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請注明出處。
工業製造
製造業大而不強 國研中心提出工業轉型升級 “三步走”路線圖
星之球科技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2017-03-22
我要評論(0 )
![]()
3月17日下午,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第18屆年會(hui) 預熱會(hui) 議工業(ye) 4.0課題發布會(hui) 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博世集團聯合發布《借鑒德國工業(ye) 4.0推動中國製造業(ye) 轉型升級》。
3月17日下午,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第18屆年會預熱會議工業4.0課題發布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博世集團聯合發布《借鑒德國工業4.0推動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以下簡稱《工業4.0》)研究報告。
項目中方執行負責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認為:“中國工業、製造業部門能否成功實現轉型升級,直接決定了中國經濟能否持續穩定發展並進入到高收入國家的行列,未來十年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
資料顯示,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型產業。目前中國的製造業規模已經位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占GDP比重接近35%,但中國的製造業總體上大而不強,結構性矛盾突出,自主創新能力弱的問題仍然沒有根本改觀。
從數字化工廠到智能工廠
根據《工業4.0》,工業4.0相伴的是傳統工業創新與轉型,其實施過程是傳統工業創新發展的過程,涉及製造技術、產品、模式、業態、組織等方麵的創新以及從大規模生產轉向個性化定製,從生產型製造轉型成服務型製造,從初級要素投入轉向知識性要素投入等。
國務院發展研究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表示,德國工業4.0源自於其企業界、產業界從定製化、個性化的終端需求出發解決生產過程中的質量問題、效益問題和效率問題而自發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戰略,之後才上升到國家戰略,從而形成自上而下頂層設計、分層推動的係統優化組織和機製,總體布局是政府統籌,標準架構先行,龍頭企業與協會推動,中小企業廣泛參與。
《工業4.0》介紹,工業4.0的主要趨勢是實現從數字化工廠到智能工廠、從企業內部集成到企業間集成、從單一封閉的平台到跨行業開放的平台以及從生產性製造到服務型製造等。
不過,報告課題組坦陳,工業4.0的推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德國提出“工業4.0”的規劃也不過幾年時間,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仍處在摸索前進的狀態。
需要眾多中小企業參與進來
相比德國已經進軍工業4.0,中國製造業還整體上處於從2.0到3.0過渡的階段。
中國信息化百人會與中國兩化融合服務聯盟計算了2016年中國製造信息化指數。根據測算,2016年中國製造信息化指數為36.9,對標工業 4.0,正處於由工業2.0向工業3.0過渡的階段。
《工業4.0》指出,中國製造業尚缺乏具有較強綜合能力的產業綜合體。與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部分龍頭企業盡管在某方麵的能力較為突出,但缺乏同時兼具各種能力的頂尖企業或者產業綜合體,導致在全產業鏈、全環節上推進工業4.0的能力仍然欠缺。
趙昌文分析,中國製造業廣大中小企業的信息化能力不足。中國製造業企業之間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多數小企業發展水平低,缺乏推進工業4.0,或者接入平台的願望和能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指出,“按照工業4.0的理念推進製造業轉型升級並不僅僅是少數龍頭企業的任務,需要眾多中小企業參與進來,在全產業鏈、全環節來推進,形成整合大中小企業的生態體係。”
為此,《工業4.0》在借鑒德國經驗基礎上,提出了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三步走”路線圖。
第一步(3-5年):“補短”示範和全麵追趕。一是補齊工業互聯網的數字短板,打好軟硬件基礎;二是通過試點示範尋求重點突破的領域;三是借鑒德、美等國經驗,打造“中國版工業4.0平台”。
第二步(5-10年):重點突破、縮小差距。一是鞏固第一階段已有成果,同時總結試點示範的經驗,及時發現問題並找到解決對策;二是提升水平,顯著提升工業4.0相關技術的應用水平;三是在3D打印、在人工智能等領域明顯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並形成一大批優勢產業集群,參與國際競爭並力爭取得競爭優勢。
第三步(10-15年):並駕齊驅,全麵超越。經過二三十年的探索與積累、學習與超越,中國智能製造水平無論是硬件方麵還是軟件方麵,都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中國作為世界智能製造強國的地位最終確立。
趙昌文強調,在借鑒“工業4.0”推進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還麵臨很多本土化的問題,現在各方麵都還處於初步的探索階段,尚未在探索中尋找到最佳實踐,不能盲目推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相關文章
網友點評
0 條相關評論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服務與精彩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