效所需。
不少企業(ye) 負責人坦言,下決(jue) 心進行全自動轉型的一大原因就是,人力成本越來越高,人越來越難招。究其原因,年輕人的個(ge) 性化追求、專(zhuan) 業(ye) 技能人才跟不上等都是“用人”的不穩定因素。
江海區經促局副局長陳健鴻介紹,隨著企業(ye) 不斷向高端化邁進,產(chan) 品精密程度必然會(hui) 越來越高。特別是在新一代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領域,比如生產(chan) 線路板的企業(ye) ,從(cong) 2層3層板,到幾十層的高密度板,“板越來越小,越來越精密,人力已經做不到了,隻能通過信息化手段來實現”。
但完全“黑燈”,不需要人也不現實。“相對半自動生產(chan) ,全自動智能工廠的用工需求會(hui) 減少一半以上。”天倬智能家居人力總監張聰勇仔細盤算過,公司規劃發展初期,6億(yi) 元的年產(chan) 值下,第一年所需員工大約是500人,經過2至3年軟硬件的不斷成熟優(you) 化,這個(ge) 數字還會(hui) 不斷往下走,目標是350人;未來5年內(nei) ,保守估計衝(chong) 刺20億(yi) 元產(chan) 值的情況下,600人就足夠了。
那麽(me) ,一個(ge) “怪現象”出現了:一邊是大量工人麵臨(lin) 失業(ye) ,一邊是不少企業(ye) 招不到人。這中間是否存在一個(ge) 供需不匹配的“中空地帶”?
答案是肯定的。“現在工人多,但是高技能人才仍然緊缺。”陳健鴻分析認為(wei) ,盡管每年職業(ye) 院校都有大量學生畢業(ye) ,然而真正進入製造業(ye) 一線的高技能人才數量並不理想。鑒於(yu) 此,企業(ye) 不得不通過提升自動化水平來彌補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從(cong) 而增強自身的競爭(zheng) 力與(yu) 生命力。
在五邑大學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的實踐課堂上,一條圍繞ERP係統、SAP(企業(ye) 管理解決(jue) 方案軟件)、平麵視覺檢測、立體(ti) 視覺檢測等8門課程設置的工業(ye) 4.0智能化生產(chan) 線,正在成為(wei) 人才培養(yang) 的重要課程,院長崔岩表示,“人才培養(yang) 如果想往更高層麵走,圍繞工業(ye) 智能化數字化的課程和實訓,我覺得是必不可少的。”
崔岩特別關(guan) 注到,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了人工智能領域的兩(liang) 位專(zhuan) 家。
“諾獎背後是AI的革命!”崔岩認為(wei) ,麵向新時代,必須讓人工智能課程加快走進企業(ye) ,走進繼續教育學校、地方性高校、中高職院校,更好地與(yu) 時代接軌,培養(yang) 出更偏向於(yu) 實操層麵的高技能人才,“‘我學的東(dong) 西畢業(ye) 了到底有沒有用’,答好了學生們(men) 的‘時代之問’,才算真正跟上了時代的節奏”。
他山之石
珠三角“黑燈工廠”:“智”向未來
隨著工業(ye) 4.0時代的到來,智能製造已成為(wei) 製造業(ye) 發展的新趨勢。在這一背景下,廣州、深圳、東(dong) 莞、佛山、珠海、中山等珠三角地區的企業(ye) 紛紛加快建設“黑燈工廠”,通過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的生產(chan) 方式,提升生產(chan) 效率和產(chan) 品質量,推動製造業(ye) 轉型升級。
深圳作為(wei) 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在“黑燈工廠”建設方麵一直走在前列。在深圳龍華區,由工業(ye) 富聯與(yu) 騰訊聯合打造的“黑燈工廠”,實現了上料自動化、檢測自動化以及物流智能化,廠房不必開燈,各類電子產(chan) 品便能井然有序地自動完成生產(chan) 流程,自行“走”下生產(chan) 線。
位於(yu) 廣州的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從(cong) 衝(chong) 壓、焊接到塗裝、總裝等各個(ge) 環節都實現了高度自動化,其生產(chan) 線支持定製化產(chan) 品與(yu) 現貨產(chan) 品混合生產(chan) ,每53秒便能下線一輛定製化新車。
東(dong) 莞作為(wei) “製造業(ye) 名城”,目前已有超過9000家規上工業(ye) 企業(ye) 啟動了數字化轉型工作,其中不乏“黑燈工廠”的典型案例。例如,東(dong) 莞模德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鬆山湖建設了一座模具行業(ye) 的標杆智能工廠,擁有數十條全柔性製造自動化生產(chan) 線。
位於(yu) 佛山的廣東(dong) 科達液壓技術有限公司通過數智化升級,打造了FMS數字智能高效柔性“黑燈產(chan) 線”,實現了從(cong) 原材料到成品製作的全過程自動化。
珠海和中山在“黑燈工廠”建設方麵同樣不甘落後。例如,在2021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hui) 上,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表示,在數字化的驅動下,格力已成功建成“黑燈工廠”,過去1萬(wan) 人的工廠現在隻需1000人。在AI的加持下,無人操作對精度、質量、效率帶來了顛覆性變化。
目前,不管是傳(chuan) 統製造巨頭,還是互聯網科技企業(ye) ,都在投身“黑燈工廠”建設。然而,“黑燈工廠”的建設並非易事,需要企業(ye) 在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麵進行全麵投入。同時,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更新,“黑燈工廠”也需要不斷進行優(you) 化和升級,以適應市場的變化和客戶的需求。
未來,隨著工業(ye) 互聯網的不斷發展和智能製造技術的不斷進步,珠三角地區的“黑燈工廠”將成為(wei) 製造業(ye) 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推動珠三角地區乃至整個(ge) 中國的製造業(ye) 向更高水平邁進。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胡晴晴 皇智堯 何榕 實習(xi) 生 淩芷晴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