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漢東(dong) 湖高新區出台的五大領域“行動計劃”中,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在未來6年被寄予厚望,3D打印首當其衝(chong) 。這個(ge) 被美國列入國家科技戰略的全球熱門產(chan) 業(ye) ,將在光穀擦出怎樣的火花?
一流研發卻未形成一流產(chan) 業(ye)
近日,濱湖機電、金運激光等20家光穀3D打印企業(ye) ,獲省科技廳批複在武漢未來科技城成立技術創新聯盟,走上抱團之路。這是中部地區首個(ge) 3D打印省級聯盟,涉及研發、製造、材料、應用服務等產(chan) 業(ye) 鏈多個(ge) 領域。
上世紀90年代初,華中科技大學快速製造中心,研發出我國首台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3D打印機,並憑借分層實體(ti) 製造、激光燒結和金屬粉末激光熔覆三大突破性工藝,與(yu) 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一道,代表著中國3D打印技術最高水平。
1996年,轉化該技術的武漢濱湖機電有限公司成立。此後十幾年間,該公司僅(jin) 售出幾百台3D打印機。“3D打印現在這麽(me) 火,我們(men) 技術這麽(me) 牛,為(wei) 什麽(me) 沒有迎來爆炸式增長?”濱湖機電一位市場負責人認為(wei) ,關(guan) 鍵還是商業(ye) 模式。他們(men) 今年的目標是實現增幅30%-50%。
光穀現有3D打印相關(guan) 企業(ye) 20家,2012年產(chan) 業(ye) 收入約5000萬(wan) 元。東(dong) 湖高新區產(chan) 業(ye) 發展與(yu) 科技創新局指出,產(chan) 業(ye) 規模偏小、集聚效應不強、融資渠道有限、產(chan) 業(ye) 化進程緩慢等,是這些企業(ye) “有技術,缺錢途”的主因。
單打獨鬥不如抱團取暖
事實上,光穀3D打印產(chan) 業(ye) 不乏全國乃至世界領先的競爭(zheng) 力。
研發方麵,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科研院所,在3D打印技術上均有雄厚實力。華中科大已研發出全球最大激光快速成型裝備,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在激光熔覆方麵,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材料領域,武漢斯瑞迪的3D打印耗材月產(chan) 量達30噸,市場占有率排名前列;華爍科技的3D打印樹脂產(chan) 品,正加速產(chan) 業(ye) 化。
而光穀3D打印另一優(you) 勢設計製造,也擁有濱湖機電、團結激光、華工激光、金運激光、團結點金激光、華科機電、巧意科技等一批重點企業(ye) 。
此外,國內(nei) 第三家3D打印照相館、將3D打印用於(yu) 工業(ye) 設計、醫療衛生領域的創意平台,也正在消費者中形成不容小覷的應用服務影響力。
3D打印產(chan) 業(ye) “錢途”無量
2011年,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工程師設計並製造了全球第一架3D打印飛機,最高時速100多公裏;前年,全球第一輛3D打印賽車“阿裏翁”,在德國的霍根海姆賽道完成測試,時速達141公裏。
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全球3D打印市場規模超過130億(yi) 元,中國約為(wei) 10億(yi) 元,同比增長31%。預計2015年,我國市場規模將達100億(yi) 元,成為(wei) 全球最大的3D打印市場。
權威谘詢機構賽迪顧問認為(wei) ,光穀應關(guan) 注3D打印技術在航空航天、汽車製造、鋼鐵、生物醫療、消費電子、文化創意等細分市場的應用,實現3D打印設備的規模化生產(chan) 。隻有將上遊技術、下遊應用與(yu) 商業(ye) 模式進行整合創新,加快孵化器建設,推動更多成果產(chan) 業(ye) 化,才能在激烈的3D大戰中占據一席。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