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深圳看了一家生產(chan) LED封裝設備的高新技術企業(ye) 。之後,在我感歎之餘(yu) ,老總坦誠地告訴我,中國液晶製造業(ye) 和日本的差距太大了,包括電機在內(nei) 的關(guan) 鍵元器件全部從(cong) 日本采購,我們(men) 自己就是做不了,即便有些元器件國內(nei) 有人模仿多年,質量仍是不過關(guan) ,不敢用。因此,他堅決(jue) 不認同“日本製造在走下坡路”的觀點。
一段時間以來,關(guan) 於(yu) “日本製造在走下坡路”的說法頗有市場,其依據是日本家電企業(ye) (索尼、日立、鬆下、東(dong) 芝、富士通、NEC、夏普、三菱電機和三洋電機)全麵虧(kui) 損,幾乎被中國家電企業(ye) 逼到死角。聽得出來,中國人對日本製造的“沒落”很有點幸災樂(le) 禍的味道,並認為(wei) 中國製造形勢一片大好,將超越日本製造。
不過,我認為(wei) 並沒有那麽(me) 樂(le) 觀,因為(wei) 日本製造的真正優(you) 勢遠沒有被我們(men) 所認知,而中國製造的不足遠沒有被重視。
首先,日本家電企業(ye) 不能代表日本製造業(ye) 的全部,甚至計算機製造技術也是如此。所以,日本家電企業(ye) 虧(kui) 損也不能說明日本製造在走下坡路。我認為(wei) ,家電和電腦裝配屬於(yu) “非管理密集型”產(chan) 業(ye) ,這個(ge) 產(chan) 業(ye) 的競爭(zheng) 主要靠價(jia) 格。因為(wei) 日本企業(ye) 人工成本高企,所以很難在價(jia) 格戰中保持其競爭(zheng) 優(you) 勢。
我們(men) 一定要清楚地看到,在號稱“日本失去的十年、二十年”裏,日本製造的核心產(chan) 業(ye) 優(you) 勢並沒有失去。同屬於(yu) “管理密集型”產(chan) 業(ye) 的汽車製造(豐(feng) 田、本田等)、辦公自動化(佳能、富士施樂(le) 、理光等)、光學儀(yi) 器(尼康、佳能等)、醫療器械,以及裝備製造等行業(ye) ,日本的競爭(zheng) 力依然是世界頂級水平,因為(wei) 這些產(chan) 業(ye) 的競爭(zheng) 法則主要靠技術和管理,即可以通過不斷的技術和管理創新築起高高的競爭(zheng) 壁壘,保持高價(jia) 格(利潤)水平。
其次,即便是家電行業(ye) ,企業(ye) 間的競爭(zheng) 也不能看一時的盈利或虧(kui) 損。比如,2011年日本家電業(ye) 遭遇了滅頂之災,一是天災弄人,大地震和泰國洪水等引起日本國內(nei) 銷售全麵下降;二是人禍(匯率)害人,日元快速升值給日本企業(ye) 的出口帶來巨大壓力。但是,日本家電企業(ye) 經營上的不如意,從(cong) 根本說並不能推演出中國製造優(you) 秀的結論來。原因很簡單,中國家電企業(ye) 征戰數十年,至今沒有在核心技術上獲得什麽(me) 突破。
拿彩電業(ye) 來說,麵板技術(包括玻璃)都是別人的,裝備技術也是別人的,關(guan) 鍵元器件還是別人的……我們(men) 除了玩玩環保、網絡、雲(yun) 概念之外,還有什麽(me) 拿得出手的優(you) 勢嗎?在勞動力成本日益上升的今天,中國家電業(ye) 的價(jia) 格戰還能玩多久,我們(men) 不得而知。即便某一天,日本家電企業(ye) 在價(jia) 格戰中敗下陣來,也不見得是中國家電企業(ye) 的福音,因為(wei) 生產(chan) 這些產(chan) 品的核心技術依然掌控在日本企業(ye) 手裏。
與(yu) 之相對的是,中國製造的不足遠沒有被人們(men) 所重視。在我看來,中國製造的不足至少有三個(ge) 方麵,一是質量不好,醜(chou) 聞不斷,沒有尊嚴(yan) ;二是技術不好,鑽研不夠,沒有積累;三是管理不好,重視不夠,沒有追求。所以,千萬(wan) 不要輕信媒體(ti) 的鼓噪,而要冷靜思考。
不要以為(wei) 三一重工(600031,股吧)出手兼並德國廠家,裝備製造業(ye) 就稱霸世界,殊不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000157,股吧)們(men) 靠的是瘋狂的房地產(chan) 支撐才有了今天的規模。也不要因為(wei) 海爾、美的銷售過千億(yi) ,就以為(wei) 中國家電業(ye) 超越了日本家電企業(ye) ,殊不知海爾、美的們(men) 根本就沒有技術優(you) 勢。更不要因為(wei) 聽到中國大型計算機運算速度超過日本X倍時,就以為(wei) 中國製造全麵超越了日本製造,殊不知隻要肯花錢買(mai) 最好的元器件,誰都可以讓計算速度變得更快。
我期待能有越來越多的製造型企業(ye) ,從(cong) 賺快錢的浮躁中回過神來,專(zhuan) 心致誌地抓管理、搞技術、做品質。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