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區首個(ge) 3D打印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聯盟已經落戶成都,目前參與(yu) 企業(ye) 20餘(yu) 家,覆蓋產(chan) 學研一係列產(chan) 業(ye) 鏈,“成都企業(ye) 抱團行動,集眾(zhong) 家之長,有望在年內(nei) 出產(chan) 國內(nei) 第一台產(chan) 業(ye) 化金屬3D打印設備,未來將撬動萬(wan) 億(yi) 市場。”該聯盟副理事長單位成都真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華昨日告訴記者。
求發展 20餘(yu) 家企業(ye) 抱團聯動
“3D打印技術是一個(ge) 產(chan) 業(ye) ,成都涉足的企業(ye) 雖然不少,但大多數隻是專(zhuan) 注某一個(ge) 環節。”朱華說,要實現發展,需要一個(ge) 聯盟平台,實現資源共享,將科研、技術、設備、產(chan) 品串聯成產(chan) 業(ye) 鏈,該聯盟將以成都市的製造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由高等院校、材料研發企業(ye) 和機構、工業(ye) 設計企業(ye) 、科研院所、3D打印服務應用提供商等“抱團”聯動,3D打印技術包括3D軟件、有色金屬等原材料、打印設備3個(ge) 核心技術環節。
朱華說,聯盟平台覆蓋產(chan) 學研一係列產(chan) 業(ye) 鏈,致力於(yu) 3D技術本土化、產(chan) 業(ye) 化,希望匯集成都涉足3D打印技術的優(you) 秀企業(ye) ,集眾(zhong) 家之長,共同發展。目前已經有20多家企業(ye) 參與(yu) 聯盟,包括四川省有色科技集團等國企、四川大學等科研單位,還有一大批民營企業(ye) 參與(yu) 。
搶先機 設備將完全實現本土化
據悉,該聯盟將從(cong) 材料製造、航空應用、軍(jun) 工製造等產(chan) 業(ye) 鏈高端環節率先突破,依托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協同開展金屬材料、熱源裝備、係統集成等項目的聯合攻關(guan) 。目前世界範圍的3D打印技術應用更多是利用激光技術的塑料、玩具等生產(chan) ,工業(ye) 應用還在起步階段,朱華分析,大家都在起跑線上,就需要借助技術優(you) 勢和材料優(you) 勢實現搶位發展。
航空航天、汽車、醫療器械和軍(jun) 工製造等是3D打印技術的主要工業(ye) 應用領域,相對來說,成都已經有了一些技術基礎積澱,特別在航空關(guan) 鍵零部件再製造、金屬材料等領域具有比較突出的優(you) 勢。朱華說,聯盟形成後,他們(men) 已開始探索金屬3D打印設備產(chan) 品。該設備將完全實現本土化,主要應用在高端工業(ye) 領域,最快3個(ge) 月、最慢年底前就可以出來,如果順利,將是國內(nei) 第一台產(chan) 業(ye) 化金屬3D打印設備。
談市場 普及化還有一段距離
朱華說,3D打印技術以數字模型為(wei) 基礎,利用金屬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過逐層打印的方式來構造物體(ti) ,無需機械加工或任何模具,就能直接從(cong) 計算機圖形數據中生成任何形狀的零件,將減材製造變成增材製造,生產(chan) 率提高和生產(chan) 成本降低,塑料製品、珠寶、鞋子、汽車零件等都可以用該技術製造出來。
2012年,全世界3D打印行業(ye) 總產(chan) 值達22億(yi) 美元,其中美國約占60%,德國、日本、中國等各占約10%。朱華說,未來3D打印技術應用將更加寬廣,市場將是萬(wan) 億(yi) 級別。目前3D打印技術普及化還有一段距離,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形成本土化、產(chan) 業(ye) 化才能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zheng) 力。成都晚報記者 葉燕
3D打印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稱為(wei) 將引領第三次工業(ye) 革命的技術。今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2013世界3D打印技術產(chan) 業(ye) 大會(hui) 上,中國3D打印技術產(chan) 業(ye) 聯盟秘書(shu) 長、亞(ya) 洲製造業(ye) 協會(hui) 首席執行官羅軍(jun) 說,中國有望在近年躍升為(wei) 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場,中國的3D打印市場約在3年內(nei) 從(cong) 目前的約10億(yi) 元人民幣增長到100億(yi) 元。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