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記者從(cong)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變研究中心獲悉,該中心19日進行的大口徑高通量激光驅動器實驗平台出光試驗中,單束出光能量第三次超過16千焦,達到16.523千焦,這標誌著我國走獨立技術路線、自主設計研製的激光驅動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成為(wei) 繼美國、法國之後第三個(ge) 邁入“單束萬(wan) 焦耳出光”俱樂(le) 部的國家。
在空氣潔淨度為(wei) 一萬(wan) 級的中心實驗室,記者看到由放大係統、空間濾波器、光束反轉器、光傳(chuan) 輸管道等組成的實驗平台,約2米高、近100米長,與(yu) 神光-原型裝置等大型激光裝置相比略顯緊湊,如同一輛小型貨運機車。“別看它麻雀雖小,但五髒俱全,能力很大,單束出光能量是神光原型裝置的5倍。”中心三部副主任鄭奎興(xing) 說,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該設備,放大器的小信號增益達到世界領先的每厘米5.28%,瞬間輸出功率超出全國發電站發電功率的總和。運行中能量僅(jin) 為(wei) 百毫焦耳的“種子”光進入放大器後,將在管道、放大係統、反轉器中往返數次,能量放大近8萬(wan) 倍,最終在5納秒內(nei) 輸出16千焦耳的激光能量。
鄭奎興(xing) 說,該實驗平台研製的一項突出成就在於(yu) ,通過自主研製的仿真模擬軟件設計等,成功實現設備總體(ti) 構型創新,有效克服了我國單元器件工藝不足的難題,走出了一條以“U型反轉器”等係列創新工藝技術為(wei) 代表的“中國大口徑高通量激光驅動器之路”,出光能量、光束質量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記者了解到,參與(yu) 該項目的一線科研人員平均年齡在30歲以下。80後科研人員趙普軍(jun) 說,能夠投身這項與(yu) 世界“比肩”的重大項目,感覺“很自豪”“很提氣”。
鄭奎興(xing) 表示,成功實現萬(wan) 焦耳輸出,展現了我國高功率固體(ti) 激光裝置建設的設計研製能力,及其關(guan) 鍵單元技術發展水平。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