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CWC網站報道,近日,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簡稱航天科工)三院33所研製的全光纖電流傳(chuan) 感器首次正式在河北省邯鄲市賈河口村110kV智能變電站成功掛網應用,為(wei) 國家智能電網工程掃清了一處重要障礙。
所謂智能電網是將先進的傳(chuan) 感測量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分析決(jue) 策技術、自動控製技術和能源電力技術相結合,並與(yu) 電網基礎設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現代化電網,它能夠抵禦攻擊,提供滿足21世紀用戶需求的電能質量,容許火力、水力、太陽能、風力等不同發電形式的接入。2009年5月,國家電網公司發布了《建設堅強的智能電網》規劃,將在2020年形成“五縱六橫”特高壓輸電骨幹網架,全麵建成堅強智能電網。
而在此過程中,“先進的傳(chuan) 感測量技術”成為(wei) 了該規劃能否順利實現的先決(jue) 條件之一。2010年初,憑借著在光纖技術領域積累的技術優(you) 勢,33所挑起研發先進傳(chuan) 感測量裝置的重擔,目標就是要將航天領域的光纖傳(chuan) 感技術盡快應用到國家智能電網中,提高電網安全可靠性,保護我國生態和能源的安全。
據科研人員介紹,該研製過程中碰到最大的技術難題就是全光纖電流傳(chuan) 感器中環圈繞製的方法,因為(wei) 它直接關(guan) 係到產(chan) 品的精度,在半年多的時間裏,他們(men) 不斷嚐試新工藝、新技術,最終啃下了這塊“硬骨頭”。研製人員透露,為(wei) 了滿足產(chan) 品連續工作10到15年的要求,他們(men) 對每個(ge) 產(chan) 品都要進行50到60小時的應力釋放實驗,保證它“皮實耐用”。在不到一年的時間,33所科研人員先後突破了環圈和光路的溫度敏感性、長期穩定性等多項關(guan) 鍵技術,並通過了相關(guan) 鑒定實驗。
研製人員表示,傳(chuan) 統電磁式的電流傳(chuan) 感器由於(yu) 存在磁飽和問題,難以實現電流在大範圍內(nei) 的精確測量,無法滿足智能電網的測量需求。而全光纖電流傳(chuan) 感器結構簡單,具有很寬的動態範圍,可同時實現測量和繼電保護的需求。該產(chan) 品還避免了傳(chuan) 統電磁式的電流傳(chuan) 感器因充油而產(chan) 生的易燃、易爆炸等危險,具有極高的安全性,除此之外,它具有頻率響應範圍寬、適用麵廣、綠色環保、符合電力計量數字化及自動化發展趨勢等特點。
該產(chan) 品首次在實際工程中應用,為(wei) 33所全光纖電流互感器推廣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前,我國已在多個(ge) 地方建立了智能電網試點工程,隨著國家智能電網項目的大力推進以及高壓、超高壓和特高壓電力輸變電網絡建設的不斷發展,光纖電流傳(chuan) 感器具有廣泛和迫切的應用前景,更加有效地推動我國能源安全保護的進程。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