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進口的工業(ye) 機器人主要來自日本。2004年日本對華出口的機器人占我國進口的工業(ye) 機器人的一半,其他歐洲品牌機器人,如ABB、KUKA、COMAU等,占據市場的另一半。以工業(ye) 機器人應用最為(wei) 廣泛的汽車工業(ye) 為(wei) 例,2010年我國汽車自動化裝備市場規模達到347.68億(yi) 元,其中約有70%為(wei) 進口產(chan) 品。因此,國內(nei) 廠商進口替代空間巨大。隨著工業(ye) 自動化技術的進步和巨大市場需求的拉動,國內(nei) 已經形成了一批在工業(ye) 機器人及自動化成套設備領域卓有建樹的企業(ye) ,代表企業(ye) 包括新鬆機器人、智雲(yun) 股份、天奇股份、首鋼莫托曼和昆船集團公司等。
未來我國工業(ye) 機器人及自動化成套裝備的發展主要是解決(jue) 兩(liang) 方麵的問題:一方麵是提高控製工藝的水平。我國設備製造業(ye) 有個(ge) 普遍現象,就是重視製造技術、製造精度而忽視控製工藝。做出的設備隻能是形似而神不似,工業(ye) 機器人尤其如此。這主要源於(yu) 我國機械設計和電氣控製設計分開的設計體(ti) 製,一般都是以機械為(wei) 主提供工藝要求,而電氣控製為(wei) 輔,電氣隻負責實現機械提出的工藝要求。控製工藝是工業(ye) 機器人的靈魂,我們(men) 需要改變傳(chuan) 統的設計體(ti) 製,在控製水平上獲得突破。
另一方麵是主要元器件的國產(chan) 化。工業(ye) 機器人成本主要由控製器、伺服係統、減速機、機械本體(ti) 四部分組成,其中能實現國產(chan) 化的隻有機械本體(ti) ,占全部成本的15%,其他大部分關(guan) 鍵部件依賴國外產(chan) 品,這使得國內(nei) 機器人製作成本居高不下,缺乏價(jia) 格競爭(zheng) 力。
總之,我國的工業(ye) 機器人及自動化成套裝備市場還處於(yu) 起步階段,國內(nei) 相關(guan) 企業(ye) 既麵臨(lin) 著機遇也麵臨(lin) 著挑戰。我們(men) 看好機器人和智雲(yun) 股份等具備核心競爭(zheng) 優(you) 勢廣闊發展前景的上市公司,認為(wei) 他們(men) 作為(wei) 行業(ye) 的領跑者將獲得高於(yu) 行業(ye) 平均增速的成長。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