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men) 利用建模軟件可以設計出自己創意的飛機,再利用特殊的“打印機”,就能打印出立體(ti) 的飛機模型!記者昨天在南京市馬府街小學就見識到了這種充滿創意的神奇課堂。原來,秦淮區率先在南京基礎教育係統開展3D打印技術在教學中應用的研究,成立研究團隊,建立了秦淮區“3D打印數字坊”,研究基地就設在馬府街小學。記者昨天從(cong) 南京市教育裝備與(yu) 勤工儉(jian) 學辦公室獲悉,這一試驗還將推廣,南京明年擬在20所左右的中小學進行3D打印課程的實驗性應用。
信息課用上3D打印機
記者昨天來到馬府街小學的信息課教室,看到了正在工作的這台3D打印機。不過這台打印機之所以能夠出爐各種立體(ti) 式的作品,首先還是得看設計。“我們(men) 先得利用建模軟件來進行設計。”馬府街小學的信息課老師丁焱是研究團隊的成員,自從(cong) 機器到了學校以後,丁老師的任務就是不斷探索使用方法,還啃了很多英文說明書(shu) 。“現在我們(men) 幾個(ge) 老師已掌握了基本的方法,也能帶著孩子們(men) 上課了。”丁焱告訴記者,比如孩子們(men) 想做小飛機,就利用建模軟件先在電腦上設計,包括飛機的大小、造型、顏色。“建模是最關(guan) 鍵的,帶孩子們(men) 建好一個(ge) 飛機模型要2個(ge) 小時左右。”
丁焱拿出剛剛建模成功的學校校訓的造型開始演示打印,隻見上麵寫(xie) 著“發現每一個(ge) 、發展每一個(ge) 、幸福每一個(ge) ”。記者在現場看到,電腦實現傳(chuan) 輸後,這台黑色的3D打印機就開始工作。隻見有直徑約四五毫米的白線從(cong) 機器入口經過高溫擠壓,變成更加纖細的線條,反複疊加成型,約摸半個(ge) 小時以後,字體(ti) 開始成型。丁老師笑著告訴記者,用於(yu) 教學研究的這個(ge) 打印機隻是“初級版”,所以工作起來有點慢,“估計打好咱們(men) 的校訓標誌要兩(liang) 個(ge) 小時。”
“兩(liang) 三個(ge) 小時打出‘翼龍’,太有意思了!”
“這個(ge) 課太有意思了!”一名四年級的小男生告訴記者,他是學校新建立的3D打印機創意社團的成員,現在他每周三下午都能上這個(ge) 社團課。“我覺得這個(ge) 太棒了,我們(men) 有什麽(me) 想法,設計出來就能變成實物。我們(men) 老師最近帶我們(men) 做出了翼龍!”說起最新的作品,小家夥(huo) 十分興(xing) 奮。“這個(ge) 龍做出來跟我們(men) 設計出來的一模一樣,我們(men) 查了好多資料,連它的頭、骨架都做了建模設計,沒想到,機器工作了兩(liang) 三個(ge) 小時以後,打出來的真是個(ge) 立體(ti) 的恐龍哎。”
記者了解到,現在這個(ge) 3D打印機可忙了,每天忙著把老師和孩子們(men) 的設想變為(wei) 實物:花盆、飛機、小刀、南瓜燈、杯子……各式各樣的作品讓記者目不暇接。“這裏用的是由玉米、澱粉做的可降解的環保型材料,所以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安全的。比如做出來的杯子都可以喝水;做出來的小刀可以裁紙而且不易弄傷(shang) 手指。”丁焱笑著補充道,不過由於(yu) 隻有一台機器,所以打印效率不太高,最長的一個(ge) 作品是花盆,打了足足24個(ge) 小時。
明年20所學校將試點3D打印
據了解,馬府街小學是一所科技特色學校,搞創意創新是學生們(men) 共同的愛好。“引入3D打印機最大的好處是在於(yu) 啟發孩子們(men) 的思維,鼓勵孩子們(men) 大膽去想,去創造。”該校潘林靜校長告訴記者,以往孩子們(men) 有什麽(me) 想法,隻能說,或者就是用紙畫畫,但是現在設計出來的都能變成實物,能夠大大調動孩子們(men) 創新的積極性。
據有關(guan) 報道,在美國幾乎所有的大中小學已經開設了3D打印的課程,通過對青少年進行3D打印技術的學習(xi) ,培養(yang) 他們(men) 的創新意識和應用技能。而3D打印技術在基礎教育領域的研究,在周邊部分發達城市已經陸續開展。3D打印這項技術不但引領科技行業(ye) 走向一個(ge) 新的方向,同時也為(wei) 教育事業(ye) 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為(wei) 教與(yu) 學打開一扇全新的大門。
“3D打印技術與(yu) 教育的結合研究,是關(guan) 係著科技創新、信息技術以及美育等學科的綜合性教育。”南京市教育裝備與(yu) 勤工儉(jian) 學辦公室後有為(wei) 主任透露說,目前南京已著手研究相關(guan) 方案,明年擬在20所中小學進行實驗性應用。如果試點成功,還將進一步推廣。“這個(ge) 技術引入課堂,最了不起的在於(yu) 能給學生帶來實現創造的成就感。”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