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於(yu) 文革期間誕生,從(cong) 艱難裏發芽。 46年技術沉澱,20載市場領航。 2017年,是華工激光市場化運作的第20周年, 追根溯源,從(cong) 1971年華工設立激光課題組, 便開啟了fun88官网平台技術研發的序幕…… 我們(men) 有幸采訪了數位第一代激光人, 邀請前輩們(men) 講講過去那些事兒(er) 。 傳(chuan) 承,不僅(jin) 是技術的積累,更是精神的延續。 第一期,讓我們(men) 聽聽黃維玲老師經曆的激光發展曆程。 -全文共2447個(ge) 字,閱讀時間大約4~8分鍾- 01 黃維玲:華中工學院第一代激光人 ● “就是想把自己在激光這塊理解和懂得的東(dong) 西更好地傳(chuan) 遞給下一代。” 她是華中工學院第一代激光人, 一紙調令30歲自學轉到激光領域, 經曆了華中工學院第一台固體(ti) 激光器研發,我國第一台激光焊接機、通用激光器研發…… 她,就是黃維玲。 華中科技大學激光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曾任武漢華工激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技術總監。 02 首台激光器誕生 華中工學院“激光”成立十周年紀念 ● 華工是我的母校,1972年回來的時候,“激光”還是機械係裏一個(ge) 小小的課題組,隻有十幾個(ge) 人。靠著自學摸索,1973年我們(men) 做成了第一台激光器——鹵玻璃激光器,並開始應用。 當時,我們(men) 接了四機部(現屬工信部)把激光技術應用到半導體(ti) 加工中的課題,從(cong) 測繪學院來了一部分搞光學設計的人、自控來了一批搞控製的人,就開始設計整機。第一個(ge) 任務是集成電路加工,要把導線焊在陶瓷基板上。基板上金屬厚度大概2微米,導線直徑大概50微米,微加工難度很大。 “激光”剛成立,也沒有老師教,焊接又是一門新學科,我們(men) 連用什麽(me) 樣的功率、什麽(me) 樣的波形把材料焊接起來都不懂,全靠自己找書(shu) 看、摸索。好在當時從(cong) 測繪學院來的人是光學方麵的高手,他們(men) 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鹵玻璃激光器做出來以後,就可以用激光器做實驗研究了,我們(men) 整夜不休息地在實驗室裏做,但做出來的效果並不好,打上去都“散”了。激光既可以切割,也可以打孔、焊接,怎樣控製激光器輸出的參數,光學係統設計有哪些訣竅,這些都是後來慢慢學會(hui) 的。 03 激光走出學校 教育部部屬高校科技成果展覽留影。 ● 1973、1974年前期,我們(men) 在實驗室做了很多研究,很遺憾集成電路的引線焊接這個(ge) 項目我們(men) 沒有做成。但我們(men) 做成了另一個(ge) 很重要的事——集成電路的封裝焊接。 當時我國的集成電路技術還是蘇聯的,封裝用的是樹脂粘結,氣密性不能滿足航空航天、軍(jun) 用設備要求。一個(ge) 集成電路蓋板大概有我的指甲蓋這麽(me) 大,要把蓋板焊接起來,需要密密麻麻打很多個(ge) 焊點,當時的激光器不比現在,真的是一點點地焊,一個(ge) 點打下去、停一下,再一個(ge) 點下來……為(wei) 了做成,我們(men) 好幾個(ge) 人通宵通宵地做實驗,做成之後激光焊接的優(you) 勢也完全凸顯出來了。 也是集成電路的封裝焊接做成之後,才有了1974年研製我國第一台激光焊接機的項目。1974年確定項目,1975年一過完春節我們(men) 就到716廠做設計,一住就是4個(ge) 月,做完再回武漢做研究並立馬投入第二台、第三台激光焊接機研製。716廠的激光焊接機在1976年做成。 1978年第一屆全國科學大會(hui) 上,激光在微電子加工中的應用這個(ge) 項目也獲得了第一屆全國科學大會(hui) 獎。激光焊接最先突破微電子加工行業(ye) ,項目做好了之後,學校也有了些名氣,很多單位來我們(men) 這裏做工藝實驗,做得好的都願意用激光焊。 04 實驗室有了電腦 黃維玲在美國與(yu) 導師合影。(左一為(wei) 黃老師,右一為(wei) 其導師) ● 1985年我作為(wei) 訪問學者去美國學習(xi) ,看到他們(men) 的實驗室我簡直傻眼了。我們(men) 的實驗室裏,連一個(ge) 光學平台都沒有,都是在一個(ge) 很重很重的木桌子上(做實驗)。他們(men) 很多設備我在國內(nei) 都沒見過,而且大多都是計算機控製,我們(men) 連一台計算機都沒有。 在美國交流學習(xi) 了兩(liang) 年,回國的時候,我買(mai) 了一台蘋果個(ge) 人機帶回來放在實驗室,那也是我們(men) 實驗室的第一台計算機。 每人一台計算機是在90年代,我們(men) 和新加坡的製造技術研究所簽了一個(ge) 合同,他付錢我們(men) 做。有了錢之後,實驗室的條件更好了,我們(men) 搞了一個(ge) 超淨間,一個(ge) 潔淨係統,給大家配計算機,每人一台,包括工人都配上了計算機。除了這些,我還從(cong) 新加坡背了很多國內(nei) 激光設備需要而又買(mai) 不到的元器件,這些東(dong) 西國外是禁止向中國出售的。有了這些元器件,我們(men) 也能把設備提升到與(yu) 德國相媲美的水平。 05 “設備廠”上市了 黃維玲老師代表華工激光公司受日本NEC公司邀請做特邀報告留影。 ● 要把激光研究得深刻,就要奔著應用去。 從(cong) 美國回來後,我們(men) 做了顯像管激光焊接。最開始是在湖南找了個(ge) 小廠,工藝做得很好,拿過來的零件返回去全部合格。但形成設備上自動生產(chan) 線後,在學校再焊接檢測成品合格率隻有90%,大家都傻眼了。為(wei) 了解決(jue) 問題,我們(men) 整個(ge) 團隊模擬生產(chan) 線狀態,做了幾萬(wan) 個(ge) 數據,最終做成了99.5%的成品合格率。這台設備也被教育部評為(wei) 科技進步二等獎。 做成後,我們(men) 到鹹陽找到了我國最大的顯像管廠,他們(men) 一下子定了四五台設備,在90年代那可是一兩(liang) 百萬(wan) 的合同。國內(nei) 找我們(men) 的單位也越來越多,靠我們(men) 已經沒法完成,之後學校成立了激光設備廠,也就有了華工激光的雛形,90年代還出口了一台設備到美國。 2000年華工激光(華工科技)上市的時候,我是總工程師,之後擔任技術總監,代表公司帶著打標機參加了慕尼黑激光博覽會(hui) 、到法國談技術項目、受日本NEC公司邀請做特邀報告……在日本,我發現我們(men) 的固體(ti) 激光器水平比日本還要走到前麵去了,因為(wei) 那時候我們(men) 在實驗室已經研製出了500W的二極管泵浦的固體(ti) 激光器,而日本同行還問我,你對二極管泵浦的固體(ti) 激光器前途看好嗎? 退休前,我還在做研究,當時我們(men) 的科研水平已經基本與(yu) 國外同步了。退休後,我和幾個(ge) 老同誌一起把《激光器件原理與(yu) 設計》出了第二版,就是想把自己在激光這塊理解和懂得的東(dong) 西更好地傳(chuan) 遞給下一代。 後記 對黃老師的采訪,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對知識技術的堅持和對自我品質的高要求。 75年研製第一台激光焊接機,她懷著孕也要“通過珍貴的經曆提升自己的能力”; 駐廠一去就是小半年,“一直盯著,機器出了問題就解決(jue) 機器問題,工藝出了問題就解決(jue) 工藝問題”; 85年作為(wei) 訪問學者出國,看到別人每個(ge) 月等津貼去買(mai) 買(mai) 買(mai) ,“很心痛,也很羞愧”; 她說自己生於(yu) 貧窮,但價(jia) 值觀簡單,“誰有問題來問,都一五一十告訴他們(men) ”; 為(wei) 了工作常年奔波,但她說“勞動得到了別人的認可,自己心裏還是會(hui) 覺得很快樂(le) ”…… 作為(wei) 一名華工激光人,我想,我們(men) 從(cong) 前輩那裏傳(chuan) 承而來的,不僅(jin) 僅(jin) 是技術積累,更是華工激光精神。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