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wei) 加強紅外技術領域的國際學術交流工作,紅外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中科院紅外成像材料與(yu) 器件、紅外探測與(yu) 成像技術、空間主動光電技術重點實驗室,《高性能近紅外InGaAs探測材料基礎研究及其航天應用驗證》973項目辦公室聯合邀請,美國雷神公司首席科學家Jeffery J.Puschell博士來我所做學術報告,科研處組織相關(guan) 的學術活動。
Jeffery J.Puschell博士是美國雷神公司航天與(yu) 航空係統的首席科學家,是國際公認的知名專(zhuan) 家,具有30多年相關(guan) 工作經驗,主要從(cong) 事可見-紅外空間遙感儀(yi) 器、激光通信與(yu) 遙感係統、可見-紫外-紅外-毫米波地基天文儀(yi) 器的研究工作。在兩(liang) 個(ge) 多小時的學術交流活動中,Jeffery J.Puschell博士關(guan) 於(yu) 紅外係統技術,做了兩(liang) 個(ge) 題為(wei) 《Visible Infrared Imager Radiometer Suite (VIIRS) breakthroughs in environmental remote sensing》和《Multispectral imaging from polar sun synchronous orbit using CubeSats》的學術報告。
雷神公司(Raytheon Company)是美國的大型國防合約商,總部設在麻州的沃爾瑟姆。雷神在世界各地的雇員有73,000名,營業(ye) 額約200億(yi) 美元,其中超過90%來自國防合約。根據Defense News 2005年的數據雷神是世界第五大國防合約商。
Raytheon公司1922年在馬薩諸塞州的劍橋成立,當時稱為(wei) “美國器械公司”,由Laurence K.Marshall和他的大學同學Vannevar Bush 以及年輕的科學家Charles G.Smith共同組建。公司初期主要做冰箱生意,失敗後轉向生產(chan) Raytheon牌電子管,取得巨大成功。1925年公司正式更名為(wei) “Raytheon製造公司”。Ray來自法語,“一束光”的意 思;theon來自希臘語,“來自上帝”的意思。所以Raytheon是“來自上帝的光束”之意,中文有“雷神 ”、“雷聲”、“雷錫恩”等譯法。經過80多年的發展和創新,雷神公司已成為(wei) 軍(jun) 工技術、政府與(yu) 商業(ye) 電 子技術、公務飛機和特殊任務飛機等行業(ye) 的龍頭老大。
美國雷神公司創業(ye) 以來,已成為(wei) 全球在發展國防技術以及將這些國防技術運用到商業(ye) 市場的領先者。 近些年來,雷神公司先後兼購了E-係統公司,德州儀(yi) 器公司的國防係統部門,休斯飛機公司。通過戰略性 的兼購,雷神公司大大增強了其為(wei) 客戶服務的能力。 雷神將其核心業(ye) 務集中在三個(ge) 領域:國防和商務電子、商用和特殊使命的飛機以及工程與(yu) 建築。在上述的領域裏,雷神公司均處於(yu) 領先的地位。
“百夫長”激光炮
2009年,美國軍(jun) 方在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導彈試驗場測試一種新型“百夫長”激光炮。該武器係統由美國雷神公司製造,這種新式激光武器係統綜合了成熟的雷達技術和先進探測技術。
參與(yu) 試驗的官員指出,“百夫長”激光炮可以擊落常規火炮發射的炮彈,這將為(wei) 戰場指揮官提供更多的選擇,並使指揮官具有多種應對能力。此外,這種激光炮還可以用於(yu) 攻擊暴露的快速移動小型目標。
新型固體(ti) 激光武器
2010年在英國範堡羅國際航空展上,美國雷神公司展出了其最新的激光防空武器係統。同年5月,在美國加利福尼亞(ya) 州沿海的一個(ge) 美國海軍(jun) 武器試驗場上,這種激光武器係統曾接受了秘密試驗,與(yu) 眼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風頭正勁的無人飛機展開了較量。
試驗中,安裝在戰艦上的激光武器係統在戰艦雷達係統的指引下,向距離戰艦大約3.2公裏之外、以480公裏時速飛行的4架無人飛機射擊,激光器32千瓦的能量在數秒之內(nei) 就將無人飛機燒毀,無人飛機瞬間被打成“火球”。
此次美國雷神公司的激光武器係統所使用的,是6套商用激光設備,以“積木式”並聯方式將其安裝在戰艦上,合成一束威力強大的高能激光,這套激光武器係統與(yu) 美軍(jun) 戰艦上的“密集陣”艦炮防禦係統結合,使用後者的雷達係統瞄準目標。除了可用於(yu) 打擊無人飛機外,還可用於(yu) 打擊小型艦隻、迫擊炮彈和火箭彈。
與(yu) 之前的激光武器不同的是,此次展出的是固體(ti) 激光武器。這也是該型激光武器的最大亮點。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