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訂閱
閱讀 | 訂閱
汽車製造

忽視安全性問題,是電動汽車事故頻出的根源

來源:第一電動網2019-07-13 我要評論(0 )   

楊裕生認為(wei) ,目前市場缺少對電動汽車起火事件確實、完整的統計口徑,對於(yu) 起火原因分析也不透徹,導致各方不能吸取經驗教訓,此外

楊裕生認為(wei) ,目前市場缺少對電動汽車起火事件確實、完整的統計口徑,對於(yu) 起火原因分析也不透徹,導致各方不能吸取經驗教訓,此外,對於(yu) 電動車起火事故處理的專(zhuan) 項規章製度也還不完善。

將電動汽車“裏程焦慮”作為(wei) 發展中的主要矛盾,而忽視安全性問題,是電動汽車事故頻出的根源。如無法轉變發展思想,電動汽車起火仍將頻發;過度追求續航裏程,更會(hui) 導致車重大幅增加、耗電量加大,從(cong) 而背離了電動車環保的初衷。

7月10日,主題為(wei) “突破 · 變革 電動汽車發展安全之道”的首屆“中國國際電動汽車安全技術創新大會(hui) ”(以下簡稱“安全創新大會(hui) ”)在保定正式開幕。本次大會(hui) 的召開,正處於(yu) 近期電動汽車安全事故頻發的風口之上,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在現場以“電動汽車著火原因分析及對策”為(wei) 題發表演講。

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 郭躍攝

電動汽車起火頻發

楊裕生院士首先講到,近年來,國內(nei) 外不斷發生電動汽車起火事件。以特斯拉為(wei) 例,2017年底前,已有十幾輛特斯拉起火燃燒;2018年,特斯拉起火事件仍持續多發,當年甚至造成共5人死亡。

2019年,特斯拉“燒車”勢頭依然不減,2月26日,一輛特斯拉在弗羅裏達失火,車主當場死亡;3月26日,廣州一輛特斯拉Model S無故自燃;4月21日,上海一輛特斯拉Model S自燃並禍及旁邊3輛汽車……更嚴(yan) 重的是,電動汽車一旦電池起火,目前能采取的應對措施並不多。特斯拉也在應急指南中有類似注意事項:電池火災最長可能需要24個(ge) 小時才能熄滅。可以考慮在做好防護的情況下,讓電池自己燃燒殆盡。

此外,其它電動汽車自燃、起火事件同樣不絕於(yu) 耳,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我國共有103輛電動汽車起火。最近,事故更是頻發,2019年4月21日後一個(ge) 月內(nei) ,國內(nei) 發生了超過11起電動汽車起火事件。

風險源於(yu) 思路不成熟

楊裕生院士表示,對於(yu) 頻發的電動汽車起火事件,目前卻缺少確實、完整的統計口徑,對於(yu) 起火原因分析也不透徹,導致各方不能吸取經驗教訓,此外,對於(yu) 電動車起火事故處理的專(zhuan) 項規章製度也還不完善。因此,本次安全創新大會(hui) 舉(ju) 辦的非常及時,它可以全麵提升各界對電動汽車安全的重視程度。

接下來,楊裕生院士就從(cong) 多個(ge) 角度分析了電動汽車頻頻起火的原因。從(cong) 技術層麵來看,目前電動汽車最廣泛采用的鋰電子電池中都含有易燃溶劑,因此起火概率更高。

從(cong) 電動汽車的發展路徑來看,不斷提升續航裏程成為(wei) 電動汽車發展的方向,但由此也導致車輛隻能不斷堆砌電池組,從(cong) 而提升了燃燒的風險。

政策方麵同樣如此,新能源補貼力度與(yu) 車輛純電行駛裏程、與(yu) 電池組比能量掛鉤,也促使廠家隻能過度多裝電池、並急促提升電池性能,從(cong) 而導致車輛安全性的下降。

楊裕生院士認為(wei) ,將電動汽車“裏程焦慮”作為(wei) 發展中的主要矛盾,而忽視安全性問題,是電動汽車事故頻出的根源。如無法轉變發展思想,電動汽車起火仍將頻發;過度追求續航裏程,更會(hui) 導致車重大幅增加、耗電量加大,從(cong) 而背離了電動車環保的初衷。

因勢利導多麵發展

對此,楊裕生院士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首選,應從(cong) 政策方麵,將保障電動汽車的安全性放在第一位;在企業(ye) 經營、市場層麵,應該轉變發展模式,促進電動汽車通過技術革新不斷減少電池用量、提高安全性、降低車價(jia) 。

最後,還需嚴(yan) 格堅持節能減排、提高安全性宗旨。如推動純電動乘用車小型化,而非盲目追求超長續航;還可以發展增程式汽車,讓油箱決(jue) 定裏程;還應同步加速發展快充磷酸鐵鋰電容電池,提高其一致性和壽命。

轉載請注明出處。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未注明其他出處的作品,版權均屬於(yu) fun88网页下载,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獲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nei) 使 用,並注明"來源:fun88网页下载”。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guan) 責任。
② 凡本網注明其他來源的作品及圖片,均轉載自其它媒體(ti) ,轉載目的在於(yu) 傳(chuan) 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媒讚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係我們(men) 刪除。
③ 任何單位或個(ge) 人認為(wei) 本網內(nei) 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權益,請及時向本網提出書(shu) 麵權利通知,並提供身份證明、權屬證明、具體(ti) 鏈接(URL)及詳細侵權情況證明。本網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後,將會(hui) 依法盡快移除相關(guan) 涉嫌侵權的內(nei) 容。

網友點評
0相關評論
精彩導讀