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記者從(cong) 中國科學院獲悉,我國科研人員首次提出利用微型注射器完成植入式醫療電子器件在體(ti) 內(nei) 的3D打印成型技術。這一創新成果將使心髒起搏器等植入式醫療器械在體(ti) 內(nei) “塑形”,使患者免受開胸之苦。
日前,由劉靜研究員領導的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清華大學聯合小組報道了一種基於(yu) 液態金屬的可植入式生物醫學電子器件體(ti) 內(nei) 3D打印成型技術。研究文章發表在Nature出版集團係列期刊《科學報告》上。
科研人員首先將生物相容的封裝材料注射於(yu) 體(ti) 內(nei) 固化形成特定結構,在此區域內(nei) 進一步將導電性金屬墨水、絕緣型墨水乃至配套的微/納尺度器件等順次注射後形成目標電子裝置,通過控製微注射器的進針方向、注射部位、注射量、針頭移位及速度等3D打印步驟,在目標組織處按預定形狀及功能構建出終端器械。由於(yu) 全部器件均采用基於(yu) 微針的液相注射方式實現,因而整個(ge) 手術過程達到了高度的微創性。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