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工業(ye) 大學(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創建於(yu) 1960年,是一所以工為(wei) 主,理、工、經、管、文、法相結合的多科性北京市市屬“211工程”重點大學,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ang) 計劃”首批61所試點高校之一。1981年成為(wei) 國家教育部批準的第一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1985年成為(wei) 博士學位授予單位。1996年12月學校通過國家“211工程”預審,正式跨入國家二十一世紀重點建設的百所大學的行列。
在北京工業(ye) 大學老圖書(shu) 館樓內(nei) ,有一家不大的專(zhuan) 利事務所。每天,事務所裏都人來人往,很是熱鬧。很多北工大的老師都以為(wei) 這是一家“校辦企業(ye) ”。實則不然,這其實是一家校外的知識產(chan) 權代理公司,隻不過“顧客群”以北工大的為(wei) 主。雖然“顧客群”規模不大,但並不意味著“生意”不好。幾年下來,這家小小的專(zhuan) 利事務所幹得倒也是紅紅火火。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我們(men) 就建立了專(zhuan) 門的專(zhuan) 利事務所。到90年代,我們(men) 又成立了專(zhuan) 利管理科,乃至後來的知識產(chan) 權辦公室,應該說我們(men) 的知識產(chan) 權工作是一直走在前麵的。”北京工業(ye) 大學科技處處長石照耀如是說。
如果說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北工大的知識產(chan) 權工作“走在前麵”的話。那麽(me) 近些年,該校的相關(guan) 工作非但沒有“掉隊”,反而有了更多的領先。
近年來,北京工業(ye) 大學的專(zhuan) 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均實現了快速增長。根據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公布的數據,至2012年底,該校有效發明專(zhuan) 利1049件,在全國千餘(yu) 所高校中排名20位;從(cong) 1992年至2010年的十幾年間,該校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1039件,在國內(nei) 高校高居第二。根據北京市知識產(chan) 權局的統計,2011年該校授權專(zhuan) 利603件,這一數字僅(jin) 次於(yu) 清華大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在京內(nei) 高校中名列第三。
2012年初,北京知識產(chan) 權工作會(hui) 在京舉(ju) 行。作為(wei) 京內(nei) 高校的唯一代表,北京工業(ye) 大學副校長張愛林在發言中透露,2011年度北工大知識產(chan) 權轉化金額首次突破2000萬(wan) 元。
也是在2011年,該校激光學院教授王智勇研究團隊一次性完成48項專(zhuan) 利轉移,合同金額1160萬(wan) 元。轉讓方投資1.2億(yi) 元,已在北京建立研發生產(chan) 基地。
激光技術一直是中國政府重點扶植的一項高新技術。從(cong) 1963年當時的全國科技發展規劃以及後來的“六五”“十五”計劃到目前國家製定的《2006—2020年國家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激光都被明確列為(wei) 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在國家“十一五”計劃中,中國政府已把激光列為(wei) 關(guan) 鍵支撐技術。因此,北京工業(ye) 大學也建立了自己的激光工程研究院。
該激光工程研究院由國家產(chan) 學研激光技術中心、中德激光技術中心和北京市激光技術實驗室組成,是我國先進的激光現代製造科學與(yu) 技術的研究開發基地和人才培養(yang) 基地,以科研及博士後、博士生、碩士生培養(yang) 為(wei) 主要任務。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激光與(yu) 物質相互作用、激光焊接、切割、打孔、熔覆、表麵改性、材料製備和金屬零件激光快速成型等的新原理、新方法、新工藝和新技術;特種材料和特種結構的激光加工、激光加工外圍係統、激光加工過程檢測與(yu) 控製等。本學科方向以多學科交叉、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並重為(wei) 主要特色。近幾年來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攻關(guan) 計劃項目、北京市各類重點科技項目以及企業(ye) 技術改造重點工程項目等三十餘(yu) 項。
激光工程研究院王璞教授及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報道了碳化矽外延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被動鎖模光纖激光器等先進科研成果;同時在高功率光纖激光器、高功率光纖超熒光源等研究方向取得數項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並掌握了高功率光纖激光器研究的部分核心/關(guan) 鍵技術。環境與(yu) 能源工程學院汪夏燕教授首次提出運用流體(ti) 動力色譜法獲得DNA在二維受限的微納毛細管通道內(nei) 的運動數據,為(wei) “芯片實驗室”研究發展提供了重要依據。
作為(wei) 一所地方高校,北京工業(ye) 大學取得如此成績的訣竅在哪裏?在回答這一問題時,石照耀重點強調了“政策”二字:“我們(men) 需要擬定合適的政策,為(wei) 師生設定正確的導向。”
比如,為(wei) 了激發師生申報發明專(zhuan) 利的熱情,北工大規定,對校內(nei) 師生的專(zhuan) 利申請實行全額資助,每年學校為(wei) 此要花費400餘(yu) 萬(wan) 元;再比如,為(wei) 了規範師生在申請專(zhuan) 利中的行為(wei) ,減少不必要的麻煩,北工大加強了知識產(chan) 權管理製度建設,完善了整體(ti) 的管理流程,從(cong) 而讓師生的專(zhuan) 利申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應該說,兩(liang) 年前的成績,隻是近年來北京工業(ye) 大學科技成果轉讓工作的一個(ge) 縮影。我們(men) 希望通過我們(men) 的工作,能真正讓科技進步服務生產(chan) 生活,這才是我們(men) 工作的最終目的。”石照耀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