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熱而動”的科研取向,不僅(jin) 不利於(yu) 取得有價(jia) 值的成果,也影響了科技資源的配置和效率。同時,支撐社會(hui) 均衡發展的是一個(ge) 全麵的科研體(ti) 係,可以有側(ce) 重但不宜有偏廢,需要統籌規劃、未雨綢繆的智慧。
近來,3D打印技術熱浪頻頻襲來,異常火爆。一位從(cong) 事該技術多年的研究者感慨:以前辛苦做研究,沒人關(guan) 注,得不到經費支持;現在是被捧上天,又走向了另一個(ge) 極端。
像這位研究者一樣,從(cong) 事的科研工作隨著社會(hui) 關(guan) 注的“冷熱”坐起“蹺蹺板”的人不在少數。現實中往往有這樣的情形:當某個(ge) 概念火起來,或某個(ge) 研究項目被一些權威人士論證為(wei) 有遠大前景時,大量資金、人力等資源便立刻向其傾(qing) 斜;但同時,有一些基礎性的、急需支持的科研項目,因為(wei) 缺少眼球度而“冷暖自知”。
如果單從(cong) 獲得資金投入這方麵看,像3D打印技術的研究者是幸運的。不過,“冷”不好,“熱”到過度未必就是好事。火起來之後,又有了新煩惱:由於(yu) 公眾(zhong) 對3D打印技術缺乏了解,期許過高。因此過不了幾年,或許當研究成果達不到預期時,反而很快就會(hui) 從(cong) 雲(yun) 端跌落。
科研冷暖應有度,太冷或太熱都不利於(yu) 科研的健康推進。仍以3D打印技術為(wei) 例,作為(wei) 一種與(yu) 傳(chuan) 統製造方法不同的技術手段,它的確具有一些傳(chuan) 統方法無法比擬的優(you) 勢,但卻決(jue) 非無所不能。經過最初的興(xing) 奮時期,在歐美主要國家,人們(men) 已經對3D打印技術有了比較理性的認識,隨著材料和設備功能方麵的不斷完善,其在產(chan) 業(ye) 上的應用也不斷擴展。而眼下國內(nei) 對3D打印技術則似乎還停留在熱捧應用階段,沒有進一步思考產(chan) 業(ye) 發展的瓶頸等難題。過度熱炒而致迷失方向,正是有識之士所擔心的。
科學研究有一定的發展規律,一項技術的進展、突破,需要相應的外在環境支撐,並不是所有的研究經過高關(guan) 注、高投入就能大步向前,更何況有些還是炒作出來的熱度。因而,當一些科研項目被熱炒升溫時,我們(men) 不妨澆點涼水,讓它降降溫,清醒清醒,回頭看清楚困難在哪裏。
而且,支撐社會(hui) 均衡發展的是一個(ge) 全麵的科研體(ti) 係,從(cong) 自然科學到社會(hui) 科學,從(cong) 基礎研究到高新技術等等,可以有側(ce) 重但不宜有偏廢。這就需要統籌規劃、未雨綢繆的智慧。因此,澆涼水之時別忘了給“冷”的研究添點柴,升點溫,給科研係統創造一個(ge) 合適的成長環境。
還應該引起注意的是,在科學界,部分研究者和科研機構自己身上也有趨熱避冷的傾(qing) 向。“熱”的科研項目,通常容易立項,比較快出成果,名利雙收。一個(ge) 熱點出現,不管自身有無科研基礎、研究規劃,也有科研人員一擁而上,這種“逐熱而動”的科研取向,不僅(jin) 不利於(yu) 取得有價(jia) 值的成果,也影響了科技資源的配置和效率。
因此,要推進科研良性健康發展,有關(guan) 科研管理機構應該努力為(wei) 科學研究營造良好適合的環境,科研人員也應有自己的眼力和定力,而不是盲目追求所謂的熱點科研項目。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