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赫茲(zi) 波是位於(yu) 紅外和微波之間,頻率為(wei) 0.1~10THz的電磁波波段。由於(yu) 太赫茲(zi) 獨特的電磁學特性,太赫茲(zi) 技術在天體(ti) 物理學、生物醫學、無損檢測、無線通信、爆炸物檢測和GF安全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被譽為(wei) “改變未來的十大技術” 之一。高靈敏太赫茲(zi) 探測器是太赫茲(zi) 領域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實現室溫太赫茲(zi) 單光子探測器將對太赫茲(zi) 技術產(chan) 生顛覆性影響。在太赫茲(zi) 頻段,由於(yu) 單光子能量較低, 具有高靈敏高響應的材料和器件十分匱乏。盡管太赫茲(zi) 單光子探測在低溫環境已被實現,但室溫操作對於(yu) 實際應用至關(guan) 重要,在室溫下實現太赫茲(zi) 單光子探測仍然是一個(ge) 巨大的挑戰。
將能量較低的太赫茲(zi) 光子相幹轉換為(wei) 能量較高的可見光/近紅外光子是實現室溫超靈敏太赫茲(zi) 探測器最有前途的方法之一。然而盡管多種非線性介質已被嚐試用於(yu) 相幹轉換,如量子點等,但是目前的探測靈敏度與(yu) 已在低溫下實現的單光子探測相差多個(ge) 量級。因此,尋找一種合適的、具有高量子效率和低噪聲的室溫非線性介質是該領域的重要目標。
處於(yu) 高激發態的裏德堡原子具有許多獨特的性能,例如對外界電場有較高的靈敏度、較大的偶極相互作用和較強的非線性等,在精密測量、量子計算/模擬、量子光源等方麵具有重要應用,是前沿研究方向。
近期,學會(hui) 副理事長華東(dong) 師範大學武海斌教授和華東(dong) 師範大學盛繼騰教授團隊基於(yu) 裏德堡原子氣室首次實現室溫太赫茲(zi) 單光子探測。實驗中,基於(yu) 裏德堡非簡並六波混頻過程,將低能量的太赫茲(zi) 光子相幹上轉換為(wei) 高能量的近紅外光子,並使用可見光矽基單光子探測器測量,從(cong) 而實現太赫茲(zi) 單光子探測,全過程無需低溫冷卻。實現的太赫茲(zi) 探測器的噪聲等效功率(NEP)為(wei) 9.5×10-19 W/Hz1/2,優(you) 於(yu) 已報道的室溫太赫茲(zi) 探測器四個(ge) 數量級以上。探測器量子效率為(wei) 4.3%,動態範圍為(wei) 40.6 dB,最大轉換帶寬為(wei) 172 MHz,可實現連續弱太赫茲(zi) 場探測,帶寬等參數可以通過輔助光場連續可調。此外,基於(yu) 該探測器測量了輸入太赫茲(zi) 光子的二階關(guan) 聯函數,證明了其執行單光子檢測的能力。該單光子太赫茲(zi) 探測器係統有望實現便攜式和小型化,成為(wei) 新一代太赫茲(zi) 接收器,在下一代無線通信(6G頻段)、載人航天、衛星遙感、醫學成像等領域有重要應用前景。
相關(guan) 研究結果發表在Applied Physics Reviews 11, 041420 (2024),被選為(wei) 亮點論文,並被美國物理學聯合會(hui) 《科學之光》(Scilight)專(zhuan) 題文章采訪報道。
圖1. (a) 太赫茲(zi) —近紅外光子相幹上轉換原理圖;(b) 非簡並六波混頻87Rb 原子係統能級圖;(c) 實驗裝置示意圖;(d) 六波混頻產(chan) 生信號 (紅色) 和泵浦場透射信號 (藍色) 。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