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下午5時許,武漢鋼鐵(集團)公司與(yu) 德國蒂森克虜伯激光拚焊接集團麵向全球同時公開宣布:雙方已辦理完畢所有相關(guan) 政府審批手續,並正式完成交割。這標誌著武鋼已全麵完成對蒂森克虜伯激光拚焊業(ye) 務的收購工作。
蒂森克虜伯激光拚焊接集團是激光拚焊板的發明製造商,主要從(cong) 事激光拚焊板產(chan) 品的研發、製造與(yu) 銷售,自1985 年成立至今,該集團擁有16家工廠,分布在德國、瑞典、意大利、土耳其、美國、墨西哥和中國,擁有員工930名(德國約300名)。最近的年銷售額達到7.4億(yi) 歐元。已經占有全球激光拚焊產(chan) 品40%的市場份額。2012年9月,武鋼與(yu) 蒂森克虜伯簽署了轉讓激光拚焊板公司的協議書(shu) ,並成立武鋼集團國際激光拚焊有限公司,注冊(ce) 地在德國杜伊斯堡。
據了解,成立後的武鋼集團國際激光拚焊有限公司,將主要向汽車行業(ye) 提供使用於(yu) 車身係統的激光拚焊產(chan) 品。激光拚焊產(chan) 品是通過激光將不同鋼種、厚度或工藝的單獨鋼板焊接而成的產(chan) 品,這將大大減輕汽車的重量及製造成本,達到安全節能的目的。
武鋼將借助其在海外的14家機構資源和蒂森克虜伯成熟的激光技術及國際市場經驗,不斷提高國際競爭(zheng) 力,加快向汽車鋼供應行業(ye) 穩步發展,打造專(zhuan) 業(ye) 的汽車板生產(chan) 基地,實現武鋼品牌在高端汽車零部件領域的進一步突破。
武鋼收購激光拚焊“鼻祖”的背後故事
2012年9月28日上午10點30分,武鋼大廈二樓會(hui) 議廳,武漢鋼鐵(集團)公司(以下簡稱‘武鋼’)獨家收購蒂森克虜伯公司(以下簡稱‘蒂森’)旗下激光拚焊集團的簽約儀(yi) 式正式舉(ju) 行。
蒂森激光拚焊集團共包括在歐洲、美洲等7個(ge) 國家的14家工廠,武鋼全資收購該集團的全部股權和業(ye) 務。目前,待報請雙方監管機構和相應監管部門批準後,將正式進行股權交割。
對多元化結構的蒂森而言,出售激光拚焊集團是其投資優(you) 化組合中必然的一步;反觀武鋼,不僅(jin) 可以用較短的時間進軍(jun) 高端汽車板市場,從(cong) 戰略上講,更是幫助其完善了全產(chan) 業(ye) 鏈的布局。而這一點,在當下鋼鐵行業(ye) 全麵下滑的背景下,被認為(wei) 是一劑良方。
塵埃終落定
9月28日之後,武鋼收購激光拚焊項目組成員終於(yu) 可以暫時鬆一口氣,從(cong) 去年8月得到消息到正式簽約,一年多的時間,收購終於(yu) 取得實質性進展。一名項目組工作人員將過去一年馬不停蹄的工作描述為(wei) “戰爭(zheng) ”。
其實,早在去年5月,蒂森集團就開始優(you) 化其投資組合,調整經營結構,打算剝離激光拚焊集團。但是,直到3個(ge) 月後,武鋼才在與(yu) 同行的交流過程中得知這一消息,並開始與(yu) 蒂森集團負責此次激光拚焊出售業(ye) 務的並購部進行了前期的溝通聯係。11月1日,武鋼向蒂森提交了收購意向書(shu) ,收購工作正式開始。據項目組工作人員介紹,蒂森原定11月2日為(wei) 提交無約束力報價(jia) 書(shu) 的截止日期,但由於(yu) 武鋼得到激光拚焊集團出售消息較晚,無法按此時間提供。其間,經過反複的溝通,蒂森將武鋼提交無約束力報價(jia) 書(shu) 的時間兩(liang) 次延長,由最初的11月2日到最後的11月18日,最終武鋼成功入圍。
“那一次真的是有驚無險。”工作人員稱。抓住了來之不易的機會(hui) ,隨後武鋼開始了對激光拚焊集團以及14家工廠的財務、法律、運營、技術、保險、反壟斷等方麵的盡職調查,並於(yu) 今年2月24日提交了約束力報價(jia) 書(shu) ,並最終入圍第三階段。
2012年3月15日,武鋼開始與(yu) 蒂森進行股權轉讓條款談判,直到9月28日雙方最後簽字,曆時半年。
8月下旬,還有媒體(ti) 報道蒂森將出售該集團給武鋼的消息,但當時雙方都未作出正麵回應。工作人員介紹,當時,蒂森與(yu) 武鋼並未就股權買(mai) 賣協議達成一致,所以雙方並未表態。
從(cong) 開始正式談條件到最後簽約,項目組奔走於(yu) 中德兩(liang) 地,“對股權轉讓框架協議與(yu) 79個(ge) 附屬協議進行了20多輪各種形式的談判,一共解決(jue) 了200多個(ge) 爭(zheng) 議問題”。
簽約結束之後,項目組的工作人員均表示,“雖然還需要等待相關(guan) 機構批準,但心裏一塊兒(er) 石頭落地了”。
蒂森的資產(chan) 優(you) 化
蒂森本來就是一個(ge) 多元化的集團,如果它有更賺錢的業(ye) 務或者其本身想要將發展重點轉向其他領域,那麽(me) 它剝離這個(ge) 業(ye) 務就是可以理解的。”一位不願具名的業(ye) 內(nei) 分析師向新金融記者分析道。
蒂森官網介紹,“蒂森是多元化發展的集團,在全球80多個(ge) 國家擁有180000名雇員,2010/2011財年,銷售收入490億(yi) 歐元。”
雖然蒂森是德國最大的鋼鐵產(chan) 業(ye) 集團,但其非鋼產(chan) 業(ye) 占五成份額,其他產(chan) 業(ye) 包括汽車技術、電梯等,其中電梯製造更是成為(wei) 全球三大生產(chan) 商之一。
2011年1月,海裏希·赫辛根接任蒂森董事會(hui) 主席一職後,更是加強了“多元化”的理念,並開始調整公司結構,漸漸弱化公司的鋼鐵板塊所占比率。
於(yu) 是,2011年5月13日,蒂森作出了一個(ge) 綜合性的戰略發展計劃,以推進其競爭(zheng) 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這個(ge) 計劃包括進行資產(chan) 優(you) 化組合,轉型經營和大幅度改善經營業(ye) 績,而此次的出售也被蒂森視作“穩步推進戰略發展規劃”。在蒂森發布的新聞中顯示,“此次出售下屬激光拚焊公司,是蒂森克虜伯集團實施資產(chan) 優(you) 化組合的又一項舉(ju) 措,隸屬集團於(yu) 2011年5月13日公布的整體(ti) 整合方案之中。”
今年8月,赫辛根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也表示,一直在根據需要調整公司結構,“通過剝離一些業(ye) 務我們(men) 可以獲得新的戰略空間以及資金空間,使得我們(men) 能夠對增長領域進行投資。”
8月10日,蒂森發布的三季度財報中,“投資優(you) 化跟蹤”一頁顯示,截至第三季度,已經有金屬成型集團、Xervon、Waupaca等被出售或者剝離。
來自蒂森集團最新的消息是,“目前集團於(yu) 去年公布的整合計劃正在按部就班地進行,隸屬整合計劃的約95%需剝離業(ye) 務已簽署出售或完成整合”。
據武鋼方麵介紹,激光拚焊集團在蒂森所有業(ye) 務中的發展屬於(yu) 正常。數據顯示,2011財年銷售收入約7億(yi) 歐元,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6450萬(wan) 歐元。“蒂森是出於(yu) 業(ye) 務調整需要,優(you) 化投資組合而出售其激光拚焊業(ye) 務”。
據了解,當時美國和中國一些企業(ye) 集團也參與(yu) 了收購,但最終,蒂森還是選擇了武鋼。
在上述分析師看來,無論選擇誰,“這一塊兒(er) 資產(chan) 肯定是要出售的”。他認為(wei) ,國外鋼鐵行業(ye) 的發展已經幾近飽和了,換言之,很多發達國家的需求是比較穩定的。這就決(jue) 定了國外的鋼鐵企業(ye) 在主業(ye) 上進一步擴大規模的可能性不大,所以就會(hui) 向相關(guan) 行業(ye) 或者跨度更大的行業(ye) 去謀求發展。“因此,蒂森進行優(you) 化投資將這塊兒(er) 剝離出去,是可以理解的”。
發力高端製造
在武鋼看來,收購會(hui) 對公司的汽車板銷售形成有力支撐,在高端汽車零部件領域有更高層次的突破,從(cong) 而使武鋼成為(wei) 具有全球競爭(zheng) 力的汽車板精品生產(chan) 基地,大幅度提升其核心競爭(zheng) 力。
“武鋼的這次收購是撿了這個(ge) 領域裏麵的一塊兒(er) 肥肉,這次收購可以看作是其發展尖端汽車鋼材製造業(ye) 務的一個(ge) 裏程碑。”上述分析師認為(wei) 。同時,這也是武鋼曆史上首次收購海外高端鋼鐵製造業(ye) 務。
蒂森激光拚焊板集團主要從(cong) 事激光拚焊板產(chan) 品的應用開發、製造、銷售、經銷和出口,並提供售後服務。總部設在德國杜伊斯堡,其主要產(chan) 品激光拚焊板是汽車的核心材料之一,主要用於(yu) 汽車零部件的加工,實現汽車減重。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蒂森就已經有了激光拚焊技術。在上述分析師眼中,蒂森既是激光拚焊板的發明製造商,也是這個(ge) 行業(ye) 的主要供貨商,“行業(ye) 地位舉(ju) 足輕重”。這一點用數據便可以證實。
據了解,蒂森激光拚焊集團占全球激光拚焊產(chan) 品市場份額的40%左右。武鋼援引德勤會(hui) 計師事務所2月份出具的財稅盡職調查報告顯示,2011財年產(chan) 量5830萬(wan) 片,銷售收入7.068億(yi) 歐元,淨利潤3290萬(wan) 歐元,比2010財年增長4.7%
武鋼之所以押寶在此項目上,一方麵,因為(wei) 其相信未來3-5年汽車全球市場會(hui) 保持穩定增長趨勢,“各國越來越強調汽車的節能減排、重視汽車的安全性給激光拚焊板市場帶來了強勁的市場增長空間,尤其是中國和北美市場會(hui) 持續增長。武鋼將支持激光拚焊集團在中國和北美的擴建計劃。”武鋼外宣辦主任孫勁對新金融記者說。
同時,此前蒂森的拚焊板產(chan) 品廣泛用於(yu) 國際著名汽車廠商如戴姆斯-克萊斯勒、寶馬、通用、大眾(zhong) 和福特等。
“這個(ge) 項目恰恰和武鋼的產(chan) 品有很大的相關(guan) 性,在汽車板方麵,國內(nei) 一直是寶鋼做得比較好,武鋼汽車板是最近幾年才逐漸擴大規模的。現在可以借助這一收購在汽車板市場上有更大的作為(wei) ,將產(chan) 品擠入寶馬、奔馳的采購渠道。”上述分析師稱。
另一方麵,蒂森的產(chan) 品主要銷往歐洲、美洲和中國,這樣既有利於(yu) 武鋼的產(chan) 品向海外市場進行擴張,更符合武鋼“走出去”和國際化經營戰略。
早在2010年,武鋼就將其與(yu) 國際著名公司如蒂森、新日鐵等在技術方麵的合作看作其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大成果。
收購蒂森克虜伯激光拚焊集團後,“武鋼可以借助蒂森的技術、管理、產(chan) 品及品牌的巨大優(you) 勢,在一個(ge) 較短的時間,以相對較小的成本迅速完成國際化經營戰略布局”。
武鋼方麵稱,根據雙方約定,收購後武鋼有權在一定時間內(nei) 使用TK品牌標識,在繼續支持激光拚焊業(ye) 務做大做強的同時,武鋼會(hui) 逐步創造自己的標識和品牌。
另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國,激光拚焊技術起步較晚。2006年9月,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與(yu) 日本IHI公司共同合作開發出我國第一條全自動激光拚焊生產(chan) 線樣機。
上述分析師介紹,目前我國汽車用拚焊板生產(chan) 的核心技術主要還是依靠引進,沒有形成自主知識產(chan) 權,“與(yu) 國外先進企業(ye) 蒂森克虜伯和安賽樂(le) 米塔爾公司相比,無論是生產(chan) 技術,還是產(chan) 品品種,還有很大差距。”他認為(wei) ,武鋼的這一舉(ju) 措可以縮小這種差距。 打造完整產(chan) 業(ye) 鏈
武鋼總經理鄧崎琳曾強調,“做強主業(ye) ,適度多元,是世界一些優(you) 秀企業(ye) 的重要戰略和成功經驗”。如今,國內(nei) 外先進鋼鐵企業(ye) 都普遍延伸了上下遊的資源鏈、產(chan) 品鏈、技術鏈,發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開辟新的增長點。
過去,武鋼的海外戰略一直以資源型投資為(wei) 主,海外礦山成為(wei) 其上遊產(chan) 業(ye) 鏈的重中之重。此次收購蒂森激光拚焊集團,表明武鋼在向下遊行動,打造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
在武鋼給新金融記者的回複中指出,“按照集團公司關(guan) 於(yu) 延伸產(chan) 業(ye) 鏈加快剪配工廠建設的戰略,武鋼股份(2.43,0.01,0.41%)營銷總公司一直在努力尋找增加鋼材加工量,擴大貿易量,形成從(cong) 鋼鐵原料、產(chan) 品到鋼材深加工(含激光拚焊)完整產(chan) 業(ye) 鏈的機會(hui) 。”
這次的收購,無疑給了武鋼這樣的機會(hui) 。對於(yu) 這次收購,孫勁表示,“最大的好處是鋼鐵產(chan) 品的產(chan) 業(ye) 鏈得以有效延伸”。
由於(yu) 供需嚴(yan) 重失衡,中國鋼鐵企業(ye) 在過去的一年裏全麵下滑,進入寒冬。“中國的鋼鐵企業(ye) 盡管目前遇到困境,但畢竟還是需要發展的。通常意義(yi) 上的發展,一個(ge) 是產(chan) 能擴張,一個(ge) 是轉型,還有就是打造全產(chan) 業(ye) 鏈。”上述分析師認為(wei) ,不同類型的企業(ye) 可以做不同的選擇,“對武鋼這樣有實力的大型鋼企而言,打通產(chan) 業(ye) 鏈上下遊是很重要的。”
“目前,中國鋼鐵行業(ye) 的發展麵臨(lin) 著市場空間縮小產(chan) 能過剩的局麵,鋼鐵企業(ye) 不應該僅(jin) 僅(jin) 去生產(chan) 和銷售鋼材,更應該上遊向礦石資源延伸,下遊向加工配送延伸。”該分析師分析,上下遊產(chan) 業(ye) 鏈打通之後才能提高市場競爭(zheng) 力。
在他看來,要打通產(chan) 業(ye) 鏈,收購是快速介入的一種常見手段。加之,目前歐洲金融危機造成的資金短缺,也為(wei) 中國企業(ye) “走出去”並購海外資產(chan) 提供了非常好的機會(hui) ,“現在的收購成本可能比較低一些”。
與(yu) 所有參與(yu) 境外收購的企業(ye) 一樣,武鋼對中外文化的融合以及收購初期管理上的磨合還是有些擔心。目前武鋼承諾收購後“三個(ge) 不變”:目標公司現行的管理體(ti) 係不變;目標公司現有人員不變;目標公司人員待遇不變。 在上述分析師看來,到目前為(wei) 止,從(cong) 經營策略來講,雙方還都是各取所需了。“蒂森由於(yu) 自身的戰略計劃想要出售,而武鋼正好可以借力發展汽車板這個(ge) 產(chan) 品,搶占國內(nei) 和國際的市場份額,有可能成為(wei) 新的增長點”。
但他也坦承,至於(yu) 收購以後項目到底能不能盈利,不僅(jin) 要看前期一些財務方麵的預測是否準確,還取決(jue) 於(yu) 武鋼自身的經營能力。
按照德勤的盡職調查報告,此項目預計2013財年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4400萬(wan) 歐元(扣除少數股東(dong) 權益後)。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