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軌道交通新聞

機器人真的會擠壓就業空間嗎?

星之球科技 來源:IABJ北京工業(ye) 智能及自動化展2016-07-12 我要評論(0 )   

有人擔心機器人化了,就業(ye) 空間會(hui) 被進一步壓窄,影響市場就業(ye) 率。其實在很多時候,或許是多慮了。因為(wei) 現在的就業(ye) 市場本身已經開始出現“人荒”了,尤其是一些“苦重”的...

  有人擔心機器人化了,就業空間會被進一步壓窄,影響市場就業率。其實在很多時候,或許是多慮了。因為現在的就業市場本身已經開始出現“人荒”了,尤其是一些“苦重”的行業,招人很難,能夠留住人的機會也不大。
隨著90後的崛起,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單純地打工吃苦的觀念早已經和以前格格不入了,他們更追逐自我,對於環境,工作場景,待遇等等的要求更加多元,而且穩定性更差,因此在一些領域“用人荒”對於企業來說已經變得迫在眉睫了。
這時候,如果可以引入機器人,那麽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事實上,富士康就在不斷地引進機器人,甚至加大自己在這方麵的研發和投入,或許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機器人市場是一個大市場
 
        據悉,目前全球十大雇主中的三家已經部署了數萬機器人,代替工人的勞動。蘋果、穀歌和亞馬遜的主要合作代工製造商富士康是全球第十大雇主。這家公司已經用機器人取代了6萬名工人。其實熟悉富士康的都知道,用工荒一度時間影響了富士康,因此大量開始啟用機器人來代替人力成本。
         目前雇用210萬員工的全球第三大雇主沃爾瑪計劃用無人機取代倉庫揀貨員。沃爾瑪正在研發的無人機可以給倉庫中商品掃碼,然後將數據發送到控製中心。這樣做的好處是,揀貨和盤點庫存的速度將會提高數十倍。沃爾瑪計劃在美國所有190個配送中心部署這種無人機。事實上,機器人已經開始在一些大公司取代工人。
         據悉,花旗銀行和牛津大學預測,中國77%的工作都有被機器人代替的可能,經合組織34個國家57%的工作有可能實現自動化。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2020年,全球有500萬個工作崗位可以實現自動化。IBM稱其創建了一台比人類醫生還更擅長診斷出癌症的計算機。如今,美聯社已經開始使用AI軟件來寫公司的財報了。
         對於機器人的發展一些研發者表示樂觀。因為,新技術在取代一些崗位的同時,往往創造更多的工作——每一個機器人工人都需要一個製造者、管理者和維護者。但毋庸置疑的,後者的需求量要遠遠小於前者,這樣的結果就是會有一些人真的找不到適合的崗位,尤其是對於一些勞動力比較密集的市場或者區域,而且對於那些本身技能比較低端的求職者來說,或許未來的就業機會將被進一步壓縮,甚至對於那些相對擁有較高學曆的求職者,也會麵臨著失業的可能,畢竟我們看到每年幾百萬的大學就業大軍就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求職困難和Offer難求已是不爭的事實。
 
機器人產業逐漸形成多元趨勢和框架化布局
 
         不久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為“十三五”期間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描繪了清晰的藍圖。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萬台,六軸及以上機器人5萬台以上;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培育3家以上的龍頭企業,打造5個以上機器人配套產業集群;工業機器人平均無故障時間達到8萬小時等等,藍圖非常龐大,對於未來的機器人產業的發展也是躊躇滿誌。
事實上,由於受到相關政策的扶持,以及工業轉型升級的帶動,我國機器人產業近兩年迎來高速發展期。自2013年以來,我國已經連續三年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201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增長54%,兩倍於全球增幅。2015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32996台,同比增長21.7%。今年一季度,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為11497台,增幅為19.9%。
不過,即使這樣,我國2014年的機器人密度(平均每萬名工人對應的機器人保有量)隻有36,僅為全球平均水平62的近一半,而《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萬台,重點行業實現規模化應用,機器人密度達到150以上。相應的人員需求會進一步被拉低。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還有幾大軟肋:其一是技術複雜的六軸以上多關節機器人,國外公司占據約90%的份額。其二是作業難度大、國際應用最廣泛的焊接領域,國外機器人占了84%。其三是高端應用集中的汽車行業,國外公司占了90%份額。我國企業生產的大多是搬運、碼垛機器人,應用也大多集中在家電、金屬製造等領域。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規劃指出,推進重大標誌性產品率先突破、大力發展機器人關鍵零部件、強化產業基礎能力、著力推進應用示範、積極培育龍頭企業。
 
工業4.0時代的需求
  相關部門希望未來能實現機器人替代人的生產方式。去年,中國36座城市宣布已經開始籌備工業4.0。最近,超過40個政府資助的工業園區開工。深圳現在已經擁有3000多家機器人研發企業。據悉,目前有77個地方政府紛紛推出了扶持機器人行業的計劃。如今中國國內使用的機器人中有85%來自海外,而且國內機器人生產商的零部件主要依靠國外進口。
《中國製造2025》十大重點領域及其他國民經濟重點行業的需求,聚焦智能生產、智能物流,攻克工業機器人關鍵技術,提升可操作性和可維護性,重點發展弧焊機器人、真空(潔淨)機器人、全自主編程智能工業機器人、人機協作機器人、雙臂機器人、重載AGV等六種標誌性工業機器人產品。
不過,盡管政府拿出大筆資金扶持機器人產業,但是中國本國的機器人產業卻並未因此獲益。市場大量充斥著外國貨,國產機器人也大量依賴國外的零部件。自主研發能力還非常薄弱。甚至市場也在質疑現在的機器人投資存在著不小的泡沫,一些企業雖然上馬了機器人項目,但很多是希望“套取”政府補貼,這顯然違背了發展的意願,也不利於國產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和最終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或許這也是發展規劃希望規避的一些方麵。
可以預見的是,進入到工業4.0時代之後,對於機器人的需求會逐步加大,高端製造業的發展以及目標,都需要更多的技術支撐,這是一種技術的長期積累的過程,同時,也是對於市場發展的一種正常脈動掌控,如果國產機器人市場不能解決高端技術積累的過程和裂變,那麽未來的市場結構或許還是外來者的天下,這一點不得不防。
 
擠壓就業市場不是不可能
 
       我們觀察,珠三角、長三角湧現的機器換人的浪潮,揭示了中國機器人巨大的市場潛力。近年來,隨著大型家電企業不遺餘力地進行生產線自動化改造,目前機器替代人工勞動在很多企業並不新鮮。如美的在“機器人換人”方麵的投入將超過10億元;海爾也已初步搭建起了互聯工廠的雛形;而格力數字化控製的生產機組使得龐大的車間內工人屈指可數。很顯然,機器換人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隨著勞動力價格的上漲,中國製造業的“人口紅利”正在不斷消失。特別是在沿海地區,用工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用地成本一再攀升嚴重削弱製造企業的競爭力,如何走出經濟低增長的陷阱,成為重塑製造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另一方麵,隨著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原來的農民工可能難以承接新的工作,企業也招錄不到所需勞動力,也隻能進行機器換人,實際上現在很多領域單位產量所需機器人的成本並不低於勞動力成本。“機器換人”也是依托推動技術紅利替代人口紅利,實現減員、減能、減汙和減耗,實現生產率和優質品率的大幅提升。
當機器人在逐步替代人的時候,那麽就業空間受到擠壓是必然的。當然我們也看到機器換人有時候是一種無奈,因為企業招不到人,隻能采購昂貴的機器取代。這也是解決長期存在的、因人才結構不匹配導致的“用工荒”。而機器換人也並不意味著“人”從生產過程中消失,對於有技術功底的人員,依舊可以進行自動化、機器人方麵的學習,從生產者轉變成為管理者、維護者甚至發明者。
         我們也看到,很多企業的工人開始“瞄準”機器人操作、維護和編程等新興崗位,加快自身的轉型。政府也在不斷地推進這種幫扶力度。搭建更多平台供企業員工交流、學習以及再就業。而且,在未來我們麵臨的不僅僅是機器人搶奪工作崗位的挑戰,還有各種數字化、人工智能和包括DNA缺陷修複與改造等生物工程造成的鴻溝。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