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報道,5月28日,美海軍(jun) 上校威廉·馬奧尼成功在巴丹號航空母艦硬著陸了一架前起落架損壞了的鷂式戰鬥機,這一事件引起了廣泛關(guan) 注。艦艇備戰中心的官員於(yu) 8月13日稱艦上的技術人員已采用先進的技術如3D打印技術,來修複飛機,讓飛機快速返回到艦隊中。
過去幾年中,海軍(jun) 航空係統司令部已使用增材製造技術在艦艇備戰中心製備出了一些工具和其他產(chan) 品。
東(dong) 部艦艇備戰中心(FRCE)的航空工程師道格·格林伍德在維護人員的陪同下在巴丹號航空母艦上拆除了鷂式戰鬥機的鼻錐以確定受損程度。格林伍德在檢查後表示硬著陸損壞了鼻錐處的一個(ge) 結構框架。由於(yu) 隻有一個(ge) 結構框架受損,維修小組決(jue) 定切除受損部分,並用一個(ge) 與(yu) 之相匹配的部分替換。
格林伍德稱,在匹配未損壞部分與(yu) 替換部分時需要用到加強筋,FRCE的挑戰是製造出加強筋並將其運到船上進行維修。金屬板成型工具以及平板設計已於(yu) 6月25日采用原始設備製造商(OEM)的CAD模型製造出來。在收到OEM提供的CAD模型的48小時內(nei) ,就完成了工具設計,並開始了成型工具的3D打印。打印工具的材料選擇的是具有很高的抗壓強度的聚碳酸酯材料,能承受4000磅/平方英寸的高壓。第一個(ge) 成型工具用了5天打印出來,而第二個(ge) 隻用了30小時。
格林伍德稱,使用傳(chuan) 統的非數字化的工具設計及製造過程來製造加強筋需要花費2-3周時間,使用增材製造技術,時間和成本都得到了顯著的降低。
6月28日,在成型工具及平板模型製造完成後,就使用該工具進行了加強筋製造,製造的同時進行了匹配度及質量的檢查。在製造完成後,對零件進行了熱處理以及噴漆。
格林伍德稱,在7月2號,即收到結構框架的固體(ti) 模型一周後,所有工具都已齊全,並正運往巴丹號航空母艦上用來修複受損飛機。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