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人類發現電磁波以來,已經開發出了各種各樣的應用方式,從(cong) 手機掃碼到打印技術,涵蓋了從(cong) 紅外線到紫外線的大部分電磁波譜。但是,在這之外,還有一個(ge) 關(guan) 鍵區域至今未能得到應用——太赫茲(zi) 波段。
太赫茲(zi) (Tera Hertz,THz)是波動頻率單位之一,又稱為(wei) 太赫,或太拉赫茲(zi) 。1THz=1x10^12Hz,通常用於(yu) 表示電磁波頻率。
而太赫茲(zi) 波是指頻率在0.1~10 THz(波長為(wei) 3000~30μm)範圍內(nei) 的電磁波,在長波段與(yu) 毫米波相重合,在短波段與(yu) 紅外光相重合,是宏觀經典理論向微觀量子理論的過渡區,也是電子學向光子學的過渡區,稱為(wei) 電磁波譜的“太赫茲(zi) 空隙(THz gap)”
太赫茲(zi) 波的波段能夠覆蓋半導體(ti) 、等離子體(ti) ,有機體(ti) 和生物大分子等物質的特征譜;利用該頻段可以加深和拓展人類對物理學、化學、天文學、信息學和生命科學中一些基本科學問題的認識。該技術技術可廣泛應用於(yu) 雷達、遙感、國土安全與(yu) 反恐、高保密的數據通訊與(yu) 傳(chuan) 輸、大氣與(yu) 環境監測、實時生物信息提取以及醫學診斷等領域。
但遺憾的是,目前這項技術並沒有落地,產(chan) 生足以進行實時成像和快速光譜測量的太赫茲(zi) 輻射需要遠低於(yu) -73.15℃或更低的溫度。這些溫度隻能通過體(ti) 積龐大的設備來實現,這些設備限製了該技術在實驗室環境外的應用。
不過近日,麻省理工學院和滑鐵盧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高功率、便攜式的量子級聯激光器,可以在實驗室外產(chan) 生太赫茲(zi) 輻射。
該研究成果以發表在《自然光子學》(Nature Photonics)雜誌上。
主導這項研究的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教授胡慶(音譯)和其團隊表示,他們(men) 的太赫茲(zi) 量子級聯激光器可以在高達-23.15℃的環境下工作,這意味著隻需一個(ge) 小型便攜式冷卻器即可產(chan) 生太赫茲(zi) 輻射。
太赫茲(zi) 量子級聯激光器是一種嵌入芯片的微型半導體(ti) 激光器,最早由意大利和英國研究人員發明於(yu) 2002年。但是,要將其工作環境溫度提高到-73.15℃以上非常困難。直到2009年,研究人員才將溫度提高到-63.15℃。
這項研究再次將溫度提升。該團隊通過更精確地調整激光器的分層結構(難度極大,有些層隻有7個(ge) 原子厚),來到了零下20度攝氏度左右,基本具備了應用的可能性。
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hui) 納米科學研究所的凝聚態物理學家米裏亞(ya) 姆·維蒂耶洛(Miriam Vitiello)評價(jia) 道:“這是一項偉(wei) 大的成就,提高太赫茲(zi) 激光的(工作)溫度一直是學界的長期目標”。
研究人員展示的新型激光器原型,下部為(wei) 方形冷卻器(圖源:MIT)
這些激光器隻有幾毫米長,量子阱結構,帶有精心定製的阱和屏障。在這個(ge) 結構中,電子沿著一種階梯“級聯”,每一步都發射出一個(ge) 輕粒子或光子。
除了將工作溫度提高,這項研究的創新之二在於(yu) 將激光器內(nei) 的屏障高度增加了一倍,以防止電子泄漏,這種現象在高溫下往往會(hui) 增加。通常來說,勢壘電子泄露會(hui) 導致係統崩潰。
因此,該團隊在激光器中的鋁镓砷阻擋層中加入了更多的鋁,希望能更好地限製電子。團隊還必須防止電子以某種方式相互作用,導致它們(men) 通過鋁镓砷屏障泄漏。
這項研究成果可以與(yu) 太赫茲(zi) 探測器協同工作,可能會(hui) 推動太赫茲(zi) 成像儀(yi) 等技術的出現,這些技術能夠在不進行活檢的情況下區分皮膚癌和正常組織,或者探測貨物中隱藏的爆炸物、非法藥物和其他危險物品。
編譯/前瞻經濟學人APP資訊組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