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就像河灘上沒有棱角的石頭一樣讓人忍不住想去觸摸,握在手裏非常貼合。日本蜻蜓鉛筆公司2013年3月推出的修正帶“MONO ergo”的特點是,采用柔和的造型,能夠讓用戶自然地形成正確的握持方式,而且很容易拉出直線。
蜻蜓鉛筆稱,該公司在日本修正帶市場上保持份額首位已長達十多年,但問題是該市場已經飽和,“目前修正帶在日本的認知率基本已達到100%”。要在似乎已經飽和的市場上實現持續增長,必須得有“後招”。
於(yu) 是,該公司商品策劃部計劃一課擔當課長誌水秀雄將目光投向了“由於(yu) 修改時修正帶帶芯總斷而覺得不好用、從(cong) 而疏遠這種商品的用戶層”。如果能夠消除他們(men) 覺得不會(hui) 用的心理負擔,勢必會(hui) 促進市場擴大。MONO ergo的造型研發就這樣開始了。

模擬+數字
由於(yu) 徹底追求易用性,其造型誕生的過程類似手工作業(ye) 。首先參與(yu) 共同研發的金澤大學教授柴田克之與(yu) 蜻蜓鉛筆商品策劃部創意設計科的黑沼宏美,通過手工切削發泡樹脂製作出外形,並利用由此製成的模型進行用戶測試。然後根據測試結果,再次用手工切削形狀。這種以人為(wei) 中心的流程似乎沒有數字技術插足的餘(yu) 地,但3D打印機卻成了這一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用發泡樹脂材料,能製作出一定形狀,但要實施有效的實驗,則還不夠。因為(wei) 發泡樹脂太輕,而且觸感不佳,還容易滑手,在影響實驗結果的表麵加工方麵還達不到令人滿意的水平。
![]() |
| 蜻蜓鉛筆的修正帶“MONO ergo”。為了讓此前不使用修正帶的人使用,開發商品時追求任何人都能熟練消去字跡的造型設計。 |
蜻蜓鉛筆稱,該公司先用3D掃描儀(yi) 使手工切削的發泡模型實現了數字數據化,然後使用名為(wei) “Freeform”的3D建模軟件進行表麵光滑處理。有時也要進行防滑等外觀處理。 該公司在造型開發中采用了使重量接近於(yu) 實際商品、同時用3D打印機重新輸出並進行實驗的流程。
細膩的圓弧及曲麵隻有手工製作才能表現出來。此外,開發人員還進行了數字技術特有的精密處理,從(cong) 而建立起了能夠實施前所未有的有效的用戶測試的環境。
改變內(nei) 部設計的造型設計能力
反複進行實驗和修正的造型開發流程如下圖所示。這是蜻蜓鉛筆首次在開發修正帶時進行這種基於(yu) 人體(ti) 工學的用戶測試。

設計時,首先設定了預備實驗時間,根據實驗過程,反饋其結果提高易用性。
首先,讓柴田教授用發泡樹脂製作出忽略內(nei) 部構造的、覺得用起來會(hui) 比較方便的形狀,然後用3D打印機製成實驗模型並進行測試。根據測試結果加以改進後,再次向實驗對象調查主觀易用性,結果,平均評價(jia) 分數提高了15%。
根據這一結果,蜻蜓鉛筆決(jue) 定在新的主力商品中采用相同的開發流程。首先根據預備實驗中獲得的技術經驗開發出了樣品模型。一邊與(yu) 現有商品的形狀作對比,一邊反複進行實驗,最後形成了現在的形狀。
3D打印機還在後來考慮機構設計及內(nei) 部構造時發揮了巨大作用。直接沿用原來的部件時,整體(ti) 尺寸是多少?不得不更改尺寸時,易用性如何、是否會(hui) 失去商品的魅力?開發人員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反複驗證。
最後,蜻蜓鉛筆決(jue) 定優(you) 先考慮新設計的造型方案,重新開發內(nei) 部構造。在這種實際接觸並進行驗證的態度的指引下,該公司製造產(chan) 品的態度開始轉向優(you) 先考慮用戶體(ti) 驗,而不是製造者是否方便。
如果沒有3D工具,恐怕MONO ergo就不會(hui) 誕生,但蜻蜓鉛筆的商品策劃與(yu) 設計團隊以前完全沒有接觸過3D CAD等數字造型設計工具。
模型的3D掃描和3D數據製作工作由銷售3D工具並提供設計開發谘詢服務的KsDesignLab公司負責。即便廠商不具備3D CAD方麵的知識和技能,隻要方法正確,就不難受惠於(yu) 3D打印機。
隨著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的興(xing) 起,人們(men) 開始認識到輕鬆製作3D數據的重要性。順著這股潮流,3D掃描等數據製作用硬件以及可輕鬆進行建模的軟件也開始進化。如果能夠完善數據製作環境,使任何人都能輕鬆製作出可以運用3D打印機的數據,那麽(me) ,企業(ye) 內(nei) 的任何人都能參與(yu) 產(chan) 品製造。屆時,企業(ye) 的創造性必定會(hui) 大大提高。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