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wei) :設備升級換代後的武重新廠。

圖為(wei) :中地數碼深圳大樓。武漢風脈科技的技術創新,為(wei) 風“把脈”,能準確預測未來幾天的風力發電效果,可大大提升風力發電效率。
核心提示:不創新一定會(hui) 死,但創新不一定會(hui) 死。現在到了“創新2.0”時代,是政府以企業(ye) 為(wei) 中心、企業(ye) 以用戶為(wei) 中心的服務型社會(hui) 。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ye) ,唯有創新才有發展。
作為(wei) 中國三大自主創新示範區之一,武漢東(dong) 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簡稱:中國光穀)已經形成國內(nei) 最大的光電子信息產(chan) 業(ye) 集群,全球首台71英寸LCOS激光顯示器、世界“紅光NVD高清視盤機”等一大批創新成果在這裏誕生。
與(yu) 北京中關(guan) 村、上海張江兩(liang) 大自主創新示範區相比,中國光穀仍有較大的差距。但中國高新區協會(hui) 理事長張景安卻堅信光穀是中國自主創新最具希望的代表,甚至認為(wei) 光穀引領世界是早晚的事。
業(ye) 界為(wei) 何如此看好中國光穀未來的發展前景呢?本刊記者最近走進中國光穀,選擇“老、中、青”三家典型自主創新型企業(ye) ,探尋企業(ye) 創新源源不斷的內(nei) 動力。
“放鬆技術就會(hui) 徘徊”
本月10日,武漢中地數碼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地數碼”)將在西安舉(ju) 辦MapGIS(地理信息係統)二次開發研討會(hui) ,目的是讓創新技術服務於(yu) 用戶,並培訓一批適應GIS研發運用的人才。
目前,中國有10個(ge) 產(chan) 業(ye) 集群被科技部認定為(wei) 首批創新型產(chan) 業(ye) 集群試點,中國光穀地球空間信息及應用服務創新型產(chan) 業(ye) 集群入選,中地數碼就是該集群的核心企業(ye)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從(cong) “神一”到“神十”的飛船返航搜救係統,都烙下了中地數碼的印跡。
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公司就成功自主研製出“彩色地圖編輯出版係統MapCAD”,結束了中國千百年來傳(chuan) 統手工製圖的曆史。
“這項技術的突破讓過去需花幾百萬(wan) 元引進的國外係統,如今隻需花費幾萬(wan) 元就能完成,且自主係統性能還比國外的好。”中地數碼總裁助理、國土事業(ye) 部總經理徐凱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稱。
他說,這項誕生在光穀的技術創新,對中國空間地理信息產(chan) 業(ye) 做出了巨大貢獻。過去,中國人對礦山的階段性分布圖均采用國外技術繪製而成,自創的MapGIS技術避免了國外窺探國內(nei) 礦業(ye) 資源的可能。
本世紀初,麵臨(lin) 著全球通信、互聯網等行業(ye) 企業(ye) 的競爭(zheng) 壓力,這使得很多人對於(yu) 地理信息企業(ye) 未來發展存在擔憂。該產(chan) 業(ye) 同行或被收購,或紛紛轉行,僅(jin) 中地數碼存活了下來。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中,為(wei) 何最後的勝出者是中地數碼呢?
“如果放鬆了對技術的創新,那麽(me) 我們(men) 就會(hui) 徘徊。”在中地數碼,徐凱時常聽到這樣的話,“對於(yu) 一個(ge) 高新技術企業(ye) 而言,技術是生命,創新是靈魂。”目前,中地數碼科技人員占公司比例達95%,科研經費約占總投入80%。
從(cong) 最初誕生MapCAD到今年領先於(yu) 全球的MapGIS IGSS共享服務平台,光穀已成為(wei) 世界GIS產(chan) 業(ye) 創新的核心區。
人才改寫(xie) 產(chan) 業(ye) 版圖
技術創新,離不開人才的支撐。
距離中地數碼直線距離200米開外,葉毅曾兩(liang) 度入選中國光穀“3551海外人才引進計劃”。他是風脈(武漢)可再生能源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他說,公司在處理高程數據(地形數據)時,會(hui) 運用到中地數碼的軟件係統,“光穀產(chan) 業(ye) 配套體(ti) 係的完善,讓我深信回國創業(ye) 定能成功。”
這家創辦於(yu) 2009年的服務新能源行業(ye) 的公司,不僅(jin) 讓風過留痕,掌握風的速度、能量等各項參數,還能為(wei) 風“把脈”,準確預測未來幾天的風力發電效果——而這將涉及前期選址、設計、科研等工作。
“為(wei) 一家能源企業(ye) 打造全生命周期一站式技術服務,在中國,我可以肯定地說,僅(jin) 我們(men) 一家。”葉毅自豪地告訴本刊記者,稱“這項服務能讓風力發電站提高至少7%的容量係數,每年能帶來2.34億(yi) 元的直接效益。”
2009年,葉毅在美國一家風力及太陽能發電公司任高管,該公司在能源行業(ye) 位居北美第一、全球第二。與(yu) 此同時,來自武漢的葉毅獲悉家鄉(xiang) 正推出“3551人才計劃”,全力打造光穀“人才特區”。
此時,光穀正著力打造全國新能源環保產(chan) 業(ye) 高地。葉毅也進入了光穀的視線,他的歸來將讓中國在功率曲線測試和風電場後評估技術上的空白得以彌補。
葉毅回憶稱,當年經過兩(liang) 度回國與(yu) 東(dong) 湖示範區溝通,示範區給了他許多政策支持及創業(ye) 建議,這讓他倍感溫馨。企業(ye) 在注冊(ce) 時,光穀還給他送來了“大禮包”,公司剛成立就成為(wei) 武漢市首家同時享受“雙零”優(you) 惠政策(即“零費用”、“零首付”)的企業(ye) 。#p#分頁標題#e#
“我們(men) 將用5年時間打造國內(nei) 第一品牌,到2023年將代表中國站上世界舞台。”葉毅心懷遠大目標,並透露明年上半年,將有一項世界級的創新在光穀誕生。
借助“千人計劃”、“3551人才引用計劃”等政策,光穀人才集聚效應突顯。世界級納米專(zhuan) 家王肇中來了,激光行業(ye) 領軍(jun) 人物閆大鵬來了,探測癌症的先行者孫小蓉來了數百名高端人才攜“獨門武器”登陸光穀,正在改寫(xie) 全國乃至全球產(chan) 業(ye) 版圖。
“創新1.0是以企業(ye) 、政府為(wei) 核心,為(wei) 用戶生產(chan) 市場產(chan) 品及公共產(chan) 品。” 葉毅認為(wei) ,現在到了創新2.0時代,是政府以企業(ye) 為(wei) 中心、企業(ye) 以用戶為(wei) 中心的服務型社會(hui) 。不論是政府還是企業(ye) ,唯有創新才有發展。
顯然,在創新2.0方麵,光穀已邁出了實質性步伐。
輕裝上陣剝離“贅肉”
在光穀,一批有著逾50歲高齡的“武”字頭老企業(ye) ,通過體(ti) 製機製創新,不僅(jin) 重新煥發活力,還引領我國高端裝備製造業(ye) 從(cong) “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中國兵器工業(ye) 集團武漢重型機床集團公司(簡稱“武重”)就在這裏。少年武重靠仿製前蘇聯重型機床起步。但步入市場經濟時代,“共和國長子”的光環逐漸暗淡下來,麵對殘酷的市場競爭(zheng) ,武重開始為(wei) 生存而戰。
在最艱苦的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許多老企業(ye) 半死不活,但武重通過體(ti) 製機製創新,不僅(jin) 活了下來,還給全國提供了自主創新的樣本。
一位武重退休老員工向本刊記者回憶這段曆程時感慨頗多:武重雖小,但五髒俱全。2000年前,武重是個(ge) 有著環衛和社會(hui) 治安、醫院、幼兒(er) 園等各類服務的小社會(hui) 。通過體(ti) 製機製創新,武重主動剝離“贅肉”,輕裝上陣,裁員過半,僅(jin) 留核心技術人員,並專(zhuan) 攻重型和超重型機床市場。也就是在2000年,武重告別“九連虧(kui) ”,實現125萬(wan) 元的盈利。
此外,近年來武重還啟動了技術轉化機製,成立數家相關(guan) 子公司,企業(ye) 技術中心與(yu) 各子公司以技術合同為(wei) 基礎,調動各廠生產(chan) 積極性。“這縮短了產(chan) 品研發周期,提高了技術創新的時效性。”
“有些技術難題企業(ye) 攻克不了,我們(men) 請來院士,實現科技與(yu) 經濟‘兩(liang) 張皮’融合的新樣本。”他舉(ju) 例詳解,去年,武重就把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段正澄的“家”搬進了企業(ye) ,讓頂尖科技找到了落腳點,研發出“重型七軸五聯動車銑複合加工機床”,一舉(ju) 填補國內(nei) 空白。
隨著2007年底整體(ti) 搬遷至光穀,武重對原有老設備升級換代。2010年,武重新廠全麵投產(chan) ,目標到2015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yi) 元,實現“再造一個(ge) 新武重”。
武重走出漂亮的“V”字形曲線靠什麽(me) ?唯有適應市場需求,不斷推進體(ti) 製機製創新。如今,光穀以武重為(wei) 龍頭的高端裝備製造業(ye) ,不再僅(jin) 滿足國內(nei) 市場需求,“中國創造”的產(chan) 品遠銷歐美等裝備製造業(ye) 強國,實現了“自己的飯碗主要要裝自己生產(chan) 的糧食”。相關(guan) 鏈接:專(zhuan) 家點評
鄒德文(湖北省委黨(dang) 校副校長)
技術是生命,創新是靈魂,中地數碼據此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的中國GIS發展之路。中地數碼的成功主要有三點:一是立誌自主創新,核心技術是花錢買(mai) 不來的,外企不會(hui) 輕易放棄由壟斷技術帶來的壟斷利益,隻有自主創新,才能打破技術壟斷,才能不受製於(yu) 人,才能保護好本國的國家利益;二是找準創新的路徑,創造新一代開發模式,搶占製高點,占領產(chan) 業(ye) 鏈的高端;三是持續創新,並形成了持續創新的科技人員隊伍(科技人員占95%)和科研經費投入機製(占總投入80%),成為(wei) 全球最全GIS解決(jue) 方案的平台供應商。
張燕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中部地區的大城市帶和西部大城市帶要崛起,需要更多的白領和金領等全球化人才。人才推動創新的趨勢將徹底改變中國經濟和社會(hui) 未來發展的麵貌。現在講研發、創新、創意、設計,就是對知識和技術前所未有的需求。如今,全球知識積累、人才集聚、創新成果集中在什麽(me) 地方?應該仍然是美國、日本和歐洲的大三角地區。
中國要走向創新,就需要發展先進的技術,就會(hui) 有更多的國內(nei) 人才到世界各國留學,今後將有越來越多的研發中心、信息中心、人才中心建立,這些海歸人才讓中國緊跟世界知識積累和技術進步的步伐。
秦尊文(湖北省社會(hui) 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經濟學家熊彼特是創新理論的奠基人。他認為(wei) 隻有實現創新,才能打破經濟低層次均衡狀態,躍進到高層次的均衡水平,使經濟獲得向前發展的動力。後來的創新理論就分成了兩(liang) 個(ge) 分支學科:技術創新和製度創新。武重集團的創新機製涵蓋的五大體(ti) 係,實質上可以歸並為(wei) 技術創新與(yu) 製度創新。武重走出漂亮的“V”字形曲線,靠的就是將兩(liang) 者有機地結合起來。#p#分頁標題#e#
新製度經濟學認為(wei) ,製度變遷決(jue) 定技術創新,而不是技術創新決(jue) 定製度變遷。目前我國自主創新的首要問題仍然是製度創新,通過製度創新促進技術創新,通過製度創新與(yu) 技術創新的協調互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在此基礎上的經濟持續穩定增長,這是建立創新型國家和創新型城市的現實選擇。武重由戰略管理層、管理操作層統領新管理體(ti) 製創新,保證創新決(jue) 策的科學性與(yu) 權威性。武重實現再造,讓人們(men) 豎起了“V”形手勢。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