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其他

高質量種子源光纖激光器技術研發曆程

星之球激光 來源:百度2016-03-08 我要評論(0 )   

  連續光種子源光纖激光器的性能決(jue) 定了高功率全光纖MOPA激光係統的激 光輸出光譜、線寬和頻率穩定性等特性。


  連續光種子源光纖激光器的性能決定了高功率全光纖MOPA激光係統的激 光輸出光譜、線寬和頻率穩定性等特性。作為高質量的種子光源必須首先具有窄線寬、高穩定性和高信噪比,然後再追求可以滿足不同應用需要的其他功能特性,如波長可調諧、單/雙波長可切換以及雙波長間隔可調諧等。在過去的二十多年時間裏,研究者們一直在尋求可以實現單頻窄線寬激光輸出的方法,也陸續提出了基於不同技術的單頻窄線寬光纖激光器,尤其是在1.5μm波段的摻鉺光纖激光器,因為其所在波段為光纖通信低損耗窗口,考慮到長距離通信和傳感的需求,對於激光輸出相幹特性要求很高,需要激光具有較窄的線寬,使得摻鉺光纖激光器在窄線寬方麵發展比較迅速,線寬也達到了kHz量級的水平。在近幾年,研究者們開始對具有不同性能的單頻窄線寬光纖激光器進行研究,也開始不斷追求輸出激光的高穩定性和高信噪比等特性。
  1.1單頻窄線寬光纖激光器研究與發展
  早在1986年,Jauncey等人就已經提出了窄線寬的概念,他們使用摻釹光纖結合光纖Bragg光柵在1084nm處得到了激光輸出,經過使用Fourier轉換Michelson幹涉儀測量,得到激光輸出線寬為16GHz;然而,由於隻是使用了線腔結構,腔長較長,激光器沒有實現單頻運轉。
  直到1990年,Iwatsuki才首次真正地得到了單頻窄線寬的激光輸出,使用的是環形腔結構,配合一個1 nm譜寬帶通濾波器,使用15m長摻餌光纖作為增益介質,成功得到了單頻激光輸出,並且首次使用延遲自外差幹涉儀 (Delayed Self-Heterodyne Interferometer, DSHI)對激光線寬進行了測量,線寬達到1.4 kHz,是截至當時線寬最窄的激光器,而且該激光器還提供2.8nm的波長可調諧範圍 。
  1991年,Gowle等人提出了一種新型的環行腔光纖激光器,通過使用分布Bragg反射鏡作為波長初選濾波器,在1552nm波長處得到了穩定的單頻激光輸出,使用延遲自外差法測量得到激光線寬小於10 Hz,測量分辨率受限於使用的25km延遲線長度。
  同年,Park等人也提出了基於環形腔結構的單頻激光器,在諧振腔內使用了兩個Fabry-Perot (F-P)濾波器,該激光器輸出具有當時最高的穩定性,閾值僅為1OmW,而且具有寬達30nm的可調諧範圍;然而,激光器的輸出信噪比較低,僅為35dB,而且研究者們並沒有對激光器的線寬特性進行測量。
  1992年,Laporta等人利用鉺/鐿共摻磷酸鹽玻璃光纖製作了腔長僅為 2.5mm長的超短腔光纖激光器,在1532.2nm波長處得到了15mW的激光輸出,測得的線寬小於lOkHz。
  同年,Zyskind等人也報道了短腔光纖激光器,通過在摻鉺光纖上直接寫入一對Bragg光柵製作了腔長僅為2cm的諧振腔,利用F-P幹涉儀測量激光器處
  於單頻運轉狀態,由於分辨率限製,他們隻是證明了激光的線寬小於6MHz,沒有對其實際線寬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1993年,Chernikov等人分別提出了單波長和雙波長短腔光纖激光器,兩種激光器都可以運行在單頻狀態;提出的單波長激光器輸出線寬為30kHz,雙波長激光器輸出線寬為16kHz,頻率間隔為59GHz。
  1994年,Horowitz等人首先報道了使用未泵浦摻鉺光纖作為飽和吸收體進行多縱模抑製,經驗證模式抑製效果顯著:基於線形腔結構實現了單頻窄線寬激光輸出,線寬僅為幾kHz。同年,Kringlebotn等人通過在鉺/鐿共摻光纖上寫入相移Bragg光柵首次製作了DFB單頻光纖激光器,使用的有源光纖長度為2cm,輸出功率為2mW,但是沒有對激光器的線寬特性進行研究。
  1995年,Cheng等人報道了基於飽和吸收體的環形腔單頻摻鉺光纖激光器,在1535nm處得到了6.2mW的激光輸出,線寬小於950Hz,但是激光器的長期穩定性較差。同年,Guy等人通過在環形腔中加入相移Bragg光柵作為超窄帶濾波器製作了光纖激光器,在1550 nm波長處得到了線寬小於2kHz的激光輸出,這也是世界上首個使用光纖Bragg光柵作為窄帶濾波器的報道。
  1996年,Gloag等人報道了使用光纖Bragg光柵作為波長初選濾波器的Sagnac型環形腔光纖激光器,在1530nm處得到了1.6mW的單頻激光輸出,受測量分辨率限製,線寬小於37kHz。
  同年,Chang等人首次報道了使用扭模技術實現單頻激光輸出,提出的激光器使用了三個偏振控製器(PC),輸出波長為1534nm,線寬小於l0 kHz。
1998年,Lee等人首次報道了基於多環形複合腔結構的光纖激光器,使用三個長度不等的短環形子腔,複合腔結構具有良好的縱模選擇能力,激光器輸出波長為1533nm,消光比達到51dB,最高輸出功率為23mW,線寬約為2kHz。
  同年,Takushima等人首次利用非保偏光纖製作光纖激光器得到了單頻單偏振激光輸出,並且實驗證明了此激光器具有和使用全保偏器件得到的激光相同的偏振模穩定性;經測量,激光輸出線寬小於1MHz。
  1999年,Kishi和Yazaki首次提出了利用外部光源注入進行縱模鎖定得到單頻激光輸出的方法,結合使用飽和吸收體,得到了線寬為7.5kHz的激光輸出。 同年Yamashita等人證明了使用外部光源注入和自注入進行模式鎖定都可以得到穩定的單頻單偏振激光輸出,並製作了相關的DFB光纖激光器。 到了2000年以後,單頻窄線寬光纖激光器便開始了向多元化的發展,各種功能和特性的單頻光纖激光器陸續被報道。
  2000年,Chang等人報道了寬調諧的線形腔單頻光纖激光器,腔長為21m,腔內使用了全光纖移頻器和飽和吸收體,得到的激光邊模抑製比高於50 dB,波長可調諧範圍達40nm以上。
  2001年,Song等人提出了一種基於環形腔結構的超窄線寬和寬調諧的單頻摻餌光纖激光器,激光器中使用了一個寬調諧的光纖Bragg光柵(寫製在使用化學方法剝離塗覆的同位素氖載光纖上)和一段4m長的未泵浦摻餌光纖飽和吸收體,得到的激光輸出可調諧範圍為1522nm-1562nm,輸出線寬僅為750Hz;激光器性能優良,但是卻沒有對激光器的長期穩定性做進一步的研究。
  2002年,Libatique等人報道了一種離散可調諧單縱模光纖激光器,波長調諧間隔滿足ITU標準建議的波分複用係統所使用的波長間隔;激光器采用環形腔結構,使用了飽和吸收體和一個玻璃標準具(Etalon) 濾波器,實現了8個通道的可調諧,通道間隔為50GHz,激光輸出邊模抑製比大於50dB,估計線寬小於10 kHz。
  2003年,Xu等人報道了在環形腔光纖激光器中加入半導體光放大器((SOA)可以有效抑製拍頻噪聲,在此處SOA相當於一個高通濾波器,通過實驗證明了使用SOA後拍頻噪聲抑製效果顯著,可以明顯提高信號輸出質量。
  2005年,Chien等人報道了一種工作在S波段的高穩定性單頻可調諧摻鉺光纖激光器,該激光器基於典型的環形腔結構,但是使用F-P濾波器進行濾波,並且通過使用壓電陶瓷調節F-P濾波器的透射波長來實現激光波長的可調諧;波長調諧範圍為1482nm-1812nm,功率和波長波動分別小於0.02dB和0.01 nm,但是激光器的信噪比較低,僅為31 dB。
  2006年,多個研究小組對單頻雙波長光纖激光器進行了報道,標誌著單頻雙波長光纖激光器開始引起廣泛關注;Sun等人提出了一種基於非對稱相移光纖Bragg光柵的雙波長單頻DFB光纖激光器,通過在均勻Bragg光柵中引入兩個不一樣的相移實現了波長間隔僅為52pm的雙波長輸出,並通過拍頻得到了6.62 G的微波信號,然而,研究者們並沒有對激光器的其他特性進行更多研究; 同年,他們還提出了一種基於重疊相移光纖Bragg光柵的單頻雙波長DFB光纖激光器,通過在光纖同一位置寫入兩個在空間上獨立但具有不同透射波長相移光柵,得到了間隔為0.312nm的雙波長運行,並通過拍頻得到了線寬僅為6kHz的38.67GHz微波信號;Dai等人提出了一種簡單的線形腔雙波長單頻光纖激光器,主要的濾波器件為具有兩個超窄透射通道的相移光纖Bragg光柵,使用環行器作為一個腔鏡,並且用於實現相移光柵的透射性濾波,最後得到的雙波長運行波長間隔為27pm,通過拍頻得到了線寬小於20kHz的微波信號。
  後來的幾年裏,又有多個研究小組報道了具有類似輸出特性的單頻雙波長激光器,但是,基於的結構和濾波器件各有不同。
  2009年,Feng等人又報道了關於單/雙波長可切換的單頻摻鉺光纖激光器,使用的是偏振保持光纖Bragg光柵進行雙波長的縱模選擇,結合飽和吸收體得到單頻運行。自此開始,單頻窄線寬光纖激光器又多了單/雙波長可切換的研究方向,並產生了諸多此方麵的報道。
  2010年,Tang等人又提出了高穩定型的波長間隔寬調諧單頻雙波長光纖激光器,調諧範圍從0.8nm到 17nm輸出功率波動小於0.37dB。此激光器還可以用於THz波的產生。
  2012年,Kim也提出了類似功能的單頻雙波長激光器,波長間隔調諧範圍為3.46nm-13.2nm。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