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術是一種全新的製造技術,是對傳(chuan) 統製造技術有益的補充,而不是要全麵替代傳(chuan) 統製造技術。”5月6日,中國3D打印技術產(chan) 業(ye) 聯盟執行理事長羅軍(jun) 對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nei) 的多家媒體(ti) 表示。“3D打印技術不是什麽(me) 都能做,3D打印技術未來一定要發揮自身比較優(you) 勢。”他表示,未來3~5年將是一個(ge) 很大的契機,預計3年後產(chan) 值能達到100億(yi) 元。
此外,羅軍(jun) 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3D打印在工業(ye) 、生物醫學、文化創意領域的應用,今後至少是上萬(wan) 億(yi) 級的市場,而且還將帶動材料、軟件、教育培訓等龐大的產(chan) 業(ye) 集群發展。
中國3D打印技術產(chan) 業(ye) 聯盟的數據顯示,2012年國內(nei) 3D打印產(chan) 值接近10億(yi) 元,2013年,達到20億(yi) 元,預計2014年這一數字將為(wei) 40億(yi) ~50億(yi) 元,而3年後產(chan) 值將達100億(yi) 元。
對於(yu) 項目回報,羅軍(jun) 表示,目前,3D打印還處於(yu) 起步階段,要真正實現回報,還需5~10年。
羅軍(jun) 表示,在國內(nei) ,大多數目光還緊緊停留在桌麵級3D打印機,嚴(yan) 格意義(yi) 上說,桌麵級3D打印機的科普意義(yi) 大於(yu) 實際意義(yi) 。未來3D打印最核心的技術主要集中在工業(ye) 級和生物醫學級領域。
羅軍(jun) 稱,大致看來,目前3D打印在文化創意、工業(ye) 、生物醫療、建築等領域的市場分別為(wei) 30%、35%、30%、5%。
不過,目前國內(nei) 的3D打印產(chan) 業(ye) 依然處於(yu) “小而散”的狀態,缺乏絕對的龍頭企業(ye) 和龍頭人物引領,缺乏成熟的商業(ye) 模式,沒有打開應用市場。原因在於(yu) ,首先,3D打印技術本身不是一項替代性很強的技術,沒有找準市場定位;其次,3D打印技術不是萬(wan) 能的;第三,“小而散”的行業(ye) 格局,不利於(yu) 新興(xing) 技術發展。
羅軍(jun) 對記者稱,由於(yu) 3D打印技術不是一項替代性很強的技術,加之3D打印行業(ye) 普遍存在“小而散”的不利結局,導致用戶觀望的多,深度了解的少。要有效打開應用市場,除了科普教育外,還需要搭建公共性應用服務平台,促進企業(ye) 抱團發展、集聚發展。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