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股權設計

股權架構設計、激勵方案設計、風險管理、股權資本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

指導價(jia) : ¥100000

詳細介紹

股權架構設計、激勵方案設計、風險管理、股權資本整體(ti) 解決(jue) 方案


權益:

①.1萬(wan) 內(nei) 送巡回城市分會(hui) 場商品展示;

②.1萬(wan) 上送主會(hui) 場商品展示;

③.3萬(wan) 內(nei) 送會(hui) 議手冊(ce) 內(nei) 頁展示;

④.3-5萬(wan) 送晚宴展示;

⑤.5萬(wan) 內(nei) 5場次演講展示機會(hui) ;

⑥.10萬(wan) 晚宴冠名;

⑦.15萬(wan) 巡回城市分會(hui) 場協辦單位;

⑧.25萬(wan) 主會(hui) 場協辦單位,企業(ye) 代表頒獎嘉賓


股權架構設計的作用


股權架構設計的作用,是為(wei) 了明確合夥(huo) 人的權,責,利,幫助創業(ye) 公司的穩定發展,方便創業(ye) 企業(ye) 融資。另外,股權結構既是影響公司的控製權的一大因素,還是企業(ye) 進入資本市場的必要條件。


所以說,在創業(ye) 企業(ye) 股權結構這一表象背後,暗藏著,或者說反映了創業(ye) 企業(ye) 生存、發展所需對接的各種資源,諸如團隊、技術、資本、渠道等。因此,股權架構的設計,也就是要考慮如何找到企業(ye) 發展所需的資源,並且將這些資源合理的拚接利用起來,實現企業(ye) 和各利益相關(guan) 者之間的共贏局麵。


什麽(me) 是股權架構


股權結構是指股份公司總股本中,不同性質的股份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關(guan) 係。股權即股票持有者所具有的與(yu) 其擁有的股票比例相應的權益及承擔一定責任的權力。基於(yu) 股東(dong) 地位而可對公司主張的權利,是股權。


股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公司治理結構則是股權結構的具體(ti) 運行形式。不同的股權結構決(jue) 定了不同的企業(ye) 組織結構,從(cong) 而決(jue) 定了不同的企業(ye) 治理結構,最終決(jue) 定了企業(ye) 的行為(wei) 和績效。


股權結構的形成決(jue) 定了企業(ye) 的類型。股權結構中資本、自然資源、技術和知識、市場、管理經驗等所占的比重受到科學技術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衝(chong) 擊。隨著全球網絡的形成和新型企業(ye) 的出現,技術和知識在企業(ye) 股權結構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社會(hui) 的發展最終會(hui) 由“資本雇傭(yong) 勞動”走向“勞動雇傭(yong) 資本”。人力資本在企業(ye) 中以其獨特的身份享有經營成果,與(yu) 資本擁有者共享剩餘(yu) 索取權。這就是科技力量的巨大威力,它使知識資本成為(wei) 決(jue) 定企業(ye) 命運的最重要的資本。


最後,股權結構是可以變動的,但是變動的內(nei) 在動力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chan) 方式的變化,選擇好適合企業(ye) 發展的股權結構對企業(ye) 來說具有深遠意義(yi) 。


股權架構的類型


(1)一元股權架構

一元股權架構這種是指股權的股權比例、表決(jue) 權(投票權)、分紅權均一體(ti) 化。

在這種結構下,所有中小股東(dong) 的權利都是根據股權比例而決(jue) 定的。這是最簡單的股權結構,需要重點避免的就是公司僵局的問題!實際中存在幾個(ge) 表決(jue) 權“節點”:

1 是一方股東(dong) 持有出資比例達到33.4%以上的;

2 是隻有兩(liang) 位股東(dong) 且雙方出資比例分別為(wei) 51%和49%的;

3 是一方出資比例超過66.7%的;

4 是有兩(liang) 股東(dong) 且各方出資比例均為(wei) 50%的。

在這裏,第三種出資比例意味著,公司在任何情形下都不會(hui) 形成僵局,因為(wei) 表決(jue) 權比例已經高達“三分之二”以上,對任何表決(jue) 事項都可以單方形成有效的公司決(jue) 議,除非公司章程對股東(dong) 須“同意”的人數作出最低限製。最為(wei) 糟糕的是第四種股權結構,在兩(liang) 股東(dong) 各占50%表決(jue) 權的機製下,意味著公司作出任何決(jue) 議均必須由雙方一致同意方可有效。

(2)二元股權架構

二元股權架構是指股權在股權比例、表決(jue) 權(投票權)、分紅權之間做出不等比例的安排,將股東(dong) 權利進行分離設計。

我國的公司法修訂後規定,章程可以約定同股不同權,當然,在股份公司下,隻有不同類別的股東(dong) 才能這樣設計,同一類股票的權利應該是一致的。這種架構設計,適合那些,需要將分紅權給某些合夥(huo) 人,但將決(jue) 策權給創始人的多個(ge) 聯合創始人的情況。這種股權架構在 國外非常普遍,例如Facebook在IPO時的招股書(shu) 中,已明確將股權分為(wei) A、B股,紮克伯格通過大量持有具有高表決(jue) 權的B類股來維係對公司的掌控;

(3)4×4股權架構

4X4股權架構這就是在二元股權架構的基礎上,將公司的股東(dong) 分為(wei) 四個(ge) 類型,創始人、合夥(huo) 人、員工、投資人,針對他們(men) 的權利進行整體(ti) 性安排,以實現前麵提到的五大目標。

這個(ge) 名詞,是一個(ge) 比喻,大部分人應該知道4X4是啥意思,當然不是等於(yu) 16,這裏是指汽車的四驅。比如可以把每一個(ge) 創業(ye) 公司好比是一輛車,大家創業(ye) 從(cong) 事的行業(ye) 就是賽道,創始人就是賽手。創業(ye) 創新,本質上是一場比賽,不管是越野賽還是F1,創業(ye) 者作為(wei) 賽手,必須要好的賽車,而且必須是四驅的,那樣動力足,克服困難阻力能力強。但是,現實中,很多創業(ye) 公司還是一輛自行車,或輛三輪摩托車。四類這樣的股東(dong) 構成了4X4架構,但隻有架構還不行,比如說,你有四個(ge) 輪兒(er) ,不過還是輛QQ。

4X4股權架構設計的思路主要有三大步驟:

第一步:將公司股權這一大蛋糕首先分出投資人和創始人的份額;

第二步:考慮將剩餘(yu) 的蛋糕分給合夥(huo) 人和員工,並且在合夥(huo) 人和員工這兩(liang) 部分蛋糕中,再根據個(ge) 人對公司的貢獻細分每個(ge) 人應得的股份;

第三步:查漏補缺,看按照前兩(liang) 步分得的股權是否有不合理之處,進行調整。


4X4 股權架構設計著重分析


由於(yu) 國內(nei) 比較流行的股權架構設計是:4X4股權架構設計,所以下麵著重介紹一下:4X4 股權架構設計

(1)在進行股權設計的時候,先考慮一下下這些問題(也就是說在切蛋糕之前先考慮一下以下的問題)

我們(men) 企業(ye) 屬於(yu) 什麽(me) 類型的企業(ye) ?(人力驅動型、資金驅動型、資源驅動型等)

對於(yu) 企業(ye) 的發展來說,最核心的資源是什麽(me) ?

(注:企業(ye) 所需要的資源可以分為(wei) :①資金②關(guan) 係,包括可以為(wei) 企業(ye) 提供客戶群、投資者、合作夥(huo) 伴、或顧問等人脈關(guan) 係③知識產(chan) 權 ④企業(ye) 所需的基礎設施比如:辦公樓、工作室、設備廠房等 ⑤ 人力資源 ⑥想法、創意

誰能提供企業(ye) 所需的這些資源?

企業(ye) 目前所掌握的資源有哪些?日後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又有哪些?在所有的資源中哪些是企業(ye) 長期所需要的,哪些又是一次性所滿足企業(ye) 所發展所需要的

如何才能確保企業(ye) 擁有所需要的資源?

思考上述問題有什麽(me) 作用呢?

首先,分析企業(ye) 類型,和企業(ye) 發展所需的資源能給股權架構設計提供一個(ge) 股權劃分的基本導向。例如對於(yu) 資金驅動型的企業(ye) 來說,資金是決(jue) 定企業(ye) 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對於(yu) 能提供資金資源的人來說,應分得更多的股權;而對於(yu) 人力驅動型的企業(ye) ,員工或部分合夥(huo) 人是提供所需資源的人群,所以股權分配時,應給員工和合夥(huo) 人預留更多的股權份額。

明確了企業(ye) 類型後,在大家將股權蛋糕分成四份時,就大致有所偏向。

其次,怎樣才既能滿足所有資源提供者的需求,讓他們(men) 樂(le) 意為(wei) 企業(ye) 提供盡可能多的資源,又能讓企業(ye) 股權架構設置得合理些呢?這就要將投資者、創始人、合夥(huo) 人,和員工進行逐一分析了。

(A)從(cong) 投資人角度看

投資人願意投錢給初創企業(ye) ,除了看重創業(ye) 項目本身以及分析創始人能力等之外,最在意的就是公司的組織架構和股權架構。一般投資者對企業(ye) 的股權結構分配有什麽(me) 樣的喜好呢?

其一,投資者是比較反對股權的平均主義(yi)

平均主義(yi) 給企業(ye) 帶來的後果是沒有人能承擔起整個(ge) 公司,也沒有人能做主。對於(yu) 剛創立的規模較小的公司,投資者更偏向於(yu) 讓公司的核心人物(比如說創始人,或者是CEO)拿到的股份應該比其他所有人所占的股份之和還要稍多一些;舉(ju) 例:比如說以66%以上、51%、34%這些比較關(guan) 鍵的比例為(wei) 準。投資者之所以偏向於(yu) 讓公司的核心人物掌握多數股權,主要原因在於(yu) 讓一個(ge) 決(jue) 策者(通常是初創企業(ye) 的CEO,或創始人)產(chan) 生對企業(ye) 的控製權,不至於(yu) 使企業(ye) 無法做出有效的決(jue) 策。讓企業(ye) 在初期實現快速成長的目標,從(cong) 而使得投資人的投資能有兌(dui) 現的可能。

其二,投資者還看重初創企業(ye) 在創業(ye) 初期有沒有給股權調整預留空間。

也就是說,考慮有沒有給之後的員工激勵和風投預留股權。因為(wei) 創業(ye) 者需要有一個(ge) 長遠的眼光,考慮企業(ye) 往後的發展還需要引進什麽(me) 人才什麽(me) 資源,不要在開始的時候就把股權分足。這時候就需要有一個(ge) 股權池或期權池的概念,一般來說股權預留的比例大概在15%-20%左右。或者也可以把開始需要分配股權的每個(ge) 人的股比都先降5%下來,放在股權池裏。以後根據項目開展的不同階段,每個(ge) 人的不同貢獻進行股權的調整。並且最好是在早期建立股權池,因為(wei) 晚期建立期權池股權就可能被投資人稀釋。

其三,投資人更傾(qing) 向於(yu) 有明顯梯度的股權架構。

舉(ju) 例:比如一般可以采取“創始人持股50-60%+聯合創始人持股20-30%+預留股權池10-20%”的股權結構。投資人對企業(ye) 股權架構的喜好給予我們(men) 設計股權架構一個(ge) 參考和建議。但是,對於(yu) 企業(ye) 給予投資者的股權,也要有一定的準則。一般來說,給投資者股權的分配要遵循“投資者投大錢,占小股,得股權,需退出”的思路。我們(men) 一直在強調要根據對企業(ye) 的貢獻大小來分配股權。資金對於(yu) 任何一個(ge) 企業(ye) 都是至關(guan) 重要且貢獻最直接的資源。但同時企業(ye) 的股權也是很有限的。不能讓投資者占大股,導致沒有足夠剩餘(yu) 的股權分給其他人,這樣容易導致企業(ye) 有錢卻辦不成事。

另外,投資者提供的資金對企業(ye) 來說,不管是用於(yu) 業(ye) 務擴張還是給員工派發薪酬,都是直接對企業(ye) 受益的,因此,投資者應該在履行資金投入後直接獲得股權。但是,投資者獲得的股權也隻是暫時的,因為(wei) 對投資者來說,獲得企業(ye) 股權並不是最終的目的,而是要在企業(ye) 升值後將股權變現。而企業(ye) 也需要在之後的融資中,有一定的股權份額分給新的投資者。因此,要設定好投資者的退出機製。

(B)從(cong) 創始人角度看

站在創始人的角度,要讓其不違初衷的為(wei) 企業(ye) 服務,前提條件是創始人要始終對企業(ye) 有足夠的控製權。正如前麵所提到的,在創業(ye) 初期,創始人所占股權比例應該較大,最好是一股獨大,達到既能對企業(ye) 絕對控製,又不至於(yu) 顯失公平的程度。

當然,創始人在初期擁有的大股在之後是最有可能會(hui) 被稀釋的。比如在實踐中,大部分企業(ye) 用於(yu) 員工激勵的股權都先由創始人代持,還有在遇到急需引進對企業(ye) 至關(guan) 重要的資源時,也很可能需要用股權兌(dui) 換,這時也是由創始人讓出股份的可能最大。

並且,在初期,股權份額可以由創始人和合夥(huo) 人商量而定,但是隨著企業(ye) 的發展,經過幾輪融資之後,股權結構的變化也許就不是由創始人說了就算的了。所以,我們(men) 還需要提前做好措施,來維護創始人對企業(ye) 的控製權。

實現控製權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股權控製。前麵提到的設置二元股權架構就能派上用場:讓創始人或創始團隊擁有更多具有高表決(jue) 權的股票,而其他對企業(ye) 決(jue) 策起不到大作用的人獲得更多低表決(jue) 權的股票,來實現對企業(ye) 的控製;如果企業(ye) 不想要設置二元股權的形式,尤其是有限責任公司,可以直接在公司章程裏約定創始人的每一股股權擁有多個(ge) 表決(jue) 權(譬如10個(ge) ),這樣能夠大大地增加創始股東(dong) 在股東(dong) 會(hui) 的表決(jue) 權利;

除此之外,創始人(或是創始團隊)還可以通過投票權委托、一致行動人,或者是設置持股實體(ti) 來持有小股東(dong) 所持有的股權等方法來維護創始人對企業(ye) 的控製。

(1)投票權委托:

讓其他的小股東(dong) 簽署授權委托書(shu) ,將公司所持有的表決(jue) 權授予給創始人,並且,最好是約定委托的表決(jue) 權不可注銷的,或者約定一個(ge) 比較長的授權期限。

(2)一致行動人:

創始股東(dong) 跟創始團隊的其他小股東(dong) 一起簽署一致行動協議,就公司的事項進行表決(jue) 的時候依照統一的意誌去表決(jue) ,其他的股東(dong) 與(yu) 創始股東(dong) 意見不一致的時候,按照創始股東(dong) 意誌進行表決(jue) 。

(3)設置一個(ge) 持股實體(ti) 來持有小股東(dong) 所持有的股權:

小股東(dong) 都是通過持股實體(ti) 間接地區持有公司的股權,同時持股實體(ti) 所對應的表決(jue) 權是由創始股東(dong) 來控製的,創始股東(dong) 除了能行使他自己所持有的股權所對應的表決(jue) 權之外,還可以行使持股實體(ti) 有的公司股權所代表的表決(jue) 權。

持股實體(ti) 的形式有兩(liang) 種:

一種是有限責任公司,一股將創始股東(dong) 設為(wei) 這個(ge)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唯一的董事、經理,這樣的話這個(ge) 有限責任公司就由創始人實際控製,因此這個(ge) 持股實體(ti) 所代表的表決(jue) 權就由這個(ge) 創始股東(dong) 實際控製。

另外一種是有限合夥(huo) 企業(ye) ,創始人股東(dong) 要作為(wei) 有限合夥(huo) 企業(ye) 的普通合夥(huo) 人(GP),其他股東(dong) 為(wei) 有限合夥(huo) 人(LP)。有限合夥(huo) 企業(ye) 是由普通合夥(huo) 人來控製的,有限合夥(huo) 人是不能參與(yu) 有限合夥(huo) iqye的經營管理和決(jue) 策的,因此創始股東(dong) 也就控製了這個(ge) 有限合夥(huo) 企業(ye) 所持有的目標公司的表決(jue) 權。

當然,設置持股實體(ti) 這個(ge) 方法比較適合創始團隊各方麵實力比較雄厚,人員設置比較完善的初創企業(ye) 使用,或者是一般的創業(ye) 企業(ye) 發展到較後期時,也可以使用這種方法。

除了用積極主動的增加創始人在公司的控製權的方法外,還可以通過賦予創始人對一些重大事項的否決(jue) 權,重大事項包括合並、分立、解散、公司融資、公司上市、公司的年度預算結算、公司重大資產(chan) 的出售、公司的審計、重大人士任免、董事會(hui) 變更等等,有了否決(jue) 權,即使創始人的股權低於(yu) 50%,在公司的股東(dong) 會(hui) 層麵做決(jue) 定的時候,沒有他的同意表決(jue) 也不能通過,起到一個(ge) 防禦性的作用。

把投資人和創始人這兩(liang) 塊蛋糕分好後,第二步是分合夥(huo) 人和員工的股權,並考慮讓哪些合夥(huo) 人和員工分得股權,分得股權的份額又是多少。在細分合夥(huo) 人和員工股權時,決(jue) 定是否分和分多少的因素,還是落實到這些人能否給企業(ye) 帶來所需的資源。正如最開始讓大家思考的第四個(ge) 問題——

企業(ye) 目前所掌握的資源有哪些?日後發展需要的資源又有哪些?在所有的資源中哪些是企業(ye) 長期需要的,哪些又是一次性滿足企業(ye) 發展需要的?

資源也是有長期資源和短期資源之分的。所謂短期資源,是給企業(ye) 提供短期貢獻的,為(wei) 企業(ye) 解決(jue) 某一個(ge) 時期內(nei) 的問題的資源。比如說某投資人提供公司設立時所需要的政策優(you) 惠,或者某合夥(huo) 人提供公司完成某一項任務所需要的技術,但之後公司不再需要此技術的。在分股權時,我們(men) 要考慮清楚,對於(yu) 短期資源提供者建議不要分得過多的股權。因為(wei) 這種短期資源對企業(ye) 所做出的貢獻僅(jin) 體(ti) 現在很短的時間內(nei) ,當企業(ye) 度過那個(ge) 時期,該資源提供者於(yu) 企業(ye) 而言,已提供不了任何幫助,卻占據著部分股權。如果說,在某個(ge) 時期,企業(ye) 確實急需這類資源的,那也不能急於(yu) 用股權去換得該資源,而是可以考慮換種形式與(yu) 資源提供者進行交易,比如說直接用資金買(mai) 資源,或者相互之間談項目合作,當資源達成後,給資源提供者一定的提成。

而對於(yu) 長期資源提供者來說,其為(wei) 企業(ye) 提供的資源是長期能有貢獻產(chan) 出的,這時就要考慮是否需要根據貢獻的大小給他們(men) 分得相應股權了。

(C)從(cong) 合夥(huo) 人角度看

在合夥(huo) 人這一層麵上,首先,要明確怎樣的人才能算是初創企業(ye) 的合夥(huo) 人呢?對於(yu) 初創企業(ye) 來說,選擇合適的合夥(huo) 人也是很重要的。對於(yu) 短期資源提供者、投資人、外部投資人、兼職人員、早期的普通員工,這些都不適合成為(wei) 企業(ye) 的合夥(huo) 人。

並且企業(ye) 的合夥(huo) 人是有一定人數限額的,因此在有限的合夥(huo) 人中盡量挑選資源能夠互補的,並且有創業(ye) 的能力和在心態上要做好創業(ye) 準備的人。

對合夥(huo) 人進行挑選之後,也不能完全保證挑選出來的合夥(huo) 人能夠傾(qing) 盡所有的資源貢獻給企業(ye) ,這時候我們(men) 就需要設置一個(ge) 機製,讓合夥(huo) 人通過資源的實際付出來換取股權,也就是股權成熟機製;另外,合夥(huo) 人也有可能因情勢變更,比如因自身原因無法履職、因故意和重大過失解雇、離婚、死亡繼承以及犯罪等需要離開企業(ye) ,所以也要考慮設置合夥(huo) 人股權兌(dui) 現和回購機製,或者是考慮使用限製性股權。

1、 股權成熟機製

2、 股權回購

3、 限製性股權


(D)從(cong) 員工角度看

在員工層麵上,員工的股權激勵方法可以參照剛剛說完的合夥(huo) 人股權分配方式。另外,給員工股權激勵的股權一般都先放著股權池或期權池中。不過由於(yu) 我國公司法規定股權必須與(yu) 注冊(ce) 資本相對應,所以沒有辦法直接預留股權。

一般情況下,在我國預留的股權由以下方式處理:

1、創始人代持。設立公司時由創始人多持有部分股權(對應於(yu) 期權池),公司、創始人、員工三方簽訂合同,行權時由創始人向員工以約定價(jia) 格轉讓;

2、將預留的股權放在前麵提到的持股實體(ti) 中。把員工期權所對應的股權也設一個(ge) 持股實體(ti) ,將這個(ge) 持股實體(ti) 在目標公司所對應的表決(jue) 權也放在創始股東(dong) 手下,這樣可避免員工直接持有公司股權帶來的一些不便;

3、虛擬股票。在公司內(nei) 部建立特殊的賬冊(ce) ,員工按照在該賬冊(ce) 上虛擬出來的股票享有相應的分紅或增值權益。華為(wei) 的員工激勵就是使用這種方式。

另外,要明確哪怕是規模小人數少的創業(ye) 公司,也不需要對所有員工進行股權激勵。

一方麵要考慮員工的需求,有的員工隻是想要獲得勞動報酬,那麽(me) 就不需要對他進行激勵,給予相對應的薪酬即可;而對於(yu) 比較核心的員工,則可以考慮進行股權激勵,當然,企業(ye) 可以對獲得股權的員工,相應的降低一點薪酬,鼓勵員工通過提供勞動和資源輸出來實現員工收入與(yu) 企業(ye) 成長的互利共贏。

(E)總結和檢驗

根據以上思路對股權分配完後,要進入到最後一個(ge) 檢驗的步驟,建立起股權設計的最後一道防線。

檢驗的內(nei) 容如下:

1、股權是否仍存在平分,例如:或有類似於(yu) 50:30:20、50:40:10這樣會(hui) 間接導致決(jue) 策僵局的股權比例。

2、股權分配導致的利益結構是否合理,股東(dong) 得到的股份比例與(yu) 股東(dong) 給予公司的貢獻是否成正相關(guan) 。

3、股權分配時所涉及到需要更改公司章程(例如約定將決(jue) 策權、分紅權與(yu) 股權比例分離的,賦予創始人一票否決(jue) 權的等等)或需要簽訂協議(例如需要把預留的股權份額給創始人代持的)是否有更改和簽訂。

4、是否與(yu) 投資人約定好退出機製。

5、是否約定好成熟機製的細則。 


資本直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