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陳紅霞 武漢報道
“到目前為(wei) 止,我們(men) 90%以上的紫外激光器核心器件都不受製於(yu) 人,已達到了過萬(wan) 台的出貨能力。”日前,在華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工科技”,000988.SZ)的股東(dong) 大會(hui) 上,公司紫外激光器專(zhuan) 家徐進林如此表示。
華工科技正在從(cong) 一個(ge) 高校孵化的研發型企業(ye) ,向真正麵向市場的企業(ye) 轉型。2017年,經過董事會(hui) 換屆及領導班子調整後,公司營收和利潤指標快速增長,增幅分別達到35%和41%。
“我們(men) 在產(chan) 業(ye) 鏈進行完整布局。”公司副總經理、董秘劉含樹表示,目前,在能量激光、信息激光和輔助應用等激光器領域,華工科技已形成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條,特別是在激光器的前端領域,公司自主研發的紫外激光器、飛秒激光器已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已經和即將進入量產(chan) 階段。而在高速光芯片領域,目前相關(guan) 投資資金已經到位,芯片製造設備已經采購完成,為(wei) 大規模量產(chan) 做好了準備。
激光器進口替代
在中國製造領域,高端裝備仍是短板,核心零部件研發生產(chan) 更是大多裝備製造企業(ye) 難以逾越的關(guan) 卡,不少企業(ye) 受製於(yu) 外企。
不過,越來越多的國內(nei) 企業(ye) 正在這方麵尋求突破。自2009年以來,華工科技開始在激光器的工業(ye) 應用方麵布局,至今,已掌握包括超快激光器、光纖激光器在內(nei) 的多項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此外,公司也在逐步謀劃為(wei) 激光製造裝備適配的“中國芯”。
超快激光能解決(jue) 許多常規方法難以達到的高、精、尖、硬、難等加工問題,實現更好的加工能力、加工質量和加工效率。目前,超快激光市場基本上是國外公司占主導。
2009年,華工科技引進團隊進行納秒激光器的研發,“到目前,我們(men) 已有近萬(wan) 台的納秒激光器量產(chan) ,此外,還率先實現皮秒紫外激光器量產(chan) 。”徐進林表示,激光器最難的是產(chan) 業(ye) 化和量產(chan) ,而華工科技的激光器少於(yu) 10 PS。
在國內(nei) ,皮秒激光器由於(yu) 脈寬更窄,光束質量更高,熱效應更小,在增材製造、微材料加工、精準加工、精準醫療、薄玻璃切割、微納加工等更多新型應用方向空間巨大,發展勢頭比較強勁。“目前,以皮秒激光器為(wei) ‘芯’的全自動激光切割設備,已進入國內(nei) 大型麵板生產(chan) 廠家運用,打破日韓少數企業(ye) 的壟斷局麵。”徐進林表示,到目前為(wei) 止,華工科技自主研發的紫外激光器核心器件90%以上都不受製於(yu) 人。
2016年,華工科技還啟動飛秒激光器的研發,“預計今年年內(nei) 將實現飛秒激光器量產(chan) ,種子源等核心部件實現自主研發製造。”華工科技飛秒激光器專(zhuan) 家劉振林指出,華工科技的產(chan) 品可連續工作8000-10000小時,聚焦到比頭發絲(si) 還小的空間區域。而因具有短脈衝(chong) 、高峰值功率、寬光譜的光學特性,飛秒級超快激光器在超快測量、超快光譜、固體(ti) 激光種子源、基礎研究、微加工、醫學應用、頻率測量學等領域將會(hui) 有更多的應用,“皮秒、飛秒超快激光器國產(chan) 化將推動國內(nei) 應用商的使用成本降低至少30%-40%。”
光通信領域,華工科技也正在加緊研發核心芯片技術。雲(yun) 嶺光電2017年成立,主要做光芯片領域,而其應用市場主要為(wei) 5G領域。光器件代表著光通信行業(ye) 最核心的競爭(zheng) 力,光通信源頭的光芯片又是其中技術難度最高的環節,但國內(nei) 企業(ye) 高端光芯片的研發存在短板。隨著5G時代的到來,光通信速率提升到25G,數據通信市場100G光模塊需求在不斷增長,采用的是4×25G芯片,相應的25G光芯片將是未來光芯片的主流產(chan) 品。“瞄準國產(chan) 高速光芯片技術缺失,華工科技投資6000萬(wan) 設立了光芯片合資公司,專(zhuan) 研高速光芯片。”公司芯片專(zhuan) 家陳誌標表示,目前大規模量產(chan) 已做好準備,預計10G光芯片將於(yu) 今年三季度量產(chan) ,25G應用光芯片將於(yu) 2019年量產(chan) ,填補國內(nei) 空白。據悉,公司引入了技術團隊,材料專(zhuan) 家,芯片設計專(zhuan) 家,工藝專(zhuan) 家,團隊都有在國外公司10G、25G的量產(chan) 經驗。
公司董事、副總經理熊文還補充,25G是量子極限,要更高速度需要外調,加另外的東(dong) 西,所以沒有迭代風險。
轉型成效初顯
在這種轉型思路推動下,2017年,華工科技業(ye) 績已開始複蘇。
公司董秘劉含樹表示,2017年公司董事會(hui) 換屆之後,董事長馬新強兼任總裁,開始進行管理優(you) 化,所有管理團隊成員下沉到經營一線。
公司財報數據顯示,2017年公司實現營收45億(yi) 元,同比增長35%;歸母淨利潤3.24億(yi) 元,同比增長41%;2018年一季度,公司營收12.6億(yi) 元,同比繼續增長36%;不過歸母淨利潤0.6億(yi) 略微放緩,同比增幅10.6%。
不過,公司的應收賬款增幅比較明顯,達到58%。對此,劉含樹解釋,此前公司在第四季度的出貨量相較前三季度是下滑的,但去年四季度發貨與(yu) 前三季度基本持平,周期以內(nei) 的發貨收入比前期是增長的,應收賬款會(hui) 比之前有大幅增長。且從(cong) 財務結構上來看,公司2年以下的應收賬款占比較高,賬期越短,應收賬款越優(you) 質。
在投資方麵,華工科技還先後孵化了銳科激光,該公司已在IPO排隊中;而後續,公司子公司華日激光和華銳激光也有可能獨立上市。但值得關(guan) 注的是,在銳科激光即將IPO之前,華工科技卻逐步將其在銳科激光的持股比例從(cong) 此前的50%降為(wei) 3%,引起市場關(guan) 注。
對此,劉含樹解釋,“表麵看我們(men) 劃不來,但羊還在籠裏長不起來,如果銳科激光要上市,將股權轉讓給新接盤者,後者在銳科激光的發展過程中起到很大促進作用,將更快促進銳科激光發展。而從(cong) 實際投資回報來看,體(ti) 量擴增後的銳科激光給華工科技帶來的存量收益和未來收益更高。”
2017年,華工科技還啟動定增,募集資金18億(yi) 元,其中,長城(天津)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華融瑞通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機構參與(yu) 定增。募集資金擬用於(yu) 激光精密微納加工智能裝備產(chan) 業(ye) 化項目、基於(yu) 激光機器人係統的智能工廠建設項目、物聯網用新型傳(chuan) 感器產(chan) 業(ye) 化項目和智能終端產(chan) 業(ye) 基地項目。
劉含樹透露,在具體(ti) 項目進展上,華工激光計劃推進的精密微納方麵,其製造研發基地已於(yu) 去年11月份開始動工,此前設備已經有1.9億(yi) 元的采購到位;而傳(chuan) 感器方麵進展迅速,運用於(yu) 汽車電子和3C家電的傳(chuan) 感器應用,也按計劃在進行。此外,華工正源智能終端項目已完成購地。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