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轉換機製,促進激光產(chan) 業(ye) 集團的建立和發展
目前我國多數激光公司和企業(ye) 規模較小,投資強度低,沒有形成規模生產(chan) ,運行機製不靈活,缺乏市場競爭(zheng) 能力。為(wei) 此,必須促進現有的激光產(chan) 業(ye) 集團公司或新建地區性的激光產(chan) 業(ye) 集團公司的發展。
A、促進現有激光產(chan) 業(ye) 集團公司的發展。 現有一些企業(ye) 集團還不能適應市場經濟和市場競爭(zheng) 。必須建立多種成份組成的“股份製”的經營模式,解決(jue) 好多方麵的經濟利益及分配,形成科研、開發、生產(chan) 、營銷一體(ti) 化的經營機製,參與(yu) 市場競爭(zheng) 。
B、促進建立地方級的“激光產(chan) 業(ye) 集團公司”,運用市場機製, 以經營良好、實力較強的企業(ye) 為(wei) 核心,吸收或兼並其它企業(ye) ,形成地區性的激光產(chan) 業(ye) 集團公司。
C、以激光產(chan) 品為(wei) 龍頭,成龍配套,在生產(chan) 成套設備的同時與(yu) 激光加工的二次產(chan) 品相結合的方式建立激光集團公司。例如:建立“激光熱處理缸體(ti) 、缸套成套設備公司”、“激光焊接金剛石鋸片成套設備公司”,然後結合激光加工站,激光加工中心建立產(chan) 業(ye) 集團公司。
D、走與(yu) 企業(ye) 集團相結合的道路,由有實力的企業(ye) 或企業(ye) 集團以投資、 控股、收購等多種方式,使激光生產(chan) 部分變為(wei) 該企業(ye) 集團的一部分。例如德國西門子公司兼並Rofin-Sinar激光公司,美國相幹公司兼並德國Lambda-physik激光公司等。
第二、大力提高激光產(chan) 品質量
我國激光產(chan) 品的質量與(yu) 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安全性、穩定性、可靠性、使用壽命及自動化程度方麵。要改變這種局麵,必須注意抓好:
A、加速製訂激光產(chan) 品的國際標準和企業(ye) 標準。
B、要嚴(yan) 格按照國際標準的要求開發和生產(chan) 產(chan) 品,按ISO9000係列標準建立健全質量體(ti) 係。
C、注意提高零部件的產(chan) 品質量,例如光學元件、開發電源、風機、冷卻係統、泵浦燈、激光晶體(ti) 、振鏡、Q開關(guan) 等關(guan) 鍵元、器件,建立一批專(zhuan) 業(ye) 化生產(chan) 點。
D、根據市場需要研究和開發,采用國際先進零部件的激光新產(chan) 品, 加大係統集成力度,努力創新和建立中國名牌產(chan) 品。
E、健全產(chan) 品質量監督機構,加強激光產(chan) 品質量監督工作。
第三、積極開拓國內(nei) 外激光市場,加快激光產(chan) 業(ye) 國際化的進程
A、發揮激光技術作為(wei) 高新技術的輻射功能, 加強同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改造尤其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chan) 業(ye) (汽車、鋼鐵、電子、機械等)的緊密結合,納入國家和地方發展計劃,提高激光技術開發的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 這是開拓激光市場的重要途徑。金屬激光打標機,光纖激光打標機,半導體(ti) 激光打標機就可以在各種汽車零部件上打標,刻字。
B、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與(yu) 資金,建立若幹個(ge) 生產(chan) 激光器和成套設備的合資企業(ye) ,以提高我國激光產(chan) 品水平。三工光電的激光打標機關(guan) 鍵部件采用進口設備。
C、大力推廣激光加工站,是開拓激光市場的有力措施。近10多年來, 國外建立了約5000個(ge) 激光加工站。我國現在隻有120個(ge) 左右的激光加工站或加工中心,發展將有很大的潛力。這些加工站承接加工,研究加工工藝,為(wei) 推廣激光加工技術打開了窗口,起到了示範、宣傳(chuan) 推廣作用,其經濟效益亦十分可觀,有力地推動了激光產(chan) 業(ye) 的發展。三工光電激光打標機可提供各種代加工。建議國家和地方政府對建立區域性的激光加工站或加工中心加大資金扶持的強度。
D、開拓國際市場,特別是東(dong) 南亞(ya) 、南亞(ya) 和西亞(ya) 的國際市場。 在國外建立銷售和服務網點,以質量和價(jia) 格優(you) 勢參與(yu) 國際市場競爭(zheng) ,使我國激光產(chan) 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的份額。
E、重視培育一支高素質的激光產(chan) 品營銷隊伍,特別要提高對市場信息的收集、分析、推銷的能力,做好售好服務工作。還要重視聯合相關(guan) 行業(ye) 的營銷機構,建立一批代銷點。
第四、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穩定的激光產(chan) 業(ye) 隊伍
A、形成一支具有創新意識和攻關(guan) 能力的高水平的研究開發隊伍
科技人員在研究、開發及產(chan) 業(ye) 化過程中一直起著主導作用。因此,一方麵各單位要通過製定優(you) 惠政策,提高科技人員的生活待遇,建立和完善獎勵、培養(yang) 、使用和流動製度,穩定隊伍,並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另一方麵要注重培養(yang) 年輕科技人員,促使他們(men) 盡快成為(wei) 科研開發骨幹,從(cong) 而保持激光研究開發隊伍的穩定。
B、培養(yang) 造就一批優(you) 秀的企業(ye) 管理人才
管理和技術是產(chan) 業(ye) 發展的雙翼,管理人員的素質對企業(ye) 的經營狀況和企業(ye) 的發展起著舉(ju) 足輕重的作用,優(you) 秀的管理人員必須是懂科學、懂市場、事業(ye) 心強、管理在行,有開拓精神的複合型人才。當前我國激光企業(ye) 的管理層還達不到這種要求,應采取多種培養(yang) 方式,進一步提高他們(men) 的管理水平。
C、建立一支訓練有素,符合激光產(chan) 業(ye) 要求的職工隊伍
作為(wei) 高技術的激光產(chan) 業(ye) ,職工隊伍必須具有較高的專(zhuan) 業(ye) 素質,但目前這一要求還遠遠不能達到。要通過多種渠道,大力開展職工技術培訓,使之經常化、製度化、全麵提高職工隊伍的素質。
D、培養(yang) 造就一批具備國際化知識的人才
發展激光產(chan) 業(ye) 需要一批通曉國際經貿知識,了解國外企業(ye) 行為(wei) 及有關(guan) 法律、稅務、財務、金融等製度,能開拓國際市場、懂管理、有專(zhuan) 長的複合型人才。對於(yu) 國際化人才的培養(yang) 可采取國內(nei) 外培訓與(yu) 實踐中鍛煉相結合的方式。吸引留學人員的回國創業(ye) ,聘請海外專(zhuan) 家來華工作,是發展激光產(chan) 業(ye) 的有效途徑。
第五、加強管理,為(wei) 激光產(chan) 業(ye) 工作的管理
A、加強政府部門對激光產(chan) 業(ye) 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國外激光產(chan) 業(ye) 初期的發展,主要靠政府支持,利用其強大的工業(ye) 基礎,並實行高強度投入。在我國激光產(chan) 業(ye) 還沒有正式的歸口部門之前,建議由科技部歸口管理。在科技部下屬成立國家激光專(zhuan) 家管理小組。協助政府提出激光科技、產(chan) 業(ye) 發展規劃和政策法規的建設,和行業(ye) 協會(hui) 共同組織、協調、交流激光產(chan) 業(ye) 的發展,努力探索一條宏觀管理與(yu) 市場機製相結合的有效途徑。
B、增強對激光產(chan) 業(ye) 資金的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資體(ti) 係
資金投入是激光產(chan) 業(ye) 化的必要條件和基礎,為(wei) 了適應我國從(cong) 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要求,有必要對現有投資政策進行調整,建立一種多元投資體(ti) 係,即包括政府、企業(ye) 、集體(ti) 、個(ge) 人、金融機構等多種投資渠道。隻有政府投資增加的同時,才能大力發展非政府的投資,以適應激光產(chan) 業(ye) 的發展,建議國家設立激光產(chan) 業(ye) 風險投資基金。
C、製定和完善激光產(chan) 業(ye) 的法規和政策
我國激光產(chan) 業(ye) 還在起步階段,許多法規還未建立,如激光設備質量檢測標準、激光設備安全防護規定,激光產(chan) 品銷售許可證的發放等,都需要有關(guan) 部門歸口管理。通過減免稅收促進技術創新和發展,是世界各國創立和發展高技術產(chan) 品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我國政府比較重視減免稅收來促進高新技術的發展,但有關(guan) 減免稅的政策措施還不完善,需要進一步調整,才能適應激光產(chan) 業(ye) 發展的需要。
第六、加強科普宣傳(chuan) ,推廣激光應用,培育激光產(chan) 品市場
激光技術應用十分廣泛,市場潛力很大,但人們(men) 對激光技術的優(you) 越性和應用的廣泛性還認識不足,激光市場尚處在開發階段。對此,我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大力開發市場,為(wei) 激光產(chan) 業(ye) 創造廣大的發展空間。#p#分頁標題#e#
A、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介部門的作用
由科學技術部主持,激光行業(ye) 協會(hui) 協助,製作有關(guan) 激光基本知識及其應用的科技宣傳(chuan) 材料,讓更多的人了解激光。
B、舉(ju) 辦激光應用專(zhuan) 題研討會(hui)
邀請有關(guan) 行業(ye) 人員參加,使與(yu) 會(hui) 人員對激光的用途有較深的了解,以便在今後的技術改造、更新工藝、新產(chan) 品開發中考慮使用激光技術。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