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華中科技大學快速製造中心研發出我國首台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3D打印機。次年,轉化該技術的武漢濱湖機電技術產(chan) 業(ye) 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濱湖機電)成立。
如今,這家全國最早的3D打印企業(ye) ,卻麵臨(lin) 被一家剛剛注冊(ce) 登記的新企業(ye) ——武漢華科三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科三維)收購的尷尬。據悉,華科三維的成立日期為(wei) 2014年1月10日,工商登記核準日期為(wei) 2014年5月13日。
為(wei) 何最老的3D打印明星企業(ye) 會(hui) 被一家“剛出生”的公司收購?
先機得而複失
今年1月7日,上市企業(ye) 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發布公告稱,為(wei) 迅速實現3D打印技術產(chan) 業(ye) 化,由武漢華中科技大產(chan) 業(ye) 集團有限公司牽頭,聯合華中數控等5家公司,共同組建成立武漢華科三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科三維),實施華中大3D打印產(chan) 業(ye) 化項目。新公司成立之初,擬投入1500萬(wan) 元資金用於(yu) 收購或置換原濱湖公司的股權。如果未能收購濱湖公司51%以上股權,新公司將會(hui) 放棄收購。
“目前,濱湖機電很多股東(dong) 已同意出售股份,團隊正抓緊與(yu) 剩下的股東(dong) 完成洽購。”華中科技大產(chan) 業(ye) 集團董事長童俊說,並購重組會(hui) 被強力推進,“濱湖機電已沒有能力把3D打印產(chan) 業(ye) 迅速做強做大”。
實際上,依托華中科技大學快速製造中心、最早進行我國3D打印技術轉化的濱湖機電,無疑是一顆“產(chan) 學研”明星。
1995在北京國際機床展覽會(hui) 上展出我國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3D打印樣機後,濱湖機電在2000年後進入新產(chan) 品高產(chan) 期:2000年研發出第一台選擇性激光燒結樣機,2001年實現銷售;2004年研發出第一台紫外光固化打印機;2006年研發出第一台選擇性激光熔化打印機;2008年研發出第一台投影光固化打印機。
不過,濱湖機電此後再沒有基於(yu) 新原理的打印機問世,多在打印台麵尺寸上、材料的多樣化及打印精度上進行創新。
“相比3D打印產(chan) 業(ye) 這兩(liang) 年的火熱,濱湖機電發展慢了。”童俊評價(jia) 。據統計,2013年,中國3D打印市場已達到約10億(yi) 元,是2010年市場規模的10倍。而濱湖機電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1500萬(wan) 元,比2010年增加400萬(wan) 元。
缺乏市場基因
10年難以建立現代企業(ye) 製度
“人世間的一切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勞動創造的”,“請記錄你為(wei) 公司辛勤勞動的身影——打卡”。
在濱湖機電不大的廠房裏,貼著這樣兩(liang) 條標語,宣示著管理者的關(guan) 注重點。
“這些標語都是我想的。”濱湖機電總經理周建國坦言。2012年,濱湖機電試圖啟動改製,首次外聘職業(ye) 經理人。當年10月,周建國走馬上任,怎麽(me) 讓員工按時上班、習(xi) 慣打卡竟是他的頭號工程。
周建國列舉(ju) 的“不市場化”反映在方方麵麵。員工上班簽字作數,長期不來公司的研發人員繼續領工資,工資與(yu) 業(ye) 績不掛鉤,產(chan) 品研發不考慮市場需求,產(chan) 品賣出去後不追蹤客戶反饋,客戶反饋了不作為(wei) ……
“就算有再多的外部支持,企業(ye) 內(nei) 部沒有完善的市場化管理,也是扶不起的‘阿鬥’。”周建國更願意從(cong) 內(nei) 部找原因,來理解此次的被收購危機。
兩(liang) 年來,這位濱湖機電的第一位職業(ye) 經理人建立了一些製度,如考勤製度、辦公會(hui) 製度。“但離一個(ge) 真正的市場化企業(ye) 還相去甚遠”。他說,“員工還沒有真正把市場當作自己的衣食父母,真正做事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學校實驗基地的色彩濃了一些,關(guan) 乎公司的決(jue) 策往往也需要學校高層拍板。
事實上,濱湖機電有意識地引入產(chan) 業(ye) 資本和現代化公司製度始於(yu) 10年之前。深創投曾於(yu) 2003年投資濱湖機電,占有51%股權,但最終於(yu) 2011年選擇退出。
“作為(wei) 大股東(dong) ,我們(men) 對公司的掌控卻異常艱難。”深創投湖北片區總經理劉敏回憶。深創投曾嚐試過改製、改聘總經理、派駐財務總監等方式為(wei) 濱湖機電注入“市場基因”,但效果都不盡如人意。“深創投任濱湖機電大股東(dong) 8年間,沒有分過一次紅利,甚至要召集一次股東(dong) 會(hui) 也頗為(wei) 艱難;公司賬目與(yu) 教師開銷混雜,財務監管很困難,派駐的財務總監提早離職。”
而在2007年至2012年任濱湖機電總經理的蔡道生看來,沒有對企業(ye) 領導層的經營業(ye) 績考核,沒有對研發人員明確的責、權、利關(guan) 係,是濱湖機電難以市場化的原因之一。
“很多重要決(jue) 策都沒有征得公司董事會(hui) 的同意。”蔡道生直言,如果公司的命運都由學校主導,就算公司內(nei) 部建立再多的市場化製度,也隻是“偽(wei) 市場化”。
收購誌在必得
“雙麵”史玉升的奇妙轉身
“一家剛成立、還沒有任何業(ye) 績的公司收購一家老明星企業(ye) ,這種現象十分罕見。”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
同時,在收購還未完成的情況下,上市企業(ye) 提前披露信息,似乎“誌在必得”。
那麽(me) ,華科三維收購濱湖機電的豪情和底氣在哪兒(er) 。
“3D打印產(chan) 業(ye) 很有可能在兩(liang) 年內(nei) 完成洗牌,如果武漢未能跟上趟,很有可能被甩出第一梯隊,甚至如諾基亞(ya) 、柯達一樣突然死亡。”蔡道生不無擔憂地說,近年來世界3D產(chan) 業(ye) 突飛猛進,讓武漢時不我待。
新成立的華科三維能夠有實力做3D打印嗎?
記者在華中數控的公告裏可以看到,武漢3D打印的學科帶頭人史玉升代表團隊專(zhuan) 利作價(jia) 出資1200萬(wan) 元,占華科三維注冊(ce) 資本的20%,是公司第二大股東(dong) 。有意思的是,史玉升同時是被收購方——武漢濱湖機電技術產(chan) 業(ye) 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同時,他還是華中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yu) 工程學院副院長。
史玉升領導的華中科技大學材料學院快速成形中心科研團隊,被認為(wei) 是國內(nei) 3D打印五大頂尖科研團隊之一。
但在濱湖機電的平台上,團隊已經分崩離析——“現在老師們(men) 都不怎麽(me) 來公司了,隻有領導來視察時才過來。”濱湖機電辦公室的一位女士說,目前公司負責技術的是一名在校博士後。
曾在濱湖機電負責研發工作8年的莫健華教授說,從(cong) 2007年後就不怎麽(me) 去公司了,不管是從(cong) 身為(wei) 教授的職稱壓力考慮,還是從(cong) 個(ge) 人收入的經濟動力考慮,濱湖機電都失去了吸引力。他雖然名義(yi) 上擁有公司超過2%的股份,但從(cong) 沒有被通知開過一次股東(dong) 會(hui) ,沒有獲得過一次分紅。
勾勒全新藍圖
期待武漢3D打印重生
那麽(me) ,在新的機製下,史玉升率領的科研團隊是否能夠推動武漢3D產(chan) 業(ye) 重生?
按照華科三維的計劃,該公司擬購買(mai) 東(dong) 湖高新區未來城的150畝(mu) 土地,建設3D打印產(chan) 業(ye) 園,擬建廠房1萬(wan) 平方米。項目建成後,主要產(chan) 品包括金屬零件3D打印產(chan) 品、桌麵型噴頭打印產(chan) 品、全印製電子打印產(chan) 品等,預計到2018年可實現營業(ye) 收入4億(yi) 元。#p#分頁標題#e#
蔡道生認為(wei) ,從(cong) 長遠來看,能否避免濱湖機電走過的彎路,是武漢3D產(chan) 業(ye) 成敗的關(guan) 鍵。
“華科三維將是一個(ge) 完全市場化的公司,會(hui) 聘請職業(ye) 經理人。”童俊說,華中科技大學以知識產(chan) 權入股,保障了公司經營的合法性;產(chan) 業(ye) 集團是小股東(dong) ,不會(hui) 幹預公司的運作,隻負責促成此事。
表示自己身份有些尷尬的史玉升則婉拒了記者的采訪:“這事學校在推動,塵埃沒有落定前,我不便發表評論。”
拓展閱讀
“研發明星”濱湖機電
1995年研發出我國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3D打印樣機
2000年研發出第一台選擇性激光燒結樣機,2001年實現銷售
2004年研發出第一台紫外光固化打印機
2006年研發出第一台選擇性激光熔化打印機
2008年研發出第一台投影光固化打印機
2003—2011年深創投入股,占有51%股權,9年後退出
2012年再次啟動改製,首次外聘職業(ye) 經理人
濱湖機電營收700多萬(wan) 虧(kui) 損300多萬(wan)
2013年7月2日,在逼仄的車間裏,武漢濱湖機電技術產(chan) 業(ye) 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建國無奈表示:“目前,大部分同行生存都很艱難。”作為(wei) 國內(nei) 第一批涉足3D打印業(ye) 務的公司之一,至今虧(kui) 損年份多過盈利年份。
濱湖機電的曆史始於(yu) 1991年,彼時,華中理工大學(現為(wei)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機械製造專(zhuan) 家黃樹槐借助學校力量,租賃了華中科技大學一塊1400平方米的廠房,創辦了國內(nei) 第一批3D打印企業(ye) ,其主打產(chan) 品是薄材料疊層快速成型係統。
簡單的陳列櫃上,擺放著用尼龍材料打印出來的水杯、造型獨特的碗,以及將來可以用來打印的披肩。在濱湖機電廠房裏,3D打印機被放置在空調間內(nei) ,“每打印一層,機器就會(hui) 自動往上堆積一層,逐層疊加。一個(ge) 約8厘米高的杯子,需要花5個(ge) 小時打印。”該公司員工表示。
“從(cong) 1994年產(chan) 品開始應用到商業(ye) 化領域,至今,該公司已累計銷售各類規格機器200多台。”周建國介紹,“公司3D打印產(chan) 品包括lom、LSA、SLS、SLM四種,原料分別使用紙、液態材料、尼龍塑料陶瓷等粉末和金屬材料進行打印。然而,公司至今的盈利狀況並不理想,2012年,營收700多萬(wan) 元,虧(kui) 損300多萬(wan) 元。”
3D 打印可降低約50%的製造費用,縮短70%的加工周期,並能將複雜製造實現設計製造一體(ti) 化。這是其被看好的理由。到目前為(wei) 止,國內(nei) 從(cong) 事3D打印生產(chan) 、服務、工藝等業(ye) 務的企業(ye) 估計還不到100家,其中,有核心技術的隻有20-30家,而去年的市場規模也不到1億(yi) 美元。除了部分完全市場化的企業(ye) 盈利能力尚可外,另外的企業(ye) 生存環境艱難。
“但跟其他行業(ye) 不同,3D打印的商業(ye) 模式中,更考驗企業(ye) 的創新能力和小批量生產(chan) 能力。”周建國表示,“企業(ye) 研發出新的設備後,可能一年賣不了幾台、投入資金尚未回籠,就有新客戶提出個(ge) 性化要求。公司需再度投入更多經費進行新品開發,如此一來,資金壓力凸顯。”
“比如說去年,投入200萬(wan) 資金開發了一種新產(chan) 品,但當年公司總營收也隻有700多萬(wan) 元,新品研發成本巨大,自然影響公司業(ye) 績。”他說。
周建國反思道:濱湖機電開拓市場的方式相對傳(chuan) 統,主要靠參加行業(ye) 會(hui) 議、人際推廣為(wei) 主,但今年來實施效果不夠理想。目前,受限於(yu) 資金壓力,公司接到訂單後得等到客戶繳納定金後再購買(mai) 材料、生產(chan) 、出貨等,交貨周期一般達到4個(ge) 月以上。“如果合理解決(jue) 資金,公司開拓製件業(ye) 務後,市場前景更廣。”他說。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