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鞋子、瓷器、桌子、汽車、飛機,隻要你看到的,甚至隻要你想到的,都能通過它變成現實。它不是童話故事裏的阿拉丁神燈,也不是機器貓的百寶袋,而是一台3D打印機。
它的工作原理是這樣的:先在電腦裏建立所需物體(ti) 的模型,然後把模型分成很多層的結構,用一個(ge) 機器取一些原材料——現在來說一般是金屬和塑料——機器把材料融化,再和噴墨打印機一樣,將融化的材料用噴嘴噴出,打印出結構的第一層。然後是第二層、第三層……每一層逐漸疊加,當所有層都打完時,你需要的物體(ti) 就出現了。
與(yu) 傳(chuan) 統的製造物體(ti) 的方式相比,沒有冗長而又昂貴的模具製造過程,也不需要規模化的生產(chan) 場地,甚至在家裏就能夠輕鬆完成。
這些更像是出現在科幻片中的場景,雖然還不是現實,但是正在逐漸進入我們(men) 的視野,這樣一種新的製造物體(ti) 的方式,有可能會(hui) 改變我們(men) 的生活。
仍未“長大”
當3D打印機能夠打印飛機、汽車、鞋子和衣服的新聞開始頻頻出現在網絡、報紙、電視等媒體(ti) 上時,這個(ge) 看起來高深莫測的技術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和熟知。
嚴(yan) 格來講,3D打印不算是新興(xing) 行業(ye) ,最初的技術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它發端於(yu) 美國軍(jun) 方的快速成形技術,與(yu) 傳(chuan) 統成形方法截然不同,它通過電腦創建的三維設計圖將材料分層“打印”疊加,最終整體(ti) 成形,因而也被稱為(wei) “增材製造”技術。
在國內(nei) ,3D打印技術多少都與(yu) 清華大學存在淵源。早年清華機械係顏永年教授在日本開會(hui) 時了解到快速成型技術,回國後便四處搜集資料,組織研討會(hui) 。之後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時稱華中理工)、西安交大等高校便開始這方麵的研究,並催生相關(guan) 企業(ye) 。
這就如同投下了一顆顆種子,許多年之後快速成型技術能在中國生根發芽也得益於(yu) 此,從(cong) 而也就決(jue) 定了中國3D打印企業(ye) 的基因——高校背景。
1992年清華大學研製出了國內(nei) 第一台快速成型設備,並在1993年成立產(chan) 學研項目——北京殷華激光快速成型與(yu) 模具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殷華)。同年成立的北京隆源自動成型係統有限公司(下稱隆源)則是獨立於(yu) 高校體(ti) 係外不多的行業(ye) 先驅。
事實上,在中國3D打印產(chan) 業(ye) 版圖中,殷華代表最主要的一類企業(ye) :由從(cong) 事3D打印相關(guan) 技術研究的高校老師主導成立,研發費用主要來自國家科研項目,市場選擇等。
進入21世紀,國家將快速成型製造列入高職教育的培養(yang) 方案,拉開了教育界對這類設備的采購熱潮,殷華等企業(ye) 獲得了成長空間。
雖然已經過20多年的發展,但3D打印似乎仍沒“長大”。據媒體(ti) 報道,截至目前,隆源已實現的銷售收入不過1900萬(wan) 元,其中機器銷售不足1100萬(wan) 元。
從(cong) 全球市場範圍看,據美國消費者電子協會(hui) 發布的報告稱,2011年全球3D打印市場規模為(wei) 17億(yi) 美元,而2012年英國螺絲(si) 機械市場規模就超過10.57億(yi) 美元。
另有數據顯示,目前已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兩(liang) 大3D打印機製造巨頭Stratasys和3D Systems2011年營收分別僅(jin) 為(wei) 1.7億(yi) 美元和2.9億(yi) 美元。而同年蘋果CEO蒂姆庫克的薪資福利就高達3.8億(yi) 美元。
國際巨頭尚且如此,國內(nei) 的中小企業(ye) 可見一斑。
3D打印在武漢
1986年,美國3D Systems公司成功研發了世界上第一台3D打印機。
1991年,湖北武漢,由著名機械製造專(zhuan) 家黃樹槐牽頭成立了華中理工大學(現為(wei) 華中科技大學)快速製造中心(下稱中心),研發基於(yu) 紙材料的“立體(ti) 打印機”。
1994年,我國首台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立體(ti) 打印機”誕生於(yu) 該中心。次年,該中心成立武漢濱湖機電技術產(chan) 業(ye) 有限公司(下稱武漢濱湖),轉化3D打印技術。
4年後,史玉升來到中心工作,負責研發基於(yu) 固態粉末材料的快速製造技術與(yu) 裝備。原材料研發成為(wei) 了他工作中的第一個(ge) 難題。
幾經周折,最後是通過朋友的介紹,他了解到一種名為(wei) 聚苯乙烯的材料,用聚苯乙烯做測試的結果顯示,這種材料正好符合要求。
“要知道,3D打印是一個(ge) 多學科交叉的技術。”史玉升回憶:“雖然研究上取得了進展,但中心學科背景單一成為(wei) 研究的最大掣肘。”為(wei) 破解該難題,在學校的支持下,中心開始引進機械、信息、光學、計算機、自動控製、力學、新型材料等領域的人才,並開展交叉學科研究。
目前,快速製造中心已從(cong) 最初的不到10人發展到100多人,成為(wei) 華中科技大學最大的研發團隊之一,史玉升就是中心現在的負責人。
在過去的22年裏,中心先後研製出多款3D打印機。2000年,該中心研發出0.4米×0.4米工作麵的基於(yu) 粉末床的快速製造裝備;2003年,擴大到0.5米×0.5米,超過了當時代表國際先進水平的美國3D Systems公司;2005年以後,工作麵達到1米×1米以上;2011年,工作麵達到1.2米×1.2米,被譽為(wei) 全球最大3D打印機。
從(cong) 2000年至今,武漢濱湖共賣出200多台3D打印設備,單價(jia) 在100萬(wan) 左右,提供了上萬(wan) 次“打印”服務,每年銷售額增長約為(wei) 15%。
將研發的成果迅速商業(ye) 化,進而實行產(chan) 業(ye) 化生產(chan) ,讓3D Systems公司得到快速發展,一躍成為(wei) 業(ye) 界巨頭,現已先後在美國的納斯達克和紐約證券交易所[微博]上市。與(yu) 國內(nei) 情況不一樣,他們(men) 的研究經費都由股東(dong) 來出。
而在國內(nei) ,大學實驗室似乎隻負責研發,他們(men) 的研究費用很大部分來自於(yu) 國家的撥款,對於(yu) 研發的成果能否產(chan) 業(ye) 化,沒有太多人關(guan) 心。這也成為(wei) 製約我國3D打印行業(ye) 發展的一大障礙。
“研發新型工藝與(yu) 裝備需要較大的經費支持,周期也長。光靠國家的經費支持是遠遠不夠的。”對此,史玉升深有感觸。
幾年前他在山東(dong) 濟南宣傳(chuan) “立體(ti) 打印機”技術時,被認為(wei) 是在忽悠。盡管他賣力“吆喝”,聲稱“不需要模具即能直接製作出蠟模”,可別人就是不買(mai) 賬。
正是這件事讓史玉升下定決(jue) 心,“要走自己的創業(ye) 之路,走與(yu) 企業(ye) 合作之路,走國際合作之路”。史玉升的另外一個(ge) 身份就是武漢濱湖的董事長。
這“三條路”都是為(wei) 了盡快提高學術水平、搞好學科建設、將科研成果轉化為(wei) 生產(chan) 力。在他看來,企業(ye) 技術水平的提高,也可以促進研發團隊的良性發展。生產(chan) 一代、研發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是他們(men) 要堅持的產(chan) 學研合作之路。
事實上,華中科技大學快速成型機製造中心相對於(yu) 其他研發中心算是走在前列,其所屬的武漢濱湖機電,早期就曾吸納過創投資金。
“現在想來投資的人太多了,我們(men) 不缺錢,缺乏管理體(ti) 製。”史玉升介紹,2012年,武漢濱湖啟動了股改,並開始了經理層的職業(ye) 化。
雖然已經很“前衛”了,但是在史玉升看來,產(chan) 業(ye) 化的步子還可以邁得更大。作為(wei) 一家校辦企業(ye) ,武漢濱湖有科研場所,缺生產(chan) 空間。“天天在外麵‘打遊擊’,今天被漲租子的趕出來,明天去借一下別人的場地,非常艱難”。#p#分頁標題#e#
產(chan) 能不夠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新技術推廣。加工服務沒有主動去做,連生產(chan) 的3D打印材料也隻能滿足自用。史玉升笑談,很多客戶都是“守”來的“兔子”。於(yu) 是他開始琢磨,“該找個(ge) 穩定的生產(chan) 基地了”。
近日有消息傳(chuan) 出,中國首個(ge) 3D打印工業(ye) 園將落戶武漢東(dong) 湖高新區。該項目由華中科技大學主導,規劃首期用地500畝(mu) 。
據史玉升透露,“我們(men) 正在光穀選址,準備建一個(ge) 大型快速製造中心,集打印設備製造、產(chan) 品加工服務和材料製造於(yu) 一體(ti) ,以適應市場需求”。
與(yu) 此同時,武漢市發改委等部門正針對3D打印產(chan) 業(ye) ,進行摸底調查,擬著手編製規劃並予以扶持培育。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