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wei) 中國“互聯網醫美第一股”,新氧科技(Nasdaq:SY)自2019年登陸納斯達克以來,一度被視為(wei) 行業(ye) 標杆。然而,近年來子公司奇致激光北交所上市終止、消費者投訴激增、違法廣告頻遭處罰等事件,疊加納斯達克退市風險與(yu) 行業(ye) 監管趨嚴(yan) 的壓力,使其陷入多重發展困局。如何在資本市場的波動、用戶信任的流失與(yu) 政策環境的收緊中突圍,成為(wei) 新氧轉型的關(guan) 鍵考驗。
奇致激光IPO終止:新氧資本版圖擴張遇挫
2024年12月24日,武漢奇致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奇致激光”)向北交所提交撤回上市申請文件。這一決(jue) 定標誌著新氧科技試圖通過分拆子公司獨立上市、擴大資本版圖的計劃遭遇重大挫折。奇致激光作為(wei) 新氧控股87.6%的子公司,曾是後者布局醫美上遊器械製造的關(guan) 鍵棋子。2021年,新氧以7.91億(yi) 元收購奇致激光84.49%股份,試圖通過整合光電醫美設備資源鞏固行業(ye) 地位。然而,北交所對醫美企業(ye) “審慎態度”導致IPO審核受阻,加之奇致激光在申報過程中刻意弱化醫美標簽、調整業(ye) 務口徑,最終迫使新氧不得不調整戰略。
奇致激光的資本化失敗不僅(jin) 暴露新氧的整合難題,更引發市場對其管理能力的質疑。在IPO終止前後,奇致激光包括董事、監事在內(nei) 的多名高管集體(ti) 辭職,盡管公司聲稱“不影響正常經營”,但業(ye) 界普遍認為(wei) 此舉(ju) 與(yu) 內(nei) 部戰略分歧及監管壓力相關(guan) 。此外,奇致激光在IPO前夕突擊分紅8700萬(wan) 元,大股東(dong) 新氧成為(wei) 主要受益者,而募資用途的合理性遭到監管問詢,進一步削弱了市場對其長期價(jia) 值的信心。
新氧對奇致激光的收購曾被寄予厚望,但實際收益未達預期。財報顯示,奇致激光2022年營收僅(jin) 2.45億(yi) 元,同比微增1.94%,與(yu) 行業(ye) 頭部企業(ye) 差距明顯。此次上市失敗,不僅(jin) 使新氧錯失融資機會(hui) ,也令其向產(chan) 業(ye) 互聯網轉型的敘事難以獲得資本市場認可。
信任危機與(yu) 合規風險:消費者投訴與(yu) 廣告違法頻發
新氧的核心商業(ye) 模式依賴平台用戶與(yu) 醫美機構的雙向增長,但這一生態正麵臨(lin) 崩塌風險。公開數據顯示,新氧移動端月活躍用戶數從(cong) 2021年二季度的1000萬(wan) 峰值下滑至2024年的310萬(wan) ,付費醫美機構數量從(cong) 5327家縮減至3133家。用戶流失與(yu) 商家撤退的背後,是平台屢次因虛假宣傳(chuan) 、誘導消費等投訴卷入輿論漩渦。
在黑貓投訴等平台上,針對新氧的投訴超過千條,內(nei) 容涉及“虛假項目效果宣傳(chuan) ”“退款難”“醫生資質不透明”等。例如,2024年上海市市場監管局通報的一起案例中,新氧平台某合作機構因使用未經批準的激光設備被查處,而平台未履行審核義(yi) 務。此外,新氧自身也多次因違法廣告被處罰。2023年,北京市市場監管部門對其發布的“國內(nei) 唯一認證光子嫩膚儀(yi) ”等不實廣告開出罰單,進一步損害了品牌公信力。
信任危機直接衝(chong) 擊新氧的業(ye) 績表現。2022年財報顯示,公司全年營收12.58億(yi) 元,同比下降25.7%,淨虧(kui) 損擴大至6555萬(wan) 元。盡管新氧試圖通過收購奇致激光拓展器械銷售業(ye) 務,但該板塊收入占比不足20%,難以抵消核心業(ye) 務的下滑。用戶與(yu) 機構的雙重流失,正在動搖其商業(ye) 模式根基。
納斯達克退市風險與(yu) 行業(ye) 監管高壓
新氧在資本市場的處境同樣不容樂(le) 觀。自2021年股價(jia) 高點以來,其市值已蒸發超90%,2024年更因股價(jia) 長期低於(yu) 1美元收到納斯達克退市警告。為(wei) 規避風險,新氧曾計劃推動奇致激光北交所上市以轉移資本重心,但這一計劃隨IPO終止而落空。與(yu) 此同時,國內(nei) 監管政策對醫美行業(ye) 的收緊加劇了不確定性。2024年4月,北交所被曝將醫美行業(ye) 納入上市限製類名單,直接堵死了奇致激光等企業(ye) 的上市通路。
行業(ye) 層麵,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近年持續打擊醫美亂(luan) 象,重點整治虛假宣傳(chuan) 、非法行醫和價(jia) 格欺詐。2023年發布的《醫療美容行業(ye) 合規指引》明確要求平台對入駐機構資質、產(chan) 品合規性承擔審核責任,這對依賴流量變現的新氧構成巨大合規壓力。此外,抖音、美團等綜合平台憑借流量優(you) 勢瓜分市場,進一步擠壓垂直平台的生存空間。
內(nei) 外交困下,新氧的轉型顯得步履維艱。公司宣稱將向“產(chan) 業(ye) 互聯網平台”升級,試圖通過整合供應鏈與(yu) 技術服務重塑競爭(zheng) 力,但其在研發投入上的不足(奇致激光2022年研發費用僅(jin) 占營收8%)和持續虧(kui) 損的財務狀況,讓這一願景缺乏說服力。能否在監管高壓與(yu) 行業(ye) 洗牌中重構護城河,將決(jue) 定新氧的未來命運。
本文源自:金融界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