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機器人

核心技術缺失 中國機器人業如何定位?

星之球激光 來源:佳工機電網2014-06-23 我要評論(0 )   

英國《經濟學人》報道,2013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wei) 年購買(mai) 機器人數量最多的國家。中國去年購買(mai) 了36500台機器人,工廠的業(ye) 主們(men) 現在更傾(qing) 向於(yu) 購買(mai) 更便於(yu) 管理的機器人。這背後...

 英國《經濟學人》報道,2013年中國超過日本,成為(wei) 年購買(mai) 機器人數量最多的國家。中國去年購買(mai) 了36500台機器人,工廠的業(ye) 主們(men) 現在更傾(qing) 向於(yu) 購買(mai) 更便於(yu) 管理的機器人。這背後是中國急速上升的人工成本,以及機器人價(jia) 格的快速下降。

有關(guan) 數據顯示,從(cong) 2004年到2013年的十年間,中國製造業(ye) 從(cong) 業(ye) 人員的平均工資增長3倍,年平均增幅15%。2013年國內(nei) 有27個(ge) 地區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超過20%。

“機器人的價(jia) 格每年下降30%,幾年前20萬(wan) 元的機器人,現在隻需三分之一的價(jia) 錢。”高工機器人產(chan) 業(ye) 研究所董事長張小飛說,“人力成本上升與(yu) 機器人成本下降的交叉點,今年將會(hui) 出現。機器人投資回報期已縮短至1~3年。”

以往機器人主要用於(yu) 汽車業(ye) ,今年國內(nei) 電子、鋰電池、LED、食品、金屬加工等行業(ye) 也開始廣泛地應用機器人。因此,業(ye) 內(nei) 稱今年是“中國機器人元年”。

按機器人安裝量算,中國機器人市場目前還小於(yu) 日本、韓國。張小飛預測,到今年年底,中國將有望超越日本、韓國,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

2012年中國工業(ye) 機器人新增數量2.55萬(wan) 台,2013年新增3.37萬(wan) 台,增速近50%。高工機器人產(chan) 業(ye) 研究所預計,2014年中國工業(ye) 機器人新增數量將達4.35萬(wan) 台,同比增長約30%。

中國機器人市場,已經進入成長的快車道。2013年,中國工業(ye) 機器人密度為(wei) 28台/萬(wan) 人,今後幾年將以3%左右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20年中國製造業(ye) 工業(ye) 機器人密度將達115台/萬(wan) 人,未來市場空間巨大。

因此,國外機器人巨頭積極搶灘中國市場。2013年,前十大外資機器人品牌在中國銷售數量總計2.6萬(wan) 台,出貨量在1000台以上的有9家。以發那科、ABB、庫卡、安川四巨頭為(wei) 代表的外資企業(ye) ,去年占據了中國87%的工業(ye) 機器人市場。

外資企業(ye) 加緊在中國布局。像總公司在意大利的柯馬機器人,已在中國昆山設立了生產(chan) 基地和研發中心。柯馬機器人一般工業(ye) 經理忻煜說:“中國2013年出現爆發式增長,增幅超過50%,其餘(yu) 經濟發達國家機器人年增長變化平穩。汽車工業(ye) 依然是機器人最大客戶,但增長趨於(yu) 穩定,一般工業(ye) (除去汽車業(ye) )代表未來。”

而新鬆、匯川、廣州數控等一批中國本土機器人企業(ye) 也迅速崛起。但是,它們(men) 的規模仍然偏小。2013年,國產(chan) 機器人企業(ye) 出貨量基本都在500台以下。匯川技術、新鬆機器人去年的收入分別隻有17.3億(yi) 元和13.2億(yi) 元。

“國產(chan) 機器人企業(ye) 麵臨(lin) 內(nei) 憂外患。核心技術缺失、零部件基本外購、產(chan) 能瓶頸約束、技術人才缺乏等問題,兩(liang) 三年內(nei) 都難以解決(jue) 。”張小飛說。

為(wei) 了扶持本土的機器人產(chan) 業(ye) ,國家近兩(liang) 年已出台相關(guan) 政策,並頒布《關(guan) 於(yu) 推進工業(ye) 機器人產(chan) 業(ye) 化發展的指導意見》。

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福建、重慶、洛陽、廣州、蕪湖等10省市出台了機器人扶持政策,東(dong) 莞、深圳等地的機器人扶持政策也即將出台。

據統計,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或擬建的機器人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園(基地)已超過30個(ge) ,產(chan) 業(ye) 園規劃麵積超過2.8萬(wan) 畝(mu) 。到2020年的規劃投資額超過5000億(yi) 元。張小飛認為(wei) :“2.8萬(wan) 畝(mu) 是非常大的數字,其實機器人不是傳(chuan) 統製造業(ye) ,不需要那麽(me) 大的麵積。”

政策熱潮使企業(ye) 數量激增。截至2014年5月,國內(nei) 工業(ye) 機器人企業(ye) 總量353家,其中做係統集成的占86%,做伺服係統的占5.67%,做控製器的占4.25%,做減速器的占3.68%。張小飛預計,今後三年,國內(nei) 機器人企業(ye) 將以每年50家左右的速度增加,“中國機器人行業(ye) 未來競爭(zheng) 會(hui) 非常激烈”。

目前,國內(nei) A股有35家機器人行業(ye) 的上市公司,其中有9家是2014年上半年才涉足機器人領域的。國信證券分析師朱海濤冷靜地指出,新鬆、匯川市值成長很快;為(wei) 了增加市值,許多上市公司進入機器人行業(ye) ,但“80%是造概念”。

國際四大機器人巨頭雖然控製器全部自己生產(chan) ,但是減速器則全部外購。它們(men) 都是建立核心優(you) 勢,揚長避短。

張小飛直言,要想突破機器人國產(chan) 化的瓶頸,國內(nei) 機器人企業(ye) 首先應當認準自己的行業(ye) 和定位。“目前國內(nei) 很多企業(ye) 追求‘大而全’,但是這個(ge) 行業(ye) 十分細化,需要專(zhuan) 注的精神,國內(nei) 企業(ye) 對自身定位的盲目製約著它們(men) 自身的發展。”

“國外的大公司不論是自產(chan) 還是外購,都有完整的一體(ti) 化係統,而這是中國企業(ye) 所欠缺的,國內(nei) 真正專(zhuan) 注某個(ge) 特定領域的機器人企業(ye) 很少。與(yu) 國外大企業(ye) 比起來,中國企業(ye) 仍然欠缺一體(ti) 化的係統設計。”張小飛說。

他建議,龍頭企業(ye) 可以通過與(yu) 中小企業(ye) 長期合作,帶動它們(men) 成長,並加強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的匹配與(yu) 協同。此前,三星和LG都嚐試過這種做法,並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