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計算機軟件,將建好的哨子3D模型拷貝到3D打印機上,點擊打印,打印機噴頭開始在鑄模托盤工作。隨著原料的輸出,一個(ge) 簡易的哨子就做好了。昨日,記者在河南師範大學物理與(yu) 電子工程學院見到了這件純手工打造的低成本的3D打印機。

平時喜歡科技發明與(yu) 製作
3D打印的理念起源於(yu) 19世紀末的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得以發展和推廣。但是由於(yu) 建造成本較高,並未大規模地投入使用。
“目的很簡單,就是想讓自己學到的知識轉化為(wei) 一種實物。”劉正陽說起他做3D打印機的初衷,“我平時很喜歡做一些新奇的東(dong) 西,喜歡科技發明與(yu) 製作。但是很多設備的價(jia) 格太高,根本買(mai) 不起,於(yu) 是我一直想自己製造一台機器。”劉正陽告訴記者,今年5月份,他無意間在論壇上看到南非一位工程師提出了一種利用SCARA手臂機器人低成本3D打印方案,這跟他的想法不謀而合。通過在論壇上的互動,劉正陽在5月中旬決(jue) 定開始實施該方案,並在製作過程中增加了很多原創性設計。
“我做這個(ge) 3D打印機都是父母給投入的錢,我必須盡可能地節約成本。在保證質量的情況下,我盡可能選擇那些低成本的部件。”他指著線路、開關(guan) 說,“大部分都是我從(cong) 廢棄的物品上找來,自己動手做的。”
在製作過程中,劉正陽遇到的最大困難是製作滾銑螺栓。“滾銑螺栓主要作用於(yu) 對輸入原料的擠壓,將其輸出到打印機噴頭,才能正常工作。而一般的3D打印機中的滾銑螺栓都是用大型機器來鍍槽,但是我最後隻能選擇用鏨子來做,這個(ge) 部件做了3天才做好。”
今年7月份暑假之後,劉正陽就開始進行組裝。暑假結束,3D打印機已經做好了。“算起來我大約花了4個(ge) 多月的時間,花費1600多元。”劉正陽說。
“在製作初期,我了解到當時國內(nei) 也有一個(ge) 大學生在做,但是由於(yu) 各種原因未能成功。所以我就無意間成為(wei) 國內(nei) 第一個(ge) 把該方案完善製作出成品的大學生。”劉正陽說。
自己動手做成“耳塞”
進入10月份,劉正陽開始對打印機進行調試,不斷地進行簡單的製作,但是做出來的產(chan) 品總是有殘缺。“我最開始做的是哨子,最初大概做了五六十個(ge) 哨子,但是處於(yu) 調試階段的產(chan) 品總是有殘缺,經過一次次的實驗,最後我做成了一個(ge) 完整的哨子。當時我特別高興(xing) ,付出了這麽(me) 久的努力沒有白費。”
“我最後做成時,感覺特別幸福。”劉正陽說,當時第一個(ge) 哨子做成功之後,他的父母也很高興(xing) ,“我家裏聽診器的耳塞壞了,我就用這台3D打印機重新做了兩(liang) 個(ge) 新的。”
靠查看英語資料完成製作
河師大物理與(yu) 電子工程學院的陳運保老師告訴記者,“劉正陽非常勤奮好學、動手操作能力和自學能力強,當初跟正陽聊天的時候,他跟我提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我就鼓勵他大膽去做,要選擇自己設想中的一個(ge) 方案,然後堅持不懈地做下去,做成功。”
物理與(yu) 電子工程學院的院長楊宗獻告訴記者,“劉正陽思維敏捷,動手能力強。而且英語非常好,曾經在晚會(hui) 上做英語演講。製作3D打印機方麵的資料基本上都是英語資料,他良好的英語功底幫助了他。我們(men) 剛剛還請他給學生們(men) 做了一場專(zhuan) 題報告,來激勵大學生積極參與(yu) 科研創新項目,將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wei) 實踐成果。”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