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全市科技大會(hui) 暨科學技術獎勵大會(hui) 舉(ju) 行。
大會(hui) 揭曉了2023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共有214項(人)獲獎。吳光輝院士和丁健院士被授予“上海市科技功臣獎”,10人榮獲上海市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有46項成果榮獲自然科學獎,29項成果榮獲上海市技術發明獎,授予114項成果上海市科技進步獎、以及9項成果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獎。多位獲獎者來自學會(hui) 理事單位,包括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dong) 師範大學、第一人民醫院、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所、同濟大學、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上海理工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等。
在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三大獎項中,自然科學獎成果數量不斷提升,在198個(ge) 獲獎項目中,自然科學獎占比達23%,遠高於(yu) 前5年15%均值。獲獎項目蘊含的原創性、引領性和顛覆性“基因”不斷增強,16項自然科學一等獎項目中,6項成果的論文發表在CNS(《細胞》《自然》和《科學》),5項成果的論文發表在CNS子刊,還有5項成果的論文發表在本領域權威期刊上。技術發明獎成果瞄準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新興(xing) 領域的一係列核心關(guan) 鍵難題,17項技術發明一等獎項目中,獲授權發明專(zhuan) 利644項,平均每個(ge) 成果有38項原創性發明得到專(zhuan) 利保護。10名青年科技傑出貢獻獎獲獎人中,有6位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支持,分別在量子科技、紅外物理、智能材料、人工智能、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驕人業(ye) 績。
學會(hui) 副理事長武海斌獲得自然科學一等獎
項目名稱:量子多體(ti) 非平衡動力學與(yu) 精密測量
完成人:武海斌、鄧書(shu) 金、盛繼騰、武躍龍
2023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獎項一等獎部分項目第一完成人合影,左起:張桂戌、武海斌、蒲戈光
該項目基於(yu) 超冷原子,聚焦於(yu) 強相互作用量子氣體(ti) 非平衡動力學與(yu) 精密測量,在標度不變費米氣體(ti) 中發現位置和大小服從(cong) 離散幾何標度律的普適動力學膨脹新規律,揭示了其時間反演不變性;發現新型長程可控熱傳(chuan) 輸新機製與(yu) 費米多體(ti) 量子熱機,抑製量子熱機超絕熱做功的量子耗散,極大提高了輸出功率和效率;利用高精度光頻梳、冷原子及磁場精確控製技術,實現了光子散粒噪聲極限超靈敏光譜及目前精度最高的鋰原子絕對頻率測量,部分解決(jue) 了理論和測量分歧。項目研究成果有助於(yu) 推動多體(ti) 強相互作用物理、量子熱力學、精密測量等領域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