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首次成功放電
我國最新一代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Experimental Advanced Superconducting Tokamak)2006年9月28日在安徽合肥首次放電,成功獲得了電流超過200千安、時間近3秒的高溫等離子體(ti) 放電。
EAST大科學工程總經理萬(wan) 元熙介紹說,目前放電實驗還在進行當中,各項實驗參數還在不斷提高,顯示了EAST裝置具有良好的整體(ti) 性能。實驗結果將提交近期由國際原子能機構在中國成都舉(ju) 行的第21屆國際聚變能大會(hui) 。EAST成為(wei) 世界上第一個(ge) 建成並正式投入運行的全超導非圓截麵核聚變實驗裝置,標誌著我國磁約束核聚變研究進入國際先進水平。
工藝鑒定組專(zhuan) 家、中科院基礎科學研究局金鐸研究員在新聞發布會(hui) 上宣布,EAST通過國家“九五”大科學工程工藝鑒定。
穩態運行的核聚堆產(chan) 生能量的方式和太陽產(chan) 生能量的方式相同,都是由原子核聚變放出巨大能量,因此穩態運行的核聚變堆也被俗稱為(wei) “人造太陽”。EAST大科學工程總經理萬(wan) 元熙研究員說,未來穩態運行的熱核聚變反應堆投入商業(ye) 運行後,能提供無限的、潔淨的、安全的能源,將使人類未來數億(yi) 年的能源問題得到徹底解決(jue) 。
根據設計,EAST產(chan) 生等離子體(ti) 最長時間可達1000秒,溫度將超過1億(yi) 度。該裝置的建設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ti) 所承擔,曆時8年、耗資2億(yi) 人民幣。
萬(wan) 元熙研究員介紹說,EAST集全超導和非圓截麵兩(liang) 大特點於(yu) 一身,且具有主動冷卻結構,能產(chan) 生穩態的、具有先進運行模式的等離子體(ti) ,國際上尚無成功建造的先例。其科學目標是通過實驗研究,為(wei) 未來建造穩態、高效、安全的聚變反應堆提供重要的工程技術和物理基礎。
專(zhuan) 家說,EAST比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在規模上小很多,但兩(liang) 者都是全超導非圓截麵托卡馬克,即兩(liang) 者的等離子體(ti) 位形及主要的工程技術基礎是相似的,而EAST至少比ITER早投入實驗運行10年至15年。因此,無論從(cong) 人才培養(yang) 和奠定工程技術及物理基礎的角度上說,EAST都將為(wei) ITER計劃做出重要的、實質性的貢獻,並進而為(wei) 人類開發和最終使用核聚變能做出重要貢獻。
據了解,ITER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間科技合作項目之一,總投資約46億(yi) 歐元,其目標是要建造可控製的核聚變實驗反應堆。
專(zhuan) 家:"人造太陽"商業(ye) 運行後發電量夠用數億(yi) 年
世界領先水平的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實驗裝置EAST2006年9月28日在安徽合肥首次放電成功,這意味著人類在核聚能研究利用領域又邁出了新的一步。EAST大科學工程總經理萬(wan) 元熙說,未來的穩態運行的熱核聚堆用於(yu) 商業(ye) 運行後,所產(chan) 生的能量夠人類用數億(yi) 年乃至數十億(yi) 年。#p#分頁標題#e#
能源短缺是當今世界各國麵臨(lin) 的共同問題。人類最近20多年來向地球索取了數額龐大的石油、天然氣、煤炭等不可再生的礦物能源,一些國家的煤炭資源已采掘殆盡。礦物能源不僅(jin) 造成各種汙染和“溫室效應”,而且還有枯竭之虞。從(cong) 長遠來看,核能將是繼石油、煤和天然氣之後的重要能源。
萬(wan) 元熙研究員介紹說,核能分為(wei) 核裂變能與(yu) 核聚變能,前者已經被人類加以利用用來發電,而裂變堆的核燃料蘊藏極為(wei) 有限,不僅(jin) 產(chan) 生強大的輻射,傷(shang) 害人體(ti) ,放射性核廢料的處理也一直是讓人頭疼的難題。與(yu) 之相比,核聚變輻射極少,且核聚變燃料可以說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