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著名機械設備製造商美國卡特彼勒公司最近剛決(jue) 定把小型挖掘機的生產(chan) 線從(cong) 日本遷回美國佐治亞(ya) 州,並將倫(lun) 敦的一家工廠撤回印第安納州。
福特汽車公司已陸續從(cong) 中國、日本和墨西哥撤回部分崗位,並計劃到2015年在美國本土投資1600億(yi) 美元,並創造12000個(ge) 就業(ye) 崗位。
英特爾公司不斷在美國本土的生產(chan) 和研發砸入重金,2002年到2010年間的投入達6800億(yi) 美元。公司75%的產(chan) 品將在美國國內(nei) 生產(chan) ,帶動本土高薪崗位44000個(ge) ,但80%的利潤來自國外。未來5年,英特爾和IBM等公司計劃聯合投資44億(yi) 美元在紐約建立半導體(ti) 研發中心,研究下一代芯片技術。這筆投資預計帶來就業(ye) 崗位6900個(ge) 。
從(cong) 當年向外轉移到如今回流本土,美國製造業(ye) 正悄然發生著變化。隨著經濟大環境好轉,美國製造業(ye) 在全球製造業(ye) 版圖中的勞動力成本、運輸成本等因素的此消彼長中尋覓新的突破路徑。
複蘇中的“亮點”
美國經濟複蘇之路起伏不平,但製造業(ye) 的表現卻可圈可點。
曾是美國製造業(ye) 驕傲和象征的汽車業(ye) ,在金融危機中備受重創。經過一番“刮骨療傷(shang) ”後,如今否極泰來。
通用汽車公司已經重回世界第一大汽車製造商的寶座,克萊斯勒在美國市場銷量增長高於(yu) 其他對手,而福特正計劃投資數十億(yi) 美元在美國本土投資建廠。汽車業(ye) “三大巨頭”王者歸來,正是美國製造業(ye) 複蘇的絕好注解。
根據美國供應管理協會(hui) 的數據,截至4月份,美國製造業(ye) 活動連續第33個(ge) 月擴張,新訂單、產(chan) 出和就業(ye) 等指數全麵上升。在18個(ge) 製造業(ye) 行業(ye) 中,當月有16個(ge) 處於(yu) 擴張態勢。
美國私營部門也連續26個(ge) 月增加就業(ye) 崗位,共計425萬(wan) 個(ge) 。其中約50萬(wan) 個(ge) 來自製造業(ye) 。自2009年美國經濟擺脫衰退以來,美國製造業(ye) 在產(chan) 出、生產(chan) 效率和工人平均小時工資方麵均呈現不同程度增長;製造業(ye) 的增長占經濟增長總量的26%,產(chan) 出增幅為(wei) 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整體(ti) 增速的兩(liang) 倍多。
美國財政部的最新數據顯示,美國製造業(ye) 占GDP的比重約為(wei) 12%,占美國企業(ye) 研發開支的近70%,吸納了美國9%的就業(ye) 人口,為(wei) 出口貢獻了60%。
製造業(ye) 的研發和創新活動不僅(jin) 給企業(ye) 帶來源源不斷的增長動力,還能增強周邊地區經濟的活力,產(chan) 生良好的輻射效應。
實業(ye) 立國的基石
20世紀中期,日本、中國、韓國和印度等國製造業(ye) 紛紛崛起,美國走向去工業(ye) 化過程,勞動力迅速向第三產(chan) 業(ye) 轉移,製造業(ye) 向新興(xing) 工業(ye) 化國家轉移,“產(chan) 業(ye) 空心化”態勢逐漸顯現。
這使得本世紀的頭十年成為(wei) 美國製造業(ye) 不斷萎縮的十年。就業(ye) 和產(chan) 出也不斷下降,總就業(ye) 人口從(cong) 1979年峰值時期的約1960萬(wan) ,直降40%至目前的約1180萬(wan) ;製造業(ye) 占GDP的比例從(cong) 2000年的13.25%下滑至2009年的8.9%。
美國的汽車、鋼鐵、消費類電子等以往極具優(you) 勢的工業(ye) 產(chan) 業(ye) 遭遇了中國和其他新興(xing) 市場強有力的競爭(zheng) ,不過在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專(zhuan) 家雅各布基爾克高看來,這樣的格局“並不意味著美國已喪(sang) 失製造業(ye) 競爭(zheng) 力”。
原因何在?“產(chan) 業(ye) 空心化”不僅(jin) 僅(jin) 是對低端製造業(ye) 的淘汰,更是反映出美國向高端產(chan) 業(ye) 轉移、提高製造業(ye) 勞動生產(chan) 率的選擇。這一選擇也幫助美國在機械、化工和交通設備製造等領域保留住很強的國際競爭(zheng) 力。根據世界貿易組織數據,美國2010年商品出口總額僅(jin) 次於(yu) 中國,高於(yu) 德國和日本。而機械、化工和交通設備三大產(chan) 業(ye) 出口就占據了製造業(ye) 出口的半壁江山。
美國製造業(ye) 的“老底”依然厚實,但過度依賴金融業(ye) 及服務業(ye) 的經濟增長模式讓美國在金融危機中嚐盡苦頭。回歸實體(ti) 經濟、“再工業(ye) 化”成為(wei) 美國總統奧巴馬重塑美國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重要戰略。
這項戰略在大選之年尤其重要。就業(ye) 等關(guan) 乎民生的經濟議題在這個(ge) 特殊的年份往往成為(wei) 左右人心向背的重中之重。奧巴馬不願再“縱容”企業(ye) 把珍貴的就業(ye) 崗位輸送到國外,不希望美國以金融投機和重債(zhai) 纏身聞名,而要把振興(xing) 製造業(ye) 作為(wei) 增加就業(ye) 和擴大出口的重要途徑,力求為(wei) “美國製造”打開全球市場。
從(cong) 今年的國情谘文到新財年預算,再到多次競選演講,奧巴馬在多個(ge) 場合呼籲讓美國製造業(ye) 成為(wei) 經濟持久發展的重要支撐點,並打算從(cong) 稅收到資本投入,給予製造業(ye) 企業(ye) 更多扶持。比如,他希望國會(hui) 終止為(wei) 產(chan) 業(ye) 外移的企業(ye) 提供稅收減免,轉而給予在美國本土投資和招收員工的企業(ye) 20%的稅收優(you) 惠。
一係列促進出口的政策也相繼宣布,作為(wei) 美國官方出口信貸機構的進出口銀行將開展為(wei) 規模較小的出口企業(ye) 提供信貸的新項目,以及給予“出口促進內(nei) 閣”更大權力協調跨部門行動。
在2013財年預算方案中,美國政府將投資10億(yi) 美元,建立由15家地區製造業(ye) 創新研究所組成的全美製造業(ye) 創新網絡,建立學校和企業(ye) 之間的合作關(guan) 係,激發更多創新觀點,在技術上不斷推陳出新。
從(cong) “外包”到“回流”
一項研究顯示,近幾年美國國內(nei) 外人力成本差距正不斷縮小。基於(yu) 這個(ge) 原因,不少美國企業(ye) 重新審視經營戰略,紛紛將設在國外的工廠撤回美國本土。
以中美兩(liang) 國為(wei) 例,2005年至2010年,中國製造業(ye) 工資年平均增長19%,而生產(chan) 效率的增速隻有其一半,造成單位勞動力成本上升。而從(cong) 2009年中期到2011年,美國製造業(ye) 員工每小時平均工資呈逐年下降之勢,而生產(chan) 效率卻高於(yu) 中國工人。
美國企業(ye) 國外生產(chan) 的隱性成本也是“回流”因素之一。在海外設廠還麵臨(lin) 著管理層分散,本土和海外各部門之間協調成本和消耗增大等問題。此外,供應鏈太長也導致經營風險上升。這些問題均在考量之列。
一項針對287家美國企業(ye) 的調查顯示,其中61%的企業(ye) 考慮把工廠建在更接近目標市場的地方。波士頓谘詢公司、埃森哲谘詢公司和布茨公司的聯合調查發現,美國作為(wei) 製造業(ye) 產(chan) 地的吸引力有所提升。分析認為(wei) ,從(cong) 綜合美國工人生產(chan) 效率、運輸和供應鏈風險等其他因素的“商業(ye) 總成本”的角度來看,在美國從(cong) 事一些行業(ye) 的生產(chan) 與(yu) 其他國家一樣經濟合算。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