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床再製造領域,標準已經明顯滯後了。據悉,機床再製造領域第一項國家標準《綠色製造金屬切削機床再製造技術導則》已經獲批,有望近期執行。
標準滯後
早在2009年12月,工信部就公布了首批機電產(chan) 品再製造試點單位,其中包括5家機床再製造試點企業(ye) 。
2010年5月,發改委、科技部等11部門就將機床等列為(wei) 推進再製造產(chan) 業(ye) 發展的重點領域。
因此,就首個(ge) 再製造國標的被批而言,標準顯然是慢了一大拍。
記者從(cong) 全國綠色製造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hui) 秘書(shu) 處獲悉,該標準是一個(ge) 基礎標準,它的核心內(nei) 容是對企業(ye) 生產(chan) 再製造機床的流程做出詳細規定,同時重點對一些核心指標提出要求。
據了解,除第一個(ge) 國標即將出台之外,首個(ge) 重型超重型機床再製造標準目前也正在起草中,其他相應不同種類的再製造機床產(chan) 品標準也會(hui) 陸續製定。
“標準體(ti) 係的建立完善,對於(yu) 規範我國再製造機床的質量大有裨益,也會(hui) 推動我國機床再製造產(chan) 業(ye) 加速發展。”中國機電裝備製造維修與(yu) 改造技術協會(hui) 副理事長、重慶大學綠色製造技術研究所所長曹華軍(jun) 說道。
有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雖然目前再製造已經從(cong) 一個(ge) 不為(wei) 人所知的行業(ye) 發展到業(ye) 內(nei) 基本有所了解,但企業(ye) 和用戶對再製造的認識仍然比較粗淺。因此標準的提出更大意義(yi) 上是,隨著機床再製造標準體(ti) 係的逐步健全,能提高全社會(hui) 對再製造機床產(chan) 品的質量認知。
作為(wei) 再製造試點單位的武漢華中自控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曾陳燦曾對媒體(ti) 表示,由於(yu) 國內(nei) 至今沒有政策性的定義(yi) 和行業(ye) 標準,市場和用戶對再製造的概念依然模糊,一些用戶對再製造產(chan) 品心存疑慮,特別是對精密、複雜的機床再製造後是否能夠達到預期效果持保留態度。
而造成用戶概念模糊的根源在於(yu) ,再製造與(yu) 維修改造概念的混淆。因為(wei) “我國以前很多的機床再製造,是在維修與(yu) 改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很多企業(ye) 對機床再製造並沒有完整的認識,設備、流程等很不規範,質量也沒有保證,客觀上製約了市場對再製造機床產(chan) 品的認同,阻礙了機床再製造產(chan) 業(ye) 的發展。”曹華軍(jun) 說,
而此時首個(ge) 國標的出台,對於(yu) 規範企業(ye) 的生產(chan) 流程,提供了規範,而這也為(wei) 用戶打開了其他相關(guan) 標準的出台,奠定了基礎。
而用戶方麵,由於(yu) 首個(ge) 國標並不是一個(ge) 具體(ti) 的產(chan) 品標準,而是一個(ge) 指導規範,會(hui) 重點對每個(ge) 關(guan) 鍵流程進行詳細的規定,如某個(ge) 零部件是否可以進行再製造,基礎部件進行再製造時需達到什麽(me) 樣的機械要求,哪些必須重新拆洗、哪些必須更換等等,隨著用戶對每個(ge) 關(guan) 鍵流程的了解,也會(hui) 相應加大對再製造產(chan) 品采購的信心。
發展平緩
早在首批再製造試點單位公布之前,就有不少學者對機床再製造的前景進行過預測,結論都是該行業(ye) 會(hui) 在不久的將來迎來大發展。
這是因為(wei) ,作為(wei) 一個(ge) 有著悠久曆史的製造產(chan) 業(ye) ,機床雖然在智能化、數字化等方麵發展迅速,但在機械動作方麵,並沒有很大的改變,這為(wei) 再製造提供了很好的發揮空間。
比如床身、床頭櫃等箱體(ti) 類鑄件,由於(yu) 經過多年的自然時效,其穩定性非常好。從(cong) 這方麵說,由其組成的再製造出來的產(chan) 品,有可能比新機床的性能和質量還要好。
但時至今日,機床作為(wei) 整機再製造產(chan) 品,發展的速度似乎與(yu) 柴油機等汽車關(guan) 鍵零部件相比,發展相對平緩。
而製約機床再製造發展的根本,記者認為(wei) 在於(yu) 舊品回收。由於(yu) 機床單品種、小批量的特點,因此一個(ge) 企業(ye) 銷售的產(chan) 品很難有工程機械、內(nei) 燃機一樣的規模。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中國從(cong) 事機床再製造的主要力量有三類:專(zhuan) 業(ye) 機床再製造企業(ye) ,比如被工信部列入機床再製造試點企業(ye) 的武漢華中自控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中自控);機床製造企業(ye) ,比如重慶機床集團和武漢重型機床集團等;數控係統製造企業(ye) ,如西門子自動化工廠、廣州數控設備有限公司等。這三類企業(ye) 構成了當前國內(nei) 機床再製造的主體(ti) 。
對比其他產(chan) 業(ye) ,比如工程機械再製造領域的卡特彼勒、內(nei) 燃機的濰柴等,其往往是回購公司本身的產(chan) 品零件,然後再進行再製造。而上述兩(liang) 家的優(you) 勢也在於(yu) ,企業(ye) 自身舊品回收的量可以維持再製造業(ye) 務的運作。
而我國廢舊機床的物流體(ti) 係建設仍然處於(yu) 初級階段,舊機床的回收和再製造機床的銷售都沒有順暢的渠道,同時國內(nei) 再製造產(chan) 品定位、監管、認證等體(ti) 係仍然缺失或不清晰。
出於(yu) 這種比較,我們(men) 似乎不難理解為(wei) 什麽(me) 機床再製造目前沒有蓬勃發展的現狀。簡而言之,記者認為(wei) ,如果再製造業(ye) 務對一個(ge) 公司而言,其業(ye) 務比例太小的話,怎麽(me) 會(hui) 在上麵放置過多的財力和精力呢。
當然,鑒於(yu) 機床再製造的生產(chan) 模式,機床再製造的產(chan) 業(ye) 化標誌應該體(ti) 現在產(chan) 值上而不是產(chan) 量上,但如何平衡再製造業(ye) 務和新品業(ye) 務的矛盾現在也頗讓國內(nei) 整機企業(ye) 頭疼的事情,畢竟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讓企業(ye) 不得不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在新品的研發和生產(chan) 上,價(jia) 值再製造產(chan) 品是否會(hui) 對其新產(chan) 品造成衝(chong) 擊也往往是廠商們(men) 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