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徐濱士,許多人會(hui) 由衷稱讚到:“他是推動中國再製造工程快速發展,並把表麵工程引入到再製造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再製造工程的旗手,他是中國再製造工程之父……”
近60年來,徐濱士都與(yu) “表麵”打著交道,無論是20世紀50-70年代推動維修工程,還是20世紀80-90年代發展表麵工程,抑或是進入新世紀後倡導再製造工程,他所關(guan) 注的“表麵”,就是將那些武器裝備中損壞的零件表麵完好如新地修複並使零件獲得再生的一項項先進的表麵修複強化技術。
這些發端於(yu) 軍(jun) 用裝備維修工程的先進技術,對於(yu) 工程機械的維修和再製造同樣是影響巨大的。
推動維修工程學科的發展
踏進哈軍(jun) 工的第一天,徐濱士就被分配進入坦克修理教授會(hui) ,從(cong) 事坦克修理專(zhuan) 業(ye) ,在擔任蘇聯專(zhuan) 家授課的俄語翻譯不久,他也走上講台成為(wei) 一名坦克修理課的主講教員。當時,我軍(jun) 的裝甲裝備除少部分是繳獲的日製、美製裝備外,絕大部分是蘇製坦克,因此坦克的修理規範及修理工藝都借鑒自蘇聯。蘇聯的裝甲部隊經曆了二戰抗擊德國法西斯戰爭(zheng) 的考驗,先後從(cong) 戰損的裝甲裝備中搶修完成43萬(wan) 輛坦克、裝甲車重新投入作戰,在坦克修理方麵有自己的特色。但是限於(yu) 當時的科技水平,蘇聯的修理技術主要是電弧堆焊和鍍鉻。修理手段的單一使得大批易損零件因無法修複而報廢,浪費很大。
徐濱士仔細觀察分析這些報廢的零件,發現絕大部分零件的主體(ti) 都是健康的,問題幾乎都出在“表麵”,即承擔相對運動的摩擦表麵受到了磨損破壞。最可惜的是許多薄壁件表麵及細長軸表麵,隻被磨掉了不到1/10毫米的厚度,就因喪(sang) 失了配合精度,而不得不報廢。
徐濱士強烈地感受到,如果不研發新的先進修理技術,坦克的維修水平就不會(hui) 提高。為(wei) 此,他帶著兩(liang) 名老技工,憑著堅定的信念和聰慧的頭腦,在蘇聯毀約撤走專(zhuan) 家的不利情況下,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裏,硬是憑著中國人自己的力量研製成功了水蒸氣保護振動電弧堆焊,較好地解決(jue) 了部分廢舊薄壁零件的表麵修複難題,在部隊推廣10餘(yu) 年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文化大革命期間,由於(yu) 工業(ye) 停滯,坦克配件的供應十分緊缺,損傷(shang) 的零件既無法更換,又不能得到及時修理,致使許多坦克“爬窩”,嚴(yan) 重影響了戰備工作。徐濱士心急如焚,頂著來自“極左”思潮的嘲諷與(yu) 打擊,以為(wei) 國為(wei) 軍(jun) 分憂的大無畏精神,堅韌不拔,開始了以修複坦克薄壁零件為(wei) 突破口的等離子噴塗研究,終於(yu) 在“文革”結束後不久研製成功等離子噴塗設備,並利用該設備對以坦克行星框架為(wei) 代表的45種關(guan) 鍵零部件進行了修複,將這些修複後的零部件與(yu) 新品零部件一起分兩(liang) 批裝在6輛坦克上進行了每批為(wei) 期一年的實車考核,道路行駛超過12000公裏。結果表明,等離子噴塗修複件的耐磨性是同類新品零件的1.9-18.3倍,75%的修複件的壽命超過新品零部件的2倍以上,而修複成本隻是新品的10%,材料消耗隻是新品製造的1%,使許多原技術無法修複的零件起死回生。

在此前後,徐濱士團隊還先後研製成功了低真空熔結、電刷鍍等先進的維修技術及設備,與(yu) 上述水蒸氣保護振動電弧堆焊、等離子噴塗技術與(yu) 設備一起,大大豐(feng) 富了維修學科內(nei) 涵、拓展了維修學科體(ti) 係、充實了維修關(guan) 鍵技術,解決(jue) 了裝甲裝備關(guan) 鍵零件的高質量維修難題,有力地推動了維修工程這門古老而年輕的學科的蓬勃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時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hui) 副委員長的胡厥文同誌對裝甲兵工程學院的裝備維修工作所取得的成績高度關(guan) 注,在觀看了維修新技術演示和裝車實驗考核展覽後揮筆題詞:“從(cong) 事維修,其利倍蓰(x ,五倍),從(cong) 事科學,其利無窮”。
推動學科(教學)、科研、生產(chan) 的協調發展
徐濱士認為(wei) :對於(yu) 教學,軍(jun) 事院校必須堅持富有軍(jun) 事特色的教學中心地位,持續激勵教師的教學熱情,為(wei) 我軍(jun) 裝甲機械化部隊培養(yang) 高素質複合型工程技術人才;對於(yu) 科研,要著眼於(yu) 科研促進教學,隻有開展科研,才能促進師生了解和掌握國內(nei) 外的學科前沿動態、最新研究成果及未來發展趨勢,也才能把最新科研成果充實到教學內(nei) 容中去,為(wei) 改革課程體(ti) 係、編寫(xie) 新版教材創造條件,為(wei) 提升裝備保障水平創造條件。徐濱士院士通過總結再製造工程科研活動中積累的理論與(yu) 技術基礎,及時編寫(xie) 了研究生教材《裝備再製造工程的理論與(yu) 技術》及本科生教材《再製造工程基礎及其應用》,很好地支持了再製造工程新學科的建立與(yu) 發展,也大大拓展了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知識結構與(yu) 思維能力,為(wei) 部隊今後實施裝備再製造做了超前的人才準備;對於(yu) 生產(chan) ,即科研成果的產(chan) 業(ye) 化,徐濱士院士認為(wei) 這是科研工作的繼續與(yu) 完善,是為(wei) 提升戰鬥力而從(cong) 事科研的最終目的,為(wei) 此他經常下部隊和軍(jun) 工廠宣傳(chuan) 和推廣研究成果。徐濱士院士通過推廣高速電弧噴塗、電刷鍍、納米電刷鍍、納米減摩自修複添加劑、等離子熔覆、激光熔覆等技術,在為(wei) 社會(hui) 做出顯著經濟貢獻的同時,也為(wei) 裝甲兵工程學院創造了可觀的收益,大大改善了教學和科研條件。
徐濱士院士非常重視學科基礎建設,他帶領團隊,圍繞“三個(ge) 平台”(學科支撐平台、人才支撐平台、學科發展方向)建設,搭建起了學科、科研、生產(chan) 三者協調發展的較完整的框架體(ti) 係。
在學科發展方向建設方麵,堅持以反“台獨”軍(jun) 事鬥爭(zheng) 準備為(wei) 前提,針對困擾我軍(jun) 武器裝備高技術維修的重大難題,先後率先開創了裝甲裝備戰場應急搶修方向、再製造的壽命評估預測方向、再製造的快速成形方向,尤其具有深遠意義(yi) 的是,他首次開創了戰場快速成形製造與(yu) 再製造方向(簡稱“野戰零件醫院”),這將對我軍(jun) 裝備維修保障體(ti) 製產(chan) 生重大影響。
經過近60年的艱苦探索與(yu) 無私奉獻,徐濱士院士帶領他的團隊,在維修工程、表麵工程,以及再製造工程學科領域的研究工作,已處於(yu) 國內(nei) 領先地位,不少方麵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國際可持續製造領域權威、加拿大工程院院士P. Gu教授認為(wei) ,徐濱士團隊的工作“具有原創性,在國際處於(yu) 最前沿”。
推動再製造成為(wei) 國家意誌
1999年,當徐濱士第一次提出“再製造”概念時,很少有人對這項新生事物予以重視。當時的再製造還隻在很小的學術範圍內(nei) 進行研討,在個(ge) 別的企業(ye) 裏進行小規模探索。
十幾年間,這位勤奮的老人,不停地邁進政府和軍(jun) 隊領導機關(guan) 匯報工作,平和而堅定地宣傳(chuan) 再製造的極端重要性;一次又一次登上各類學術講台,宣講再製造的基礎前沿性與(yu) 技術實用性;他躬身察看圖紙、親(qin) 手選型設備,建起了全世界第一個(ge) 再製造領域的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他親(qin) 自撰寫(xie) 課題申請書(shu) ,牽頭承擔關(guan) 於(yu) 再製造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國家科技支撐項目。揭示再製造深刻的科學內(nei) 涵,展示再製造巨大的產(chan) 業(ye) 化前景,他不停地跋涉企業(ye) 現場,將最新的再製造關(guan) 鍵技術送到汽車發動機再製造企業(ye) “濟南複強動力有限公司”,建起了標準化的再製造生產(chan) 線,並將其培育成為(wei) 國家第一批循環經濟示範試點企業(ye) ,最終成為(wei) 我國再製造領域的一麵旗幟。#p#分頁標題#e#
短短的十幾年時間,在徐濱士院士的全力宣傳(chuan) 、推動與(yu) 親(qin) 身實踐下,在許許多多以發展我國再製造事業(ye) 為(wei) 己任的政府領導、專(zhuan) 家學者、企業(ye) 家及工程技術人員的共同支持與(yu) 幫助下,再製造逐漸被大眾(zhong) 所認同,現已被寫(xie) 入代表國家意誌的國務院文件及國家法律。2005年6月國務院連續頒發的第21, 22號文件中均指出:國家將“支持廢舊機電產(chan) 品再製造”,並把“綠色再製造技術”列為(wei) “國務院有關(guan) 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大經費支持力度的關(guan) 鍵、共性項目之一”;2009年1月頒布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在第2、第40和第56條中六次闡述再製造,明確表示國家大力支持再製造。2009年4月,徐濱士院士受邀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匯報再製造產(chan) 業(ye) 的發展現狀與(yu) 對策建議,受到李克強副總理的高度重視,並以超過預定匯報時間數倍的時間深刻討論再製造。2009年12月,中國工程院徐匡迪院長與(yu) 徐濱士院士聯名起草的中國工程院建議《我國再製造產(chan) 業(ye) 發展現狀與(yu) 對策建議的報告》得到溫家寶總理的高度評價(jia) ,並做出重要批示“再製造產(chan) 業(ye) 非常重要。它不僅(jin) 關(guan) 係循環經濟的發展,而且關(guan) 係擴大內(nei) 需(如家電、汽車以舊換新)和環境保護。再製造產(chan) 業(ye) 鏈條長,涉及政策、法規、標準、技術和組織,是一項比較複雜的係統工程。
目前,再製造已成為(wei) 我國構建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hui) 、創建創新型國家、實施節能減排戰略,以及推動我軍(jun) 新時期裝備建設、裝備保障的重要技術手段。
推動再製造成為(wei)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徐濱士清楚地認識到,要將再製造做強做大成為(wei) 全國性的產(chan) 業(ye) ,唯有做到“頂天立地”才能實現目標。在上,需要國家和軍(jun) 隊的決(jue) 策機關(guan) 給出政策導向;在下,需要有一個(ge) 實實在在的再製造企業(ye) 群進行示範。
對上,徐濱士不僅(jin) 主動向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hui) 、國家發改委、工業(ye) 與(yu) 信息化部、國家標準化委員會(hui) 等國家機關(guan) 匯報,還親(qin) 自陪同國家機關(guan) 領導去濟南複強公司現場考察。再製造的重要性被上級領導不斷認可。2006年,國家發改委開始了在全國範圍內(nei) 開展再製造產(chan) 業(ye) 的籌備工作,並向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呈交了《關(guan) 於(yu) 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產(chan) 業(ye) 發展及有關(guan) 對策措施建議的報告》。曾培炎副總理非常重視,很快批示:“同意以汽車零部件為(wei) 再製造產(chan) 業(ye) 試點,探索經驗,研發技術。同時要考慮定時修訂有關(guan) 法律法規”。至2008年初,國家發改委正式啟動了由一汽、二汽、上汽、重汽、濰柴、玉柴等14家骨幹企業(ye) 組成的全國第一批汽車零部件再製造產(chan) 業(ye) 試點工作,再製造產(chan) 業(ye) 在全國推廣的帷幕徐徐拉開。
對於(yu) 企業(ye) 示範,徐濱士院士挑選了汽車發動機再製造企業(ye) 濟南複強動力有限公司作為(wei) 培育對象,這是一家按英國再製造模式建立起來的企業(ye) ,也是我國最早進行再製造生產(chan) 探索的企業(ye) ,有基礎,但再製造的理念及模式都有待改變與(yu) 提升,且受諸多政策的製約,其生產(chan) 規模不斷萎縮。徐濱士院士把複強公司當成了自己的家,一方麵積極向政府建議改善政策環境,另一方麵親(qin) 自把握技術方向,從(cong) 生產(chan) 線布局、表麵加工工藝、廢舊零件及再製造零件的質量控製手段,直至再製造產(chan) 品台架考核等各個(ge) 方麵均悉心優(you) 選,而且優(you) 先將重點實驗室研發的每一項具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的新技術投到複強公司使用,讓複強公司的再製造生產(chan) 線上配備上了全國第一套用於(yu) 廢舊零件及再製造零件剩餘(yu) 壽命評估預測的壽命評估設備、第一台可同時修複多個(ge) 缸體(ti) 的自動化納米顆粒複合電刷鍍專(zhuan) 機、第一台可實現高質量修複發動機缸體(ti) 止推麵和排氣門錐麵的自動化微弧等離子熔覆裝置、第一套由機器人智能操作的用於(yu) 修複曲軸和缸體(ti) 的高速電弧噴塗設備。幾年下來,濟南複強公司已成為(wei) 體(ti) 現“以高新技術為(wei) 支撐、以提高舊件利用率為(wei) 核心、產(chan) 學研相結合、既循環又經濟”的中國特色再製造模式、展示先進再製造技術的示範窗口。
十年間推動一項事業(ye) 進入國家法律,十年間催生一個(ge) 產(chan) 業(ye) 成為(wei) 潛在巨人,這是徐濱士院士之幸事,更是國家之幸事。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