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照明顯示

淺析自動駕駛發展趨勢,激光雷達是未來?

2017-08-24 我要評論(0 )   

在這種前提下,隻有幾種傳(chuan) 感器的融合才能提供車輛周圍環境更精準的繪圖信息,並達到OEM主機廠所需的安全標準。目前,高性能激光雷達的量產(chan) 和成本問題,仍是通往多傳(chuan) 感器...

 近期,自動駕駛無疑已經成為科技圈和汽車圈的熱點話題,穀歌、百度、蘋果及Uber等科技公司,特斯拉、奧迪、奔馳、寶馬等主流汽車廠商紛紛投入自動駕駛領域。然而,關於自動駕駛技術路線之爭也一直沒有停止過。據了解,在不同技術路線中,所使用到的傳感器主要有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以及攝像頭三類,且各具優缺點。 

一、主流傳(chuan) 感器對比

激光雷達:

激光雷達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優(you) 勢,同時具有建立周邊3D模型的前景,然而其劣勢在於(yu) 對靜止物體(ti) 如隔離帶的探測較弱且目前技術落地成本高昂。由於(yu) 激光雷達可廣泛應用於(yu) ADAS係統,例如自適應巡航控製(ACC)、前車碰撞警示(FCW)及自動緊急製動(AEB),因此吸引了不少具有先進技術的初創公司競爭(zheng) ,同時傳(chuan) 統供應商也積極布局投資希望能夠達成戰略合作關(guan) 係以便快速獲得先進技術。

毫米波雷達:

與(yu) 激光雷達相比,毫米波雷達具有探測距離遠,不受天氣狀況影響以及成本低的優(you) 勢。由於(yu) 毫米波雷達采用矽基芯片,不會(hui) 特別昂貴,也不涉及複雜工藝,同時正處於(yu) 第二次工藝轉型的重要時期,預計成本仍有下降空間。

相比激光雷達暫時高不可攀的成本以及較低的技術壁壘和自身可全天候工作的優(you) 勢,毫米波雷達可以說是目前初創公司進入自動駕駛市場的一個(ge) 門檻較低的入口。

攝像頭:

車載攝像頭是最基本常見的傳(chuan) 感器,價(jia) 格低廉且應用廣泛同時具備雷達無法完成的圖像識別功能,不僅(jin) 可以識別路牌,在自動駕駛係統的圖像處理方案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鑒於(yu) 目前激光雷達的高成本,攝像頭配合高精度地圖是另一種較低成本的技術路線。除了與(yu) 高精度地圖配合為(wei) 自動駕駛提供定位服務,攝像頭還可以在地圖采集過程中作為(wei) 低成本且數據傳(chuan) 輸量小(攝像頭捕捉的是小尺寸的2D畫麵)的數據收集器。

二、視覺主導還是激光雷達主導?

據清華大學鄧誌東(dong) 教授介紹,自動駕駛環境感知的技術路線主要有兩(liang) 種:一種是以特斯拉為(wei) 代表的視覺主導的多傳(chuan) 感器融合方案,另一種以低成本激光雷達為(wei) 主導,典型代表如穀歌Waymo。

1、視覺主導,以特斯拉為(wei) 代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低成本激光雷達。

攝像頭視覺屬於(yu) 被動視覺,受環境光照的影響較大,目標檢測與(yu) SLAM較不可靠,但成本低。目前,特斯拉已經在其量產(chan) 車上列裝了Autopilot 2.0固件,而且成本較低,隻有7000美金左右,8個(ge) 攝像頭組成單目環視,有1個(ge) 毫米波雷達和12個(ge) 超聲波雷達,希望從(cong) L2跳躍到L4。

經過半年的努力,特斯拉近期已經完成了將路測大數據從(cong) mobilesye單目視覺技術過渡到基於(yu) Nvidia Drive PX2計算硬件平台的特斯拉Vision軟件係統上,並且在今年3月底發布了8.1軟件版本,它用深度學習(xi) 的方法在短期內(nei) 基本達到了mobilesye的技術水平,這是以前很難想象的。特斯拉的自動駕駛技術究竟怎麽(me) 樣,一個(ge) 重要的觀察點就是看它能否在2017年年底,如期從(cong) 洛杉磯開到紐約,實現全程4500公裏且無人工幹預的完全自主駕駛。

2、激光雷達主導,以Google Waymo為(wei) 代表:低成本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超聲波傳(chuan) 感器+攝像頭。

激光雷達是主動視覺,它的目標檢測與(yu) SLAM比較可靠,但是卻丟(diu) 失了顏色和紋理且成本高昂。目前穀歌Waymo自己組建團隊研發激光雷達的硬件,把成本削減了90%以上,基本上是7000美金左右,同時他們(men) 已經開始在美國鳳凰城地區對500輛L2級別的車進行社會(hui) 公測,大大地推進了該類技術路線的落地實踐。

激光雷達主導的解決(jue) 方案未來可以沿如下兩(liang) 個(ge) 方向繼續推進商業(ye) 化進程:

一個(ge) 是發展攝像頭與(yu) 激光雷達的硬件模組,把兩(liang) 者結合起來,既有激光雷達,又有彩色攝像頭,可以直接獲得彩色激光點雲(yun) 數據。

另一個(ge) 是進一步降低激光雷達的硬件成本,比如研發固態激光雷達並真正實現產(chan) 業(ye) 化,屆時成本會(hui) 下降到幾百美金。

總之,現在自動駕駛領域有三大核心問題需要著力突破:即利用人工智能,尤其是利用深度學習(xi) 進行目標識別、自主導航和信息融合,這三方麵的技術成果是真正具有商業(ye) 價(jia) 值的。

目標識別:例如對交通流稠密的複雜城區,如何可靠地進行周邊障礙物的檢測與(yu) 行為(wei) 預測,特別是對極端與(yu) 緊急情況的感知與(yu) 預測。

自主導航:激光SLAM或視覺SLAM及其與(yu) 低成本組合導航的精準融合;

信息融合:多傳(chuan) 感器如何進行信息融合。

三、未來的趨勢是什麽(me) ?

目前,由於(yu) 各種原因,不同廠商對於(yu) 自動駕駛技術路線仍有爭(zheng) 議,所采用的傳(chuan) 感器組合方式也有側(ce) 重。但是,對於(yu) 未來發展趨勢,業(ye) 內(nei) 主流觀點認為(wei) 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以及攝像頭等多種傳(chuan) 感器的融合才是實現自動駕駛的必由之路。顯然,以色列創業(ye) 公司Innoviz CEO兼聯合創始人Omer David Keilaf也是這種觀點的支持者。

他認為(wei) ,將毫米波雷達、攝像頭、激光雷達等傳(chuan) 感器數據融合的技術,對於(yu) 保證車輛對周邊環境的全局定位和理解是至關(guan) 重要的,且為(wei) Level 3-Level 5級自動駕駛方案的實現提供了必要的技術儲(chu) 備。在環境感知中,每一種傳(chuan) 感器都有獨特的優(you) 勢和弱點。例如,毫米波雷達可在低分辨率情況下完成測距,且受天氣因素影響小;而攝像頭有更高的分辨率,能夠感知顏色,但受強光影響較大;激光雷達則能夠提供三維尺度感知信息,對環境的重構能力更強。

在這種前提下,隻有幾種傳(chuan) 感器的融合才能提供車輛周圍環境更精準的繪圖信息,並達到OEM主機廠所需的安全標準。目前,高性能激光雷達的量產(chan) 和成本問題,仍是通往多傳(chuan) 感器融合技術方案,乃至完全自動駕駛的障礙之一。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