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宮城縣多賀城市向媒體(ti) 公開展示了全世界規模最大的LED(發光二極管)人工光型植物工廠。這個(ge) 名為(wei) “未來畑”的工廠占地麵積約為(wei) 2300平方米,使用1.75萬(wan) 個(ge) LED照明燈,可全年進行生產(chan) ,預計每天能收獲約1萬(wan) 棵生菜。不久前,富士通公司也宣布,經過一年左右時間的準備,自家植物工廠生產(chan) 的低鉀生菜開始投放市場。
所謂植物工廠,就是在封閉環境下,對光、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水分和養(yang) 分等進行全程控製的栽培技術,其最大特點是不受氣候影響,以及對水和土地的高效集約利用,產(chan) 量可達自然栽培的100倍,用水量卻不到1%。植物工廠還可以根據需要對蔬菜瓜果的營養(yang) 成分進行調整,比如富士通生產(chan) 的低鉀生菜就主要供應當地醫院的腎病患者,資生堂下屬的植物工廠專(zhuan) 門培養(yang) 攜帶抗體(ti) 的蔬菜,用於(yu) 化妝品和藥品的原料。據日本農(nong) 林水產(chan) 省網站介紹,“工廠蔬菜”和自然栽培在口味上相差無幾,甚至更優(you) 。2009年以來,日本掀起了一股“植物工廠熱”。據統計,截至2011年3月,日本共有93家植物工廠,到了2013年這一數字上升到304家。
植物工廠在日本興(xing) 起並非偶然。由於(yu) 少子高齡化,日本農(nong) 民平均年齡超過65歲。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的家庭數從(cong) 1960年的606萬(wan) 戶減少到2009年的170萬(wan) 戶,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總值從(cong) 1990年13.7萬(wan) 億(yi) 日元(折合人民幣8220億(yi) 元)的峰值下降到2011年的9.5萬(wan) 億(yi) 日元(折合人民幣5700億(yi) 元)。2009年,日本政府放寬了農(nong) 業(ye) 用地流轉限製,鼓勵企業(ye) 投資農(nong) 業(ye) 。經濟產(chan) 業(ye) 省和農(nong) 林水產(chan) 省製定了146億(yi) 日元(折合人民幣8.76億(yi) 元)的補充預算,用於(yu) 扶植植物工廠的建設。
植物工廠走俏的另一個(ge) 原因是,日本建築業(ye) 因經濟景氣低迷和公共建設項目減少,急於(yu) 通過投資農(nong) 業(ye) 尋求新發展。連鎖餐飲和超市企業(ye) 則希望自建蔬菜基地以形成穩定的原料供應。電子行業(ye) 因製造部門逐步向海外轉移,大量用於(yu) 生產(chan) 芯片等精密器件的清潔車間閑置,這些廠房隻需稍加改造就可變身植物工廠。因此,這三個(ge) 行業(ye) 成為(wei) 投資植物工廠最積極的先鋒。
據矢野經濟研究所統計,2013年,人工光型植物工廠日本國內(nei) 市場規模為(wei) 34億(yi) 日元(折合人民幣約2.04億(yi) 元),太陽光型植物工廠的市場規模為(wei) 199億(yi) 日元(折合人民幣約11.94億(yi) 元)。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普及,預計到2025年,日本植物工廠的規模將突破1500億(yi) 日元(折合人民幣約90億(yi) 元)。目前,昭和電工等大型電子企業(ye) 已經把植物工廠的設備配套和技術開發列為(wei) 研發重點。日本還希望將植物工廠作為(wei) 未來出口的重要內(nei) 容,打入中東(dong) 等缺水地區市場。
盡管前景看好,植物工廠的發展仍麵臨(lin) 一些“瓶頸”。比如前期投入過大,一個(ge) 日產(chan) 1000株生菜的人工光型植物工廠,一般需要8000萬(wan) 至1.5億(yi) 日元(折合人民幣480萬(wan) -900萬(wan) )的前期投資。即使政府補貼50%,通常也需要5—7年時間才能實現盈利。相比自然栽培生菜每千克300—600日元的售價(jia) ,“工廠生菜”賣到1100—1500日元仍缺乏吸引力。此外,工廠農(nong) 業(ye) 時代的種植技術還有待成熟,與(yu) 之相關(guan) 的質量控製、物流銷售模式也在探索之中。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