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Gordon JP和Townes CH根據愛因斯坦的理論製成了受激輻射光放大器,1960年梅曼(Maiman TH)製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紅寶石激光,從(cong) 此,一種完全新穎的光源誕生了。
激光第一個(ge) 被應用的領域是醫學,並得到了日新月異的發展,激光醫學的發展大致經曆了四個(ge) 階段:
1、 20世紀60年代為(wei) 基礎研究階段
激光醫學的基本理論研究大部分在60年代就完成了。自第一台激光器問世後,被稱為(wei) “激光醫學奠基人”的Goldman L(著名皮膚病學專(zhuan) 家)等就開始在皮膚上研究了激光與(yu) 生物組織的相互作用;1961年有人將紅寶石激光試用於(yu) 對剝離的視網膜進行焊接;1963年,Goldman L開始將紅寶石激光應用於(yu) 良性皮膚損害和文身治療並取得成功,開創了激光醫學應用的先河。60年代中後期還相繼研製出氬離子(Ar+)激光、低功率CO2激光和釹玻璃激光,但臨(lin) 床應用不多。我國在激光器研究的初期走在了世界前列,1961年長春光機所研製了我國的首台紅寶石激光器, 1965年北京同仁醫院開始了紅寶石激光視網膜凝固的動物實驗,1968年上海研製出Nd:YAG(摻釹釔鋁石榴石)激光。
2、 20世紀70年代為(wei) 臨(lin) 床試用階段
1970年Goldman L等人首次用連續CO2激光治療基底細胞癌和皮膚血管瘤,由於(yu) 連續地提供有效的激光功率和能量密度,克服了早期脈衝(chong) 激光功率低、效率低的缺點,從(cong) 而掀起了國內(nei) 外首次激光醫療熱潮,連續CO2激光被廣泛地用於(yu) 外科、皮膚科、五官科、婦科、理療料、針灸科和腫瘤科等,並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70年代應用於(yu) 皮膚美容的連續激光還有Ar+、Cu蒸氣和Nd:YAG等激光。這些連續激光對組織的熱損傷(shang) 屬非選擇性的,治療後常伴隨皮膚瘢痕色素減退等副作用,尚達不到良好的美容效果。
3、20世紀80年代為(wei) 學科形成階段
1983年,Anderson RR和Parrish JA提出了選擇性光熱作用理論—即“光熱分離”理論,其含意為(wei) 根據不同組織的生物學特性,選擇合適的波長、能量、脈衝(chong) 持續時間,以保證對病變組織進行有效治療之同時,盡量避免對周圍的正常組織造成損傷(shang) 。該理論實現了激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完美統一,是激光醫學特別是激光美容醫學發展史上的裏程碑。根據選擇性光熱作用設計的脈衝(chong) 激光機在80年代有很大進步。相繼出現了鉺激光、準分子激光、以及不斷完善的CO2激光和脈衝(chong) 染料激光,激光新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地用於(yu) 研究、診治疾病和美容治療,並且已經形成了一支龐大的專(zhuan) 業(ye) 化隊伍,這是激光醫學學科形成的重要標誌之一。
4、20世紀90年代為(wei) 發展成熟階段
90年代起,隨著科學的進步和激光技術的發展,醫用激光器與(yu) 電子計算機、纖維內(nei) 鏡、圖象分析、攝象錄象、熒光光譜、X線和超聲等新技術不斷結合,使醫用激光器朝著高性能、智能化、微型化及專(zhuan) 科化方向發展。新型美容激光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並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90年代初期應用Q開關(guan) 激光治療色素性疾病如太田痣、文身等已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治療效果;90年代中、後期可變脈寬倍頻激光治療血管性疾病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與(yu) 此同時長脈衝(chong) 紅寶石激光、翠綠寶石激光、Nd:YAG激光以及半導體(ti) 激光的相繼出現也使激光脫毛技術日益發展成熟;此外,高能超脈衝(chong) CO2激光和鉺激光的問世使激光除皺換膚風靡西方世界(由於(yu) 色素沉著問題,該技術在黃色人種中未能大量展開),近來還出現了一些無損激光除皺係統,如CoolTouch、SmoothBeam及Nlite等,應用這些儀(yi) 器術後反應輕微,臨(lin) 床上也可取得一定的療效。
20世紀90年代初期,激光美容術在我國一些大城市逐步開展起來,至90年代中、後期美國、以色列、英國、德國的先進成套的激光美容儀(yi) 迅速湧進國內(nei) ,並趨向普及,一些國產(chan) 的激光美容儀(yi) 在國內(nei) 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激光美容在整個(ge) 激光治療中獨占鼇頭,且其前景不斷看好。現代激光美容已成為(wei) 當代醫學美容中最具有魅力和遠大前途的部分。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