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光的中國力量

光穀星河廣場,宛若“行星發動機”。
2024年11月17日,2萬(wan) 餘(yu) 名平均年齡37歲的馬拉鬆選手,穿著橙色參賽服,從(cong) 華中科技大學出發,沿著武漢東(dong) 湖高新區發展的軌跡,奔跑在數代建設者們(men) 創新創業(ye) 的道路上,一路向東(dong) ,奔向未來科技城,致敬東(dong) 湖高新區30多年的創新創業(ye) 曆程。
武漢東(dong) 湖高新區,又稱“中國光穀”,它的發展就像一場馬拉鬆。多年前,這裏隻是“武漢地圖外的2厘米”,經過30多年追光不輟,東(dong) 湖高新區接續攀“高”向“新”,從(cong) 一根纖細的光纖聚成一束璀璨的光,從(cong) 零星幾家小企業(ye) 發展成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發生產(chan) 基地,成為(we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科技創新重要論述的重要實踐地之一。
一
1976年,光纖通信專(zhuan) 家趙梓森院士在這裏拉出了中國第一根實用化光纖,也拉開了東(dong) 湖高新區一路追光的大幕。
以“光”為(wei) 名,因“光”而興(xing) 。東(dong) 湖高新區是全國唯一以“光”命名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我國第一根石英光纖在此誕生,我國第一個(ge) 光電傳(chuan) 輸係統在此建成。如何持續推進科技創新,推動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是東(dong) 湖高新區一路發展一路探索的重要課題。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4次到東(dong) 湖高新區考察,對科技創新的關(guan) 切和重視始終如一。2013年7月21日,總書(shu) 記第一次來到東(dong) 湖高新區,在光穀展示中心對大家說:“一個(ge) 國家隻是經濟體(ti) 量大,還不能代表強。我們(men) 是一個(ge) 大國,在科技創新上要有自己的東(dong) 西。”2018年4月26日,總書(shu) 記第二次來到東(dong) 湖高新區,語重心長地對企業(ye) 負責人說:“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ye) 的‘命門’所在。企業(ye) 必須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關(guan) 鍵技術,掌控產(chan) 業(ye) 發展主導權。”2022年6月28日,總書(shu) 記第三次來到東(dong) 湖高新區,叮囑大家:“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2024年11月5日,總書(shu) 記第四次來到東(dong) 湖高新區,在武漢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研究院考察時,就推進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融合、提升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建設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等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對科技創新和產(chan) 業(ye) 創新融合提出了更為(wei) 迫切的需求。”總書(shu) 記一係列重要論述,為(wei) 東(dong) 湖高新區推進科技創新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也為(wei) 東(dong) 湖高新區的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2024年6月3日,在位於(yu) 湖北武漢“中國光穀”的武漢普賽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內(nei) ,測試設備在對芯片進行測試。 (新華社記者 杜子璿 攝)
30多年來,東(dong) 湖高新區充分發揮科教資源集聚、人才資源富集優(you) 勢,堅持政、產(chan) 、學、研一體(ti) 化推進,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不斷把“發展高科技、實現產(chan) 業(ye) 化”推向前沿和縱深。
科技創新的“強磁場”正在形成。東(dong) 湖高新區相繼在一係列關(guan) 鍵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一大批全球第一、中國首創在這裏誕生——一根細如發絲(si) 的光纖可容納地球上所有人同時打電話,“超大容量、超長距離、超高速率”光傳(chuan) 輸領域5年6次打破世界紀錄,8英寸矽光薄膜铌酸鋰光電集成晶圓全球首發,65000通道雙向腦機接口芯片實現國際領先,全球首個(ge) 人體(ti) 肺部氣體(ti) 多核磁共振成像係統上市,全球首個(ge) 植物源重組人血清白蛋白注射液成功研發,國家脈衝(chong) 強磁場科學中心運行10多年創造多項脈衝(chong) 磁場世界紀錄。科技創新已成為(wei) 光穀爭(zheng) 奪國際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話語權的底氣所在。
“在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領域獨樹一幟”。2016年,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長飛公司”)實現光纖、光纜、光纖預製棒銷量全球第一,並蟬聯至今。“曾經,我們(men) 的裝備、工藝、備品備件以及原材料都要從(cong) 國外進口。某一個(ge) 備件要更換,需要提前幾個(ge) 月做規劃,成本高、周期長,這就是‘卡脖子’。”回憶起當年的艱辛,長飛公司執行董事兼總裁莊丹難掩激動。經過自主創新、艱難突破,長飛公司於(yu) 2017年成功開發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工藝和設備平台,如今一根預製棒拉製光纖的長度可達10000公裏,部分技術領跑全球。“我們(men) 用了不到4年的時間,提前兌(dui) 現了2013年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許下的承諾——‘用6到8年時間做到這個(ge) 領域的全球第一’。”莊丹自豪地說。30多年來,東(dong) 湖高新區不斷聚“光”成“鏈”、集“鏈”成“群”,實現“獨樹一幟”的發展跨越。目前,東(dong) 湖高新區光電子信息世界級產(chan) 業(ye) 集群競爭(zheng) 力不斷增強,成為(wei) 我國參與(yu) 全球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的主力軍(jun) ,已建成全球領先的光纖光纜生產(chan) 基地,全國領先的光電器件生產(chan) 基地、中小尺寸顯示麵板研發生產(chan) 基地、激光產(chan) 業(ye) 基地。
高層次人才集聚地。去年11月,參加2024國際電子科學與(yu) 工程會(hui) 議的“90後”、湖北九峰山實驗室工藝中心工藝技術專(zhuan) 家葛曉明,代表實驗室向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專(zhuan) 家、學者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高效、低損傷(shang) 的氮化镓(GaN)刻蝕技術。九峰山實驗室投入運行不到2年時間,已吸引近30家半導體(ti) 產(chan) 業(ye) 鏈企業(ye) 在周邊聚攏,集聚半導體(ti) 領域人才超3萬(wan) 人,湧現出一批先進技術的破局者。像葛曉明這樣的科研“90後”,九峰山實驗室有350多名,他們(men) 畢業(ye) 於(yu) 全球各大高校,為(wei) 了共同的目標來到東(dong) 湖高新區。堅持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人才鏈,把教育、科技、人才轉化為(wei) 科技創新、產(chan) 業(ye) 發展的“最大增量”,東(dong) 湖高新區的人才政策曆經15年迭代升級,集聚各類別高層次人才5300餘(yu) 名,近5年年均留下10萬(wan) 名大學生就業(ye) 創業(ye) ,湧現了一批產(chan) 業(ye) 教授、院士董事長,形成企業(ye) 引領、校地融合發展的生動局麵。截至目前,東(dong) 湖高新區常住人口達到120萬(wan) ,一半以上有大學本科學曆,實現了從(cong) “一束光”到“光之城”的發展跨越,從(cong) 一座功能單一的科技園區發展成為(wei) 功能相對完善的科技新城。
二
多年來,東(dong) 湖高新區瞄準將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探索出一條有自己特色的科技創新、高質量發展之路。
堅持人才引領,持之以恒將科教人才優(you) 勢轉化為(wei) 創新發展勝勢。“科技創新,一靠投入,二靠人才。”1984年,湖北省和武漢市謀劃在環東(dong) 湖區域建“東(dong) 湖技術密集經濟小區”,利用這一區域的智力資源,培育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努力把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生產(chan) 力,這是東(dong) 湖高新區的雛形。隨後,東(dong) 湖高新區推行“項目起步、滾動發展”模式,大力支持高科技人才下海興(xing) 辦科技企業(ye) ,充分利用已有中小企業(ye) 和校辦工廠,組建科研生產(chan) 聯合體(ti) ,重點發展光通信、電子信息、激光等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雛形開始顯現。產(chan) 業(ye) 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如何吸引科研人員走出實驗室、走出校門,成了關(guan) 鍵問題。2012年,“光穀黃金十條”出台,提出高校成果轉化收益“三七開”,並允許教師離崗創業(ye) 、大學生休學創業(ye) 等。政策還提出,高校院所知識產(chan) 權1年內(nei) 未實施轉化的,在成果所有權不變更的前提下,成果完成人或者團隊可自主實施轉化。此舉(ju) 推動了華中科技大學“顯微光學切片斷層成像係統”(MOST)等一批重大成果走向市場。通過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創業(ye) 活力,東(dong) 湖高新區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快速崛起。2001年,東(dong) 湖高新區被批準為(wei) 國家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基地,2011年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規模首破1000億(yi) 元,2016年突破5000億(yi) 元。2022年,武漢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集群入選國家級先進製造業(ye) 集群。
堅持自主可控,堅定不移推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近年來,東(dong) 湖高新區聚力湖北東(dong) 湖科學城建設,持續加大投入,研發投入強度達到10.5%。保障精密重力測量研究設施高效運行,國家作物表型組學研究、深部岩土工程擾動模擬等設施加快建設。持續建強“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湖北實驗室”體(ti) 係,支持6個(ge) 國家創新中心圍繞工業(ye) 軟件、高端光芯片、數字化製造技術、農(nong) 業(ye) 科技等領域,發揮產(chan) 業(ye) 技術引領能力。2022年初,依托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yu) 工程學院科研實力的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定位為(wei) 我國數字建造領域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wei) 助力中心做大做強,東(dong) 湖高新區不僅(jin) 支持設立中心運營實體(ti) 公司,還比照湖北實驗室支持政策,連續3年提供建設運營經費。經過3年建設,國家數字建造技術創新中心為(wei) 我國數字建造領域提供了一批高質量源頭技術,為(wei) 建造月麵基地等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持。
堅持自主創新,矢誌不渝推進關(guan) 鍵核心技術突破。東(dong) 湖高新區堅持推進“尖刀”技術攻關(guan) ,聚焦重點產(chan) 業(ye) 領域受製於(yu) 人的關(guan) 鍵環節,在集成電路、光通信、激光、生命健康等領域取得一批世界領先的技術突破。2018年,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麵臨(lin) 一個(ge) 重要抉擇——公司剛研發出100G矽光收發芯片,國際同行卻已經采用全新技術路徑開發更小體(ti) 積、更少成本的下一代產(chan) 品。沒有參考技術,沒有成功案例,產(chan) 業(ye) 鏈全部靠自己搭建,風險巨大,到底做不做?“科技攻關(guan) ‘要摒棄幻想、靠自己’。關(guan) 鍵時刻,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話警醒了我們(men) ,也點燃了大夥(huo) 兒(er) 心中打造‘中國芯’的熊熊火焰。”公司黨(dang) 委書(shu) 記、董事長曾軍(jun) 說,公司研發團隊常常是早上討論技術方案、上午輸出算法版本、下午完成測試、晚上修改、淩晨再測試。2021年底,400G相幹商用矽光收發芯片研發成功,成為(wei) 當時國際上集成度最高的商用矽光集成芯片之一。東(dong) 湖高新區堅持實施產(chan) 業(ye) 創新“揭榜掛帥”,建立企業(ye) 出題、高校院所響應、以需定研的協同攻關(guan) 機製,促成企業(ye) 與(yu) 高校院所達成長期技術合作。支持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開展前沿技術研發,組建7家市級產(chan) 業(ye) 創新聯合實驗室、13家省級產(chan) 業(ye) 創新聯合體(ti) ,組織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開展聯合技術攻關(guan) ,成功研發一批重大創新成果。2024年6月,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hui) 上,東(dong) 湖高新區企業(ye) 參與(yu) 的新型顯示器件高分辨率噴印製造技術與(yu) 裝備、工業(ye) 級高功率光纖激光器關(guan) 鍵技術及產(chan) 業(ye) 化等6個(ge) 項目,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2024年7月23日拍攝的位於(yu) 湖北武漢“中國光穀”未來科技城的武漢新能源研究院大樓。 (光穀融媒體(ti) 中心 供圖)
堅持“四鏈”融合,加快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創新。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化資金鏈、完善人才鏈,促進“四鏈”深度融合,已成為(wei) 我國提升創新整體(ti) 效能、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路徑。東(dong) 湖高新區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科技創新和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重要論述,做實做大做強以“用”為(wei) 導向的科創供應鏈平台,引導創新資源與(yu) 產(chan) 業(ye) 需求高效對接,推進“四鏈”深度融合。這項工作啟動1年多來,按照“以需定研、供需對接、用戶主體(ti) 、政企共投、風險共擔”思路,以構建現代科技服務體(ti) 係為(wei) 目標,以“用”為(wei) 導向、以用戶為(wei) 主體(ti) ,建設科創服務公共平台,讓高校院所知道企業(ye) 需要什麽(me) ,而不是閉門造車。比如,針對我國飼料蛋白存在巨大缺口、對大豆進口依存度高的問題,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嚴(yan) 建兵教授團隊在科創供應鏈平台龐大的企業(ye) 技術需求庫裏,發現水稻、玉米增產(chan) 技術的產(chan) 業(ye) 共性需求,迅速組織團隊理清技術“卡點”背後的應用基礎理論,定向開展遺傳(chuan) 改良技術研發,使玉米蛋白含量從(cong) 8%提升至12%,為(wei) 大豆蛋白替代提供了源頭支撐。近3年,東(dong) 湖高新區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增加值平均增速16.92%;高新技術企業(ye) 總數突破5700家,位居全國高新區第四。
三
東(dong) 湖高新區的實踐表明,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事關(guan) 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核心技術接續突破不斷催生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是掌握產(chan) 業(ye) 發展主動權、塑造產(chan) 業(ye) 國際競爭(zheng) 力的重要路徑。
把自主創新作為(wei) 引領產(chan) 業(ye) 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定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東(dong) 湖高新區考察時,強調最多的就是科技創新。創新是東(dong) 湖高新區的基因。華工科技產(chan) 業(ye) 股份有限公司通過自主創新、鏈式創新,在國內(nei) 率先突破一批核心技術:萬(wan) 瓦光纖激光器、矽光芯片、高質高效激光切割焊接關(guan) 鍵技術,皮秒、飛秒等超快激光器國產(chan) 化率提升至90%以上……創造60多項“中國第一”,並通過領銜關(guan) 鍵核心部件、裝備的國產(chan) 化,推動fun88官网平台產(chan) 業(ye) 鏈持續發展,營收超過百億(yi) 元。在東(dong) 湖高新區,從(cong) 光纖光纜到顯示麵板,從(cong) 5G通信到智能裝備,幾乎每個(ge) 龍頭企業(ye) 的成長,都伴隨著對“卡脖子”堵點的突破。
當前,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應該在強化關(guan) 鍵領域、關(guan) 鍵環節、關(guan) 鍵產(chan) 品的保障能力上下更大功夫,努力把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的“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打牢安全發展根基。要以科技創新的主動贏得發展的主動,從(cong) 源頭出發、從(cong) 底層入手,切實提高關(guan) 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保證技術的前沿性、引領性,擁有更多獨門絕技。
善於(yu) 搶抓重大產(chan) 業(ye) 變革戰略機遇。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搶占科技競爭(zheng) 和未來發展製高點。”科技創新的窗口期稍縱即逝,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一處受製,處處被動。總書(shu) 記在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上強調打造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東(dong) 湖高新區的低空經濟乘勢起飛,誕生全國首個(ge) “共享無人機”聯合試點工程,設立全國首個(ge) “低空經濟服務窗口”。夢想照進現實,比人們(men) 想象中更快。如今,在東(dong) 湖高新區518平方公裏土地上,每天有186台無人機執行全天候常態化巡檢任務,包括火點及煙霧識別、交通巡查、消防應急、能源巡檢、民生服務等,擁有了“低空智聯網”。在30多年的發展中,東(dong) 湖高新區準確把握技術演進和產(chan) 業(ye) 發展趨勢,從(cong) 2G到6G,從(cong) 傳(chuan) 統光存儲(chu) 到存儲(chu) 芯片,從(cong) 平麵屏到柔性屏,從(cong) 智能手機到智能汽車,在每一個(ge) 產(chan) 業(ye) 變革的關(guan) 鍵節點、重要關(guan) 口,緊緊抓住變革機遇、跟上時代步伐,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得以實現跨越式發展。

2024年11月14日,在武漢東(dong) 湖高新區空軌高新大道站,一輛空軌列車正在駛過;生態大走廊上,裝載了光穀造“大腦”的人形機器人和四足機器狗,正與(yu) 看AI展的小朋友鬥舞。 (光穀融媒體(ti) 中心 供圖)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深入發展,要求我們(men) 必須主動搶抓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浪潮機遇,超前謀劃、前瞻布局技術攻關(guan) 項目,做敢於(yu) 跳起“摘桃”、搶抓機遇的創新者,做能夠抓住機遇、思想有充分準備的創業(ye) 者,從(cong) 而贏得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發展先機。
把體(ti) 製機製創新作為(wei) 創新發展的重要保障。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堅持科技創新和製度創新“雙輪驅動”,以問題為(wei) 導向,以需求為(wei) 牽引,在實踐載體(ti) 、製度安排、政策保障、環境營造上下功夫,在創新主體(ti) 、創新基礎、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麵持續用力。在東(dong) 湖高新區,“光”是產(chan) 業(ye) 形態,“穀”是發展環境。第一家科技企業(ye) 孵化器誕生於(yu) 此,拉開我國創業(ye) 孵化的大幕;“光穀黃金十條”由此萌發,科技成果轉化收益七成歸研發團隊,直接推動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下放;“硬核科技十條”“創投十條”“軟件十條”……東(dong) 湖高新區把改革創新作為(wei) 建設發展的製勝法寶,持續探索主體(ti) 培育、成果轉化、要素支撐等領域創新,以機製創新帶動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引領產(chan) 業(ye) 創新,推動形成“市場有效、政府有為(wei) 、企業(ye) 有益”的技術攻關(guan) 模式。
實踐證明,技術攻關(guan) 離不開體(ti) 製機製創新的保駕護航,要依靠體(ti) 製機製創新打造“熱帶雨林式”的技術攻關(guan) 生態,全麵推動“政產(chan) 學研金服用”協同參與(yu) 技術攻關(guan) ,讓創新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發展好,讓金融資本與(yu) 科技企業(ye) 共成長、同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