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萬(wan) 家燈火裝飾城,五花八門的發光二極管(LED)燈具成了商家的新賣點。LED照明以其高效、節能、壽命長等優(you) 點,掀起了繼白熾燈、熒光燈之後照明光源界的又一場革命。
這是一個(ge) 看似前途無量的巨大市場,然而像大多數快速成長起來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一樣,關(guan) 鍵技術儲(chu) 備欠缺,持續競爭(zheng) 力培育不夠,研發投入不足,創新能力不強,同質化競爭(zheng) 加劇,產(chan) 品良莠不齊……各種各樣的問題接踵而至。
這讓中科院院長白春禮深感憂慮。就在上周剛剛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hui) 上,黨(dang) 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wei) 核心,以促進科技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緊密結合為(wei) 重點,充分發揮科技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中的支撐引領作用。作為(wei) 一院之長,他要對全院20多個(ge) 從(cong) 事LED研發的科研單位負責。如何優(you) 化院內(nei) 科研布局,形成創新合力?又如何與(yu) 企業(ye) 形成協同創新的有效模式,加快產(chan) 業(ye) 化進程?
“一定要找個(ge) 機會(hui) ,讓科研單位和企業(ye) 坐下來好好聊一聊,找出契合點,更好地促進技術創新和產(chan) 業(ye) 鏈的結合。”在多個(ge) 場合,白春禮都曾反複表示,為(wei) 了中國LED的未來,中科院願意先行嚐試。
7月12日,在白春禮等人的推動下,中科院邀請了研究所和企業(ye) 的代表,召開半導體(ti) 照明工作研討會(hui) ,對合力促進LED照明產(chan) 業(ye) 的發展進行了一次深入的對話。
繁榮背後
中國LED照明產(chan) 業(ye) 起步並不算早,但國家的重視與(yu) 支持給了它迅速成長的空間。中國在關(guan) 鍵技術上與(yu) 國際水平的差距逐漸縮小,初步形成了較完整的研發與(yu) 產(chan) 業(ye) 體(ti) 係。
2011年,我國半導體(ti) 照明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達1560億(yi) 元,增速約30%。水立方、人民大會(hui) 堂等大型建築中已采用了LED照明,功耗大幅降低。
然而,不斷擴張的市場也透出一個(ge) 令人擔憂的信號。國家半導體(ti) 照明工程研發及產(chan) 業(ye) 聯盟秘書(shu) 長吳玲說:“LED投資規模在不斷擴大,不但傳(chuan) 統照明企業(ye) 紛紛轉型,比亞(ya) 迪(002594,股吧)、清華同方等其他行業(ye) 的公司也開始進入這一領域。LED市場已出現了結構性投資過熱,產(chan) 品同質化嚴(yan) 重。”
與(yu) 此同時,國際競爭(zheng) 帶來的挑戰日益嚴(yan) 峻。美國將LED作為(wei) 重振製造業(ye) 的重要抓手;歐盟斥巨資建設研發平台;日本計劃在2030年將LED照明使用率提高到100%;韓國更是放出了在3年內(nei) 成為(wei) 世界前三的誓言。
“我國LED照明企業(ye) 規模小而散,結構性問題明顯。未來3~5年將是產(chan)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期,如果沒有科技支撐,這樣一個(ge) 千載難逢的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機遇很可能稍縱即逝。”吳玲坦承,“我們(men) 現在心急如焚。”
三安光電股份(600184,股吧)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nei) 成立最早、規模最大、品質最好的全色係超高亮度LED外延及芯片產(chan) 業(ye) 化生產(chan) 基地,規模居亞(ya) 洲第三。可提到12年來的創業(ye) 曆程,公司副總經理吳誌強卻說他們(men) “一直單打獨鬥,感覺很辛苦”。
“企業(ye) 對產(chan) 品有要求,追求麵上的突破;而科研單位以課題為(wei) 根本,追求點上的突破。雙方各有絕招,卻無法實現整合,非常可惜。”吳誌強說,“我們(men) 希望加強產(chan) 學研合作,當科研單位在某一領域取得突破時,能在企業(ye) 的既有產(chan) 品上獲得驗證,同時轉化科研成果。”
浙江陽光照明(600261,股吧)電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家典型的傳(chuan) 統照明企業(ye) 。LED浪潮的興(xing) 起,讓它的轉型成了必然選擇。然而令公司總經理官勇擔憂的是,飛利浦等國際巨頭已著手在專(zhuan) 利上進行新的係統布局,專(zhuan) 利封鎖很可能令國內(nei) 企業(ye) 再度陷入困境。
中科院的探索
企業(ye) 家所想,也恰是中科院科學家所做。“LED產(chan) 業(ye) 發展很快,基礎研究與(yu) 應用研究幾乎同步。”白春禮說,“中科院要進一步凝練研究方向,減少重複布局,按照新思路開展工作。遵循全國科技創新大會(hui) 關(guan) 於(yu) 深化科技體(ti) 製改革的要求,我們(men) 要讓市場決(jue) 定研發導向,而不是無的放矢。”
從(cong) “十五”開始,中科院在產(chan) 業(ye) 鏈各關(guan) 鍵技術環節上都進行了相應布局,取得了一係列原創性成果,在院企協同創新方麵也取得了諸多成績。
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與(yu) 福建中科萬(wan) 邦光電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的合作,采用特種陶瓷封裝技術,實現了231lm/W可產(chan) 業(ye) 化的全球領先的光源光效。
在推動海峽兩(liang) 岸LED技術交流製度化和常態化方麵,中科院作出了積極的嚐試。2011年9月,在海西院等的推動下,海峽兩(liang) 岸首次實現了LED標準的互認。
這傳(chuan) 遞了一個(ge) 令人興(xing) 奮的信號。中科院院士洪茂椿說:“大陸和台灣地區LED產(chan) 業(ye) 和技術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我們(men) 正通過信息交流、標準互認、專(zhuan) 利共享、合作研究等方式共同加速產(chan) 業(ye) 發展,搶占國際市場。”
繼2006年中科院成立半導體(ti) 照明研發中心後,2011年,該中心又籌建了半導體(ti) 照明聯合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建成後,將成為(wei) 一個(ge) 跨學科、跨行業(ye) 聯合的開放式平台。
打造這樣一個(ge) LED航母還有另一層深意。中科院半導體(ti) 照明研發中心主任李晉閩說:“中科院研究LED的人雖多,但研發力量相對分散,前瞻性的研究部署也相對薄弱。我們(men) 需要整合資源,實現跨所聯合攻關(guan) ;同時進行前瞻部署,改變過去"引進,落後,再引進,再落後"的局麵,力爭(zheng) 在可見光通訊等技術上取得突破。”
而這也正是官勇等企業(ye) 家夢寐以求的。“LED發展急需一個(ge) 國家級平台,針對企業(ye) 共同的技術瓶頸,麵向企業(ye) 的未來需求,帶領中國企業(ye) "與(yu) 狼共舞"。”
許多業(ye) 內(nei) 人士稱,2012年是LED照明產(chan) 業(ye) 重新洗牌的一年。這對後起的中國來說,一切都顯得尤為(wei) 關(guan) 鍵。正如官勇所盼望的那樣:“LED照明,技術上尚處於(yu) 百家爭(zheng) 鳴的春秋時期,市場卻已進入群雄爭(zheng) 霸的戰國格局。我們(men) 要通過合縱、連橫,在世界上推出幾個(ge) 真正意義(yi) 上的中國強企。”
而白春禮則想得更遠:“中科院將以此次研討會(hui) 為(wei) 契機,根據國家統一部署,在更多領域以產(chan) 業(ye) 化需求為(wei) 牽引,明晰定位,凝練目標,建立和完善多種類型的產(chan) 業(ye) 協同創新機製,產(chan) 出更多優(you) 秀成果,服務國家,造福人民。”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