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製造業大而不強、大而不精的客觀情勢仍較為突出,與德國、日本、美國等全球製造業先進強國的差距依然明顯。
大國必須要有一個完整的工業體係,強國必須要有一個高質量的製造業體係。推動中國製造業向更高質量發展,必須以“新發展理念”為統領,大膽改革、勇於突破,采取有力措施,構建高質量的製造業體係,助推我國加快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
加快構建製造業科技創新體係
科技創新是助推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原生動力。支撐我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科技創新體係有待進一步完善,良好的創新生態係統尚未形成。走好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一是需要加強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及兩者有機對接與耦合,全時跟蹤與捕捉世界科技創新前沿領域,夯實與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現代科技創新基礎,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二是需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賦能各級科技成果轉化載體,提質科技成果準入門檻,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注重科技成果轉化實效,強化關鍵共性技術供給。三是需要加快科技體製改革,形成科技創新的“GDP”考核指揮棒,推動科技創新工作脫虛向實、科技創新成果由量向質轉變,推進“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四是需要提高企業科技創新能力,做強做大做實科技創新風險基金,激勵企業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部署資金鏈,加大企業R&D投入,使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的源頭活水。五是需要抓緊布局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係,發揮國家級實驗室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聚焦核心技術重點發力,引領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加快構建製造業人才支撐體係
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核心是科技創新,關鍵在人。我國製造業人才隊伍結構還難以適應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優化製造業人才隊伍結構,一是著力激發企業家精神、科學精神、工匠精神,選樹多領域多層次製造人才典範,推動全社會弘揚創業創新創造文化氛圍,為科技創新人才發展創造良好環境。二是大力育才、引才、聚才、用才,形成一批國際視野的企業家、掌握國際前沿技術的科學家(工程師)、具有專業化學科知識及跨學科複合型高層人才,集合精銳力量,下好“先手棋”。三是深化技能型人才培養方式,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推廣現代學徒製,造就一批以一線實踐能力為導向、掌握先進製造業工藝的應用型人才和產業工人。四是健全製造業人才保障機製,完善技能型人才培養、使用、管理機製,提高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形成高中低梯度化規模適當、結構合理的製造業人才支撐體係。
加快構建現代服務型製造體係
現代服務型製造體係是助推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軟引擎。我國一些企業仍然停留在傳統製造業階段,滿足於生產、加工、銷售,單純追求產品銷售量而產生的利潤,忽視前置的專利價值、後置的解決方案等“服務價值”,製造業與服務業相互脫鉤,隻做一錘子買賣。種種跡象表明,現代製造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僅需要現代製造業的“硬件”支撐,更需要現代服務業“軟件”給力。構建現代服務型製造體係,一是延伸布局,即需要推動從製造業向服務業價值鏈縱橫延伸布局,推進製造業向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型製造業轉型。二是高度融合,即深度開發產品前置和後置“服務價值”,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提高現代服務型製造水平。三是精細精準,提高企業現代化服務業價值鏈精細化程度,為“顧客”提供更加精準化的服務。
加快構建製造業製度環境體係
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積極向上、既有活力又有秩序的製造業製度環境體係支撐。我國製造業製度環境還難以適應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及全球價值鏈競爭軟性要求。營造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有效製度運行體係,一是改革,“破”“立”共進,優化製造業企業結構,製定退出實施辦法,在保障完整工業體係條件下,積極穩妥推進企業優勝劣汰,加快處置“僵屍企業”。二是開放,持續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充分利用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快建立《外商投資法》,創造包容性外商投資環境,全要素參與全球製造業競爭,“三引進、三輸出”同時發力。三是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積極參與沿線國家製造業人才培訓、製造業基地和工業園區建設與管理,推進製造業產能和技術創新合作,帶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發展、人民富裕,拓展我國製造業國際空間。四是打破貿易壁壘,推進跨境人民幣支付業務,降低企業市場運行成本和資金風險。五是“強身健體”,製造業企業務必加強法律觀念,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熟悉和遵守所在國家法律規範以及國際法,依法公平競爭。六是強化金融投資結構更加傾向實體經濟,更加傾向科技創新薄弱環節,更加傾向守信中小企業、破解民營企業融資困局,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七是加快構建製造業政策協同機製,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落地、見效等服務政策係統性、銜接性、配套性,防止製造業服務政策“碎片化”,形成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全局強大合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







相關文章
熱門資訊
精彩導讀



















關注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