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D打印機打印骨頭,將來口腔腫瘤治療可實現“私人訂製”。筆者日前從(cong)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獲悉,該院頜麵外科的周苗博士通過在鴕鳥、兔子身上實驗,實現了可吸收材料3D打印技術在口腔腫瘤治療中的應用。
現多用鈦網修複麵部缺損
“現在口腔腫瘤切除手術已經十分成熟,但是由於(yu) 手術對麵部損傷(shang) 非常大,如何恢複其功能和原貌成為(wei) 關(guan) 鍵。”周苗介紹說,目前臨(lin) 床上大多是用個(ge) 性化鈦網修複麵部缺損,而在3D打印技術出現之前,醫生需要對鈦板修複骨進行DIY,因此修複效果完全取決(jue) 於(yu) 醫生的技術和能力,而一些特殊部位如髁狀突,醫生根本無法做到。
若手術之前先進行虛擬設計,再通過數字外科技術和三維打印技術,可實現精確化。但周苗表示,這也有弊端,“鈦網屬於(yu) 金屬,一旦腫瘤複發,無法複查。同時鈦網修複需要用到患者自身的腓骨,手術同樣存在一定風險。此外,鈦網不可降解,部分患者術後還需要將鈦網取出”。
新材料讓“人造骨”可降解
有沒有一種可吸收材料用來替代鈦網?周苗從(cong) 2006年開始投入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發現,通過TCP(磷酸三鈣)和PLGA(聚乳酸)結合打印出來的3D“人造骨”不僅(jin) 同樣可以實現個(ge) 性化訂製,而且材料可降解。
據悉,可降解的TCP已被廣泛應用在縫線、吊管等醫療用品中。“PLGA呈酸性,TCP呈弱堿性,酸堿剛好中和。”周苗說,“這兩(liang) 種材料主要起到支架的作用,通過成骨細胞因子的作用,患者的缺損骨會(hui) 自行生長,而植入的‘人造骨’會(hui) 慢慢降解、吸收,直至消失”。
“打印一個(ge) 下頜骨隻需要半天的時間,這種可吸收材料無毒、無害、生物安全性好,而且不影響發育、生育。可吸收、可再生、可種牙。”周苗表示,“目前該技術仍處於(yu) 試驗階段,近日將在猴子身上進行下頜骨修複實驗,一個(ge) 2cm長的下頜骨需要幾萬(wan) 元,價(jia) 格和鈦網差不多”。
據了解,目前臨(lin) 床上應用3D打印技術的主要有心髒瓣膜、血管和PG(化學物質)等。“可吸收材料3D打印技術在口腔腫瘤治療中的應用在國際上目前還沒有出現過。如果試驗成功,這對舌癌、口底癌和牙齦癌等口腔腫瘤患者而言將是福音,同時能幫助他們(men) 建立信心,並重新融入社會(hui) 。”周苗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